長期以來,有人神話市場的作用,鼓吹“小政府”,甚至讓政府退出公共管理層面,一切都交給“商業”。
比如說,減少基層公務員數量,減少基層社區工作人員、居委會人員數量,“降低成本”,把大部分基層服務都外包出去,大量使用物業等商業公司來完成所謂的“基層自治”。
但實際上,這是靠商業買賣來實現的“服務”,高端小區、富人區可以靠市場來自治;那些普通小區中的普通人,那些老破小、老公房的老人和租戶們呢?誰來為他們“服務”?資本不做賠本的買賣。
太平無事的時候,這套邏輯看不到破綻,甚至還有人吹噓這是“先進”、“發達”、“人性化”的象征,是更高級的管理模式。
遇到災難、疫情的時候,這套神話體系就破滅了,當超市關門、商場停業、物流受限、外賣被阻、家政服務停擺的時候,老破小自然是無人上門,就算是高端小區、富人豪宅也只能坐吃山空.......因為居委會、社區沒有人,只有幾個平時領工資大爺大媽,他們不懂什么是管理,也不懂什么是物資供應;物業公司是拿錢辦事的私人企業,平時也就養幾個保安和職員,真正的管理、運輸、供應他們也不擅長,更糟糕的是——資本和企業是趨利避害的,他們沒有冒著風險為人民服務的動力。
所以,這樣市場化、資本至上的邏輯下,哪怕是是房價10萬一平的高端住宅區、富人區、別墅區,也出現了住戶買不到菜、吃不上飯、垃圾遍地的窘迫狀況。
你把一切交給市場,甚至還會出現既不政府、也不是市場的混亂局面,因為在無秩序的環境下,權力是可以在市場中變現的,資本和腐敗官僚勾結是可以讓某些人和勢力投機倒把、囤積居奇,破壞民生保障和物資供應的。
你要小政府、市場化,你就會得到市場化的一切。
市場真有用的話,為什么疫情下有錢買不到菜?商業真有用的話,為什么災難來了沒有人為你服務?
劉慈欣科幻小說《超新星紀元》中有那么一段,主角華華和曉夢這一代少年要接管“大人的世界”了,總理帶他們去參觀貨車拉來的鹽和味精。
“哇,這么長的火車!”華華喊道。
總理說:“這里共有十一列貨車,每列車有二十節車皮。”
……
孩子們下到鐵路旁的小路上,又跑過了這列長長的火車,爬到第三列的車皮頂上看。同第二列相同,這列火車上裝的也全是食鹽。他們又下來,跑去看第四列火車,還是滿載著食鹽。去看第五列火車時,曉夢說跑不動了,于是他們走著去。走過這二十節車皮花了不少時間,第五列火車上也全是食鹽。
站在第五列火車車皮的頂上向前望,他們有些泄氣了:列車的長龍還是望不到頭,彎成一個大弧形消失在遠處的一座小山后面。孩子們又走過了兩列載滿食鹽的列車,第七列列車的頭部已繞過了小山,站在車皮頂上終于可以看到這條列車長龍的盡頭。他們數了數,前面還有四列火車!
……
華華附和道:“是的,真沒想到世界上有這么多的味精和鹽!”
總理說:“我們的問題是:這么多的味精和鹽夠我們國家所有的公民吃多長時間?”
“起碼一年吧。”眼鏡不假思索地說。
總理搖搖頭。
華華也搖頭:“一年可吃不了,五年!”
總理又搖頭。
“那是十年?”
總理說:“孩子們,這么多的味精和鹽,只夠全國公民吃一天。”
“一天?!”三個孩子大眼瞪小眼地呆立了好一會兒,華華對總理不自然地笑笑,“這……開玩笑吧?”
“按每人一天吃一克味精和十克鹽,這每節車皮的載重量是六十噸,這個國家有十二億公民。一道很簡單的算術題,你們自己算吧。”
三個孩子在腦子里吃力地數著那一長串0,終于知道這是真的。
曉夢說:“這僅僅是鹽和味精,要是油呢?要是糧食呢?!”
