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都是有些歷史的,很多人也以為,它們將長久延續下去。事實并非如此,作為規模化的奢侈品產業,生也有時,亡也有日,如今它已經成為夕陽產業。
近日,瑞士奢侈品牌Bally在北京翻車,因以次充好的質量問題而被朝陽區市場監管局處罰。為了計算其非法所得而曝光在行政處罰公開信息中的進出貨價格,令網友大跌眼鏡。涉事的進口女裝針織上衣,連同海關關稅在內的成本單價為1904.5元,而門店銷售價為5990元,其中利潤高達4085.5元。
很多網友會驚嘆的利潤率,其實在奢侈品界是常態,諸多大牌旗下,七八千元、上萬元一件的針織衫司空見慣。而回到其成本,就算上最好的布料最好的做工,乃至昂貴的歐洲人工,一兩千塊也到頭了,剩下的都是利潤,一部分支付給代言的國際影星和金街的店鋪租金,老板仍然賺得不亦樂乎。
而如果花了這么多錢連基本的質量都不能保證,就很令人生氣了。當然,貧窮使我們無法上當,而有錢人又不在乎這個,不是有店員說奢侈品衣服都不考慮洗滌的嗎,穿個一兩次便打入冷宮,來不及等到它開線崩扣的。所以此類投訴和處罰案例并不多見,估計是遇上一個小資白領,斥巨資買一件名牌滿足心愿,到手后細細揣摩才發現貨不對板,跟一兩百的淘寶貨也沒區別啊。說實話要被質監局認定質量差,那可能連淘寶貨的品控都不如。
奢侈品是不是智商稅,取決于人。如果是真有錢,身家好多億那種,渾身名牌叮當響,你敢說人家智商低么。但是人之日常、你之砒霜,如果你一月就掙一萬多,非要花一大半工資買件衫充門面,那就是真的智商稅了,你并不會因為跟老板穿一樣貴的衣服就變成老板,最多變成老板小三,在朋友圈中的自信心也是稍縱即散,因為除了自己可能別人并不看。
仍然有人會辯護,誘導小資白領說,嘗試一下好東西才能提升自己的眼界品質等,奢侈品是有靈魂的,女人無論如何也得有個什么包、什么鞋等等。
奢侈品究竟有什么靈魂,非得讓人無法錯過呢?是品質嗎,這一神話早就被打破了。尤其在服飾鞋帽箱包領域,它的品質是有上限的,材料做工堆到一定級別就到頂了,無非都是棉麻化纖、工人縫縫,又不是做宇航服。踩縫紉機的不是中國廠妹,就是土耳其小哥,你以為真是那個老眼昏花的歐洲貴族老頭么?
一些奢侈品在初創階段,可能確實是拿品質說話的,但當時它們還不是奢侈品的價位呢,差不多的錢買更耐用的東西,那肯定是賺口碑的。但如果價格飆升十倍以上,拿品質做賣點還有意義嗎。
奢侈品的靈魂是文化嗎,是藝術嗎,你去巴黎老佛爺門口問問那些掃貨的大媽和代購,他們是懂得莫扎特還是懂得天鵝湖。拜托,大家都是為了買件貴的裝個象的,順手扯個文化跟藝術當包裝紙的。如果花錢就能買來文化跟藝術,那書店不用開了,大學也不用上了。
奢侈品是純消費,它不會給你帶來二次增值。一個音樂愛好者可能因為花大錢買了一件好樂器而使自己的演奏水平提升,但一件衣服一個包包能給你提升什么呢,二奶氣質?
坦率說,所有的奢侈品都有一些光輝歷史,或以品質耐操起家,或以風格前衛馳名,你不能說它們跟文化、藝術、品質不沾邊。但是這些因素的實用優勢,僅在相差不多的價位下才能體現出來。也就是它們在發展初期,質量比別人好一點,設計新潮一點,價格稍微貴一點,在這樣的基礎下慢慢立足的。但是當后期資本介入成為規模產業之后,一切都會變味,這些原先體現性價比的因素被打包稱十倍以上的品牌溢價,早就不再是原來的東西。
就好比黃金牌價三四百元一克,名牌首飾店精工雕琢了一個掛件賣你五百多一克,你說不錯挺值,這是正常溢價,但如果它要你五千塊一克,有誰會買?黃金是好東西,但文化是虛的東西,它又不是文物。不管你大福買的還是六福買的,將來想變現回收時,溢價統統歸零,你當初醉心的精致雕工,店員看都不看就扔爐子里了。
現代奢侈品產業是一個資本之局,它們所有的文化、藝術、品質賣點,所有的宣傳攻勢和消費者教育,都是為了維護它的高溢價,只有利潤才能把資本留住,才能把這個游戲繼續下去。
奢侈品也不是光賣給富人的,否則只能成為手工作坊而不是大型跨國企業,因為消費圈層太小,單價高但總規模太小了。現代奢侈品工業的營銷策略是,請有錢人做廣告,吸引中產階層來買,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規模市場。代言的都是國際影星,買單的都是公司白領。
可惜在奢侈品大本營歐洲老家,這個產業已經日薄西山,一年不如一年了,很簡單,炫富裝逼的時代過去了。而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是它們最主要的事業方向,別以為它們把源自歐洲掛在嘴邊,吃的都是中國飯。將來咱也不裝逼了,它就去吃印度飯。只有那種貧富差距大,認錢不認文化的地方,它才有活路,恰恰跟它們所標榜的靈魂相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