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難了。
這句半是戲謔半是自嘲的話,是2019年的年度熱詞。
在被疫情“偷”走兩年之后,我常常會懷念2019年的“好”,卻對當年的“難”沒有具體的記憶。
但對身處歷史洪流中的房地產行業來說,2019年確實是一道分水嶺。
2020年“三條紅線”之下,“活下去”成為房地產全行業的共識,為了回籠現金流,恒大樓盤打折促銷,融創、綠地賣項目瘦身,萬科甚至做起了養豬的生意。
大佬勒一勒褲腰帶,普通人離買房似乎就更近一步。
銀行也在“暗中相助”——今年三月,多地房貸利率下調,蘇州、成都等城市首套房貸款利率甚至從6%降至4.6%,至少有10個城市的首套房商業貸款首付比例下降至20%。
以貸款100萬、等額本息30年計算,光是利息就能省幾十萬。
這是不是意味著,春天來了,我又覺得我行了。
不妨先冷靜一下,看看“有產者”的“難”。
受疫情影響,大廠裁員,中小企業艱難求生,最先受到沖擊的,便是身背房貸的普通人。
以燕郊為例,很多人在2015-2016年高位買了房,結果因市場遇冷房價遭到四連降,又撞上如今的裁員、失業潮,面臨著斷供的危險。
業主群里,有人喊出了“免費送房”的口號,條件是“幫還剩下的貸款”,還有人干脆卷鋪蓋跑路,房不住了,錢不還了,愛咋咋吧。
阿里拍賣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住宅用房法拍房的數量是9000套,到今年2月20日,法拍房數量已經達到175萬套,增加了185倍。
中央財經學院的教授更是在微博斷言,2022年剛開年,四大行已經起訴20萬斷供房主。
一邊是熱火朝天的買房吆喝,一邊是凄凄慘慘的賣房現狀,2022年,中國的房地產行業,似乎又來到了分水嶺。
向前還是向后,這是一個問題。
01
2000年,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把鏡頭對準了北京的大雜院,一家老小擠在20平的胡同院里,雞毛蒜皮的生活也過得有滋有味。
90年代,人們或者住在單位的福利分房里,或者在農村有自己蓋的房子,日常生活柴米油鹽,不知房價為何物。
而在另一邊,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放開,南方講話之后,改革的潮水涌向沿海、特區城市,商品房的大幕也徐徐拉開。
房地產的誕生,有著時代的“必然性”:
一方面,市場經濟體制下,住房分配福利在1998年被取消,想住房就要買房;
另一方面,轟轟烈烈的下海潮帶動了先富起來的一批人,他們在大城市落腳,也要買房。
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在一切為了發展的年代,房地產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地方經濟。
仔細想想,蓋一棟樓,會涉及到上游的鋼筋、水泥、玻璃、五金,中間的裝修、裝潢、物業、租賃,以及配套的水電、家具、家電,粗略算下來,一棟房子能輻射200多種行業。
而有了房子,又可以帶動周邊的交通、醫療、教學、娛樂、商業設施的完善,幾乎是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重要的是,這些上上下下的產業鏈,又可以解決就業、提升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
發現沒有,房子本身并沒有錯。
錯誤的是急功近利的地方/企業、貪婪的投機客,鉆了政策利好的空子,把房子變成了“房地產”——一個滾滾來錢的投資產業。
拿特區海南來說,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產投資達87億元,占財政收入的40%。海南商品房價從1991年為1400元/平,漲到1992年的5000元/平,到1993年,已經竄到了7500元。
而1993年,北京職工的平均月工資,也才376元。
巔峰時期,人口不足160萬的海南島,竟然有兩萬多家房地產公司,幾乎全為炒地皮而來。
房地產熱、開發區熱、集資熱一度導致社會供需脫節、物價飛漲,1994年的物價上漲,創下改革開放之后的最高記錄。
發展經濟,是為民生,但如果虛榮的房地產托不起沉重的民生,就到了該叫停的時候。
1994年,人民日報刊文《防止房地產業盲目發展》,指出:
目前,全國的基本建設規模仍居高不下,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不按國家有關規定,超越批準權限,有的甚至自行其是,盲目上項目。
“房地產熱”又有所抬頭,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抑制通貨膨脹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今年要把防止房地產業盲目發展作為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的重點,從年初開始就要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兼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開始緊縮信貸,整頓金融、房地產。
調控的第一記重拳落下,叫得最兇的人,跑得也最快。海南一下子多出600余棟“爛尾樓”,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壞賬就高達300億元。
刮骨療毒。
正是因為這一次調控得當,中國投資過熱的 “水分”出清,經濟實現了“軟著陸”,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才能步履從容,走出泥潭。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底氣對金光閃閃的房地產說“不”。
02
讓我們把時間再次調回90年代,看一看日本的房地產。
彼時,由于日元升值,房地產投資過熱,口袋里滿滿當當的日本人過上了大戶人家的生活,人們歌舞升平,豪車成群,遍地的酒色財氣才是當時日本的主旋律。
