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出臺,該意見強調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要建設“有為政府”。
有人擔心要重回計劃經濟了,這當然不可能。
計劃經濟需要以公有制為基礎,各個企業才能有效協作配合,才能有統一號令?,F在想用行政命令給企業家定生產指標,那可能嗎?企業家們只有賺錢才會生產,生產多少那是人家的自由,是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決定的。
當然,我并不反對計劃經濟。例如各地一封城就會出現“買菜難”的問題,天價菜也就算了,畢竟吃飯保命要緊,但關鍵的是你還搶不到。這個時候,有多少人期待著計劃經濟的配給呢?
計劃經濟時代,住房、教育、醫療等基本免費,現在的“共產主義小社區”南街村也堅持著一定程度的供給制,那些買不起房的人們難道不羨慕人家的農村小別墅嗎?當然,有的人說這耽誤了他們買上海的億元別墅,那倒也是實話。
要命的是有的人買不起億元別墅也不買不起普通的居民住房,卻還在一味反對住房、醫療、教育等近乎免費的福利制度。
該意見要求“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以此暢通內循環。該意見還強調保護消費者權益,關注住房、教育培訓、醫療衛生、養老托育等重點民生領域,加強監管和問責等。
一份解讀還強調“全面清理歧視外資和外地企業的各類優惠政策”。
由此看來,企業家們在國內做生意遇到的阻力更小了,賺錢更加便利了。尤其是一些全國性的大企業,讓他們和本來受地方保護主義的企業公平競爭,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
我們也期待這樣一個大而強的國內市場形成,但是我擔心的是,即便有這樣一個高效暢通的市場,它的消費能力怎么樣。
眾所周知,之前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有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
三駕馬車當中,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小。出口受疫情影響較大,加之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用工成本上升,不少代加工企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出口加工模式也受到了負面影響。
從2009年之后,我國經濟增長逐漸由投資驅動型向消費驅動型轉變,如今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消費是三駕馬車中的龍頭,這應該也是為什么要“加快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原因,因為要便利消費嘛。
但是,從目前我國有6億人月薪不足千元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0000元的家庭占比不足1%的情況來看,多數人的消費能力嚴重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市場再暢通,消費者權益保護得再好,多數人卻無錢消費。單靠少數有錢人,又有多大的市場呢?
為什么人們無錢消費呢?因為目前勞動者待遇不高,連《勞動法》要求的“五天八小時工作制”在很多企業都沒有落實,甚至很多工人還被拖欠薪資。結果就是收入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有目共睹。
生產力如此發達,市場如此暢通,商品如此豐富,但如果多數人消費能力不足,這么好的市場恐怕也難以發揮應有的效用。如此這般,內循環能暢通嗎?
所以我認為,在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一定要想辦法提高多數人的消費能力,要讓人買得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