“那些油可以積成前面的那個大池塘,糧食可以堆成周圍這幾座小山。”
孩子們呆呆地看著那池塘和小山,好長時間說不出話來。
“天啊!”華華說。
“天啊!”眼鏡說。
“天啊!”曉夢說。
總理說:“這兩天,我們總是在試圖找到一個辦法,使你們對自己國家的規模有一個正確的感覺,這很不容易。但要領導這樣一個國家,沒有這種感覺是不行的。”
“帶你們到這里來,還有一個重要目的:讓你們明白運行一個國家最基本的規律。在這之前,你們肯定把國家的運行想得極其復雜,它確實是復雜的,比你們想象的更復雜,但它最基本的規律卻是十分簡單的,我想你們已經知道了。”
曉夢說:“必須首先保證這個國家有飯吃!我們每天都要為國家的公民提供一列車的味精、十列車的鹽、一個大池塘的油、幾座小山的米面,如果有一天供不上,國家就會陷入混亂,十天供不上,國家就完了!”
眼鏡點點頭:“這叫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華華也點頭:“看到這長長的列車,傻瓜也明白這道理了。”
“可是孩子,有許多十分聰明的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
是啊,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生產力足夠,本就該人人有飯吃,如果經濟基礎扎實,本就該家家能小康,所以世界第一的生產力,本就該適配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關系。
中學教科書就講過的道理,傻子都懂,可是,很多聰明人卻不明白,或者說假裝不明白。
我講的是美國,美國去年徳州暴雪,普通人斷水斷電的時候,政府是不救援的,電力公司是只管漲價的,政府官員還說:“救援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事情,我們美國人都靠自己的”,于是美國居民自力更生,劈柴煮雪,汽車里過夜.....很多人死于寒冷、煤氣中毒,對政府也沒有什么怨言。
人與人是不一樣的,美國人生在資本主義的環境中,本來就崇尚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比較獨立,修屋子修車劈柴燒火開槍打人都是自己動手,美國人吃飯其實也不講究,有面包炸雞巧克力可樂就行,他們絕大部分人是不買菜不做菜的......他們很多事情確實不靠政府,不需要基層治理和服務,所以哪怕他們死于這種環境了,他們也死而無怨。
這種“自由市場”、“資本家崇拜”、“創業英雄”的神話之風,正是從美國刮起來的,不得不說,美國人很擅長包裝富人、資本家。在美國的歷史和文化宣傳中,往往會淡化國家、政權的力量,突出資本家“個人英雄主義”的形象。
但宣傳是宣傳,美國的發展和建設真的完全不靠政府嗎?羅斯福是怎么讓美國走出經濟危機的?靠的就是國家的鐵腕強權,加強宏觀調控,抑制資本,限制商業,打擊投機,以工代賑,當時美國政府和羅斯福的權力,可以說大到了沒有邊界的程度。
再比如說20世紀后期美國信息革命的爆發,完全來自于國家戰略!互聯網來自于五角大樓的軍方通信技術,是標準的“軍轉民”;而微軟、谷歌等美國超級大企業,背后都有政治軍事的影子,然而美國的宣傳機器會忽略掉這些,直接把“比爾.蓋茨”們捧上神壇,鼓吹“私有制”的創造力和活力。
今天美國政府小嗎?需要它為人民服務的時候,它小;需要它決定發動戰爭、侵略他國的時候,它一點都不小。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矛盾是有特殊性的,你學習它的某些優點可以,如果照搬,那就是買櫝還珠,要被忽悠瘸了。
如果你本來就是集體主義教育培養起來的人民,讓他們忽然去走純粹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那條路,那必然是會摔跟頭的;如果你本來就是靠全國一盤棋、靠著全民力量建設起來的,忽然要搞小政府、大市場、“基層自治”,那就是自廢武功,“休克療法”,對人民不服責任——我講的是“蘇聯”。
實際上,“開放”、“自由”、“包容”和意識形態、經濟制度、組織模式沒有關系,一個開放自由包容的世界,同樣可以擁有強大的政府、團結的人民、高效嚴密行之有效的基層組織。
如世界上那些糟糕的國家和地區,不是因為他們的政府太強太大,而是因為他們的政府太弱太小,只為資本和帝國主義服務,不為人民服務。
實際上,送個菜,送個米面糧油的問題,保障居民生存物資的問題,還上升不到這個高度。
我們任何一個正常的現代化大城市,都應該能在短時間內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做不到,那就奇怪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