東京街頭出租車起步價1萬日元,小費像紙片一般飛出去,玩累了登一班飛機,就能跑到法國度假,到美國買包,就連西方媒體都驚呼:再這樣下去,日本就要買下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了。
轉折很快來到。1991年,東京房價漲到了歷史最高,每平米平均價278.7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1萬元/平。
隨后,房價便極速下墜,僅僅過了五年便跌至88萬日元/平,那些老老實實貸款買房的人,在幾年之內便成為了負資產者。
房地產泡沫被刺破之后,日本社會的失業、破產、離婚、自殺如洪水猛獸一般紛涌而至,瞬間便擊垮了曾經的粉飾太平,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都沒緩過勁兒來。
歷史經驗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們,沒有制造業托底的房地產,只是虛假的泡沫,一戳就破。
這樣的經歷,2007年的美國也體會過。
二戰之后的美國,依靠美元霸權掠奪世界財富,把吭哧吭哧的制造業甩給了其他國家,一心一意發展起光鮮亮麗的金融業。
其中之一,便是房地產的投資。
為了提高業務量和利潤率,一些次級貸款金融公司故意降低審核門檻,推出“零首付”、“零文件”政策,白領能貸款,討飯的也能貸款,就連家里的寵物,都能換個“馬甲”申請到貸款。
阿貓阿狗,都能貸款買房。
狂歡之下,2006年的美國房市到達頂點,次級貸款機構的貸款金額飚至6400億美元,占全美房貸市場總規模的20%。
但如此粗放的貸款審核,也把金融公司推向了風險的無底深淵。那些本沒有還款能力的人,靠的是“以房養房”——用一套房子“套”下一套房子,依靠堅挺的房價,賺取中間的差價。
問題在于,一旦市場稍有風吹草動,或者意外事故,這個“套”來的房子就面臨著斷供的風險,牽連著次貸公司的貸款,成為一筆壞賬,越滾越多。
動蕩的情緒一旦蔓延,整個市場就如倒塌的多米諾骨牌一般,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很快又蔓延至歐盟和日本,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
無數中產一夜之間失去房子,丟了工作,只能靠救濟金生活,與此同時,財富加速向上流動。有人算過一筆賬,美國10%的上層富豪,掌握著全美80%-90%的財富。
憤怒的人群走上華爾街,發起了“占領華爾街”的運動,要求“要工作,不要戰爭”。
奧巴馬上臺,也把“制造業回流”的口號喊得震天響。
然而,現實早已無力回天。
03
有了日本和美國的前車之鑒,為什么中國的房價還不趕快摁下去?
數據上看,確實如此。
近10年來,中國房價一路走高,一線城市每平米價格動輒4-5萬,房價成了壓在很多年輕人身上的大山。
為什么房價降不下來?
還是之前提到的時代必然性。
城市化進程之下,2021年中國城鎮生活人口已經超過9億。對安土重遷的中國人來說,房子是家庭的寄托,買了房,似乎才算有個家。
再加上狂奔的中國經濟,讓很多人有能力,踮一踮腳就能夠到買房的線。
在這樣的背景下,房地產一定會有市場,一味地忽略現實壓抑房價,反而會引起混亂。
但不要因此,就忽視了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
這些調控,有的是少放貸,有的是多收錢,有的是不批地,有的是多收稅——2003年加強房地產的信貸業務,2004年上調存貸款利率,2006年調整住房供應結構,2007年抑制房地產投資過熱,將政策向廉租房和低收入家庭傾斜。
還有2009年的“國四條”,2010年的“新國四條”,2013年的“國五條”,加準加息,限購限貸先后落地。
每一項政策的出臺,都是為了平抑房價,力求“將房地產的泡沫關進籠子里”。
細心的人大概發現了,這些房地產調控政策,并不是年年都有,年年趨嚴。
相反,在2008、2011年-2012年、2014年,房地產降準降息,首套房享利率折扣,限購限貸放松等政策紛紛出臺,刺激著房地產市場。
為什么要一會松一會緊呢?
還是那句話,一切為了人民。
房地產緊縮,是為了控制房價,讓努力工作的人,能夠得到買房夢。
而房地產寬松,則是為了刺激消費,為疲軟的經濟注入活力。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2011年的歐債危機,還有2014年的通脹壓力,國家都通過房地產調控,最終平穩度過了危機。
從這個意義上講,房地產調控就像放風箏,該放飛時放飛,該收回時就收回。
但歸根結底,線始終在放風箏的人手里。
對一個國家來說,房地產也只能是調節市場的工具,而不是掀翻市場的怪獸。
這兩年,在連續的政策高壓之下,中國房價穩中有降,呼之欲出的房產稅,也為觀望中的市場潑了一盆冷水。
2014年,王石還在萬科股東大會上說“房地產步入「白銀時代」”,到2018年的萬科秋季例會上,董事長郁亮發言的重點就變成了“活下去”。
2015年激情唱響《向天再借五百年》的王健林,在2019年萬達工作總結會上正襟危坐,用開玩笑地口吻說“最怕到八九十歲,人糊涂了,不會掙錢了,在需要花錢的時候企業沒了。”
曾經狂奔的房地產行業,隨著政策加碼、貸款收緊有了回落的趨勢。
房地產,似乎終于要變回房子本身了。
尾聲
2019年,“我太難了”席卷互聯網的時候,美團王興也說過一句話:
“2019年是過去10年里最差的一年,卻是未來10年里最好的一年。”
今天看來,一語成讖。
大廠裁員、互聯網過冬、房貸斷供……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看到這樣的新聞跳出來,讓人揪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了開頭提到的降息降準,利率下調,房產稅改革試點暫緩的政策落地。
寬松的房地產政策,是為了放松緊繃的國民經濟。
但清醒一點,這可不是房地產行業的春天,這只是國家在為經濟和民生兜底的手段。
今天,新冠疫情反復,中美貿易戰硝煙猶在,俄烏沖突也加劇了不確定性,環球同此涼熱。
人人都難,全世界都不容易。
這個時候,挺住就意味著一切。
但炒房,還是算了吧。
我相信,疫情之后,在更長遠的未來,房地產的終極歸宿,一定是會回歸 “住房”本身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