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總喜歡用中印建國時GDP相當,1978年時GDP還是相當,現(xiàn)在中國的GDP則是印度的5倍,來論證前三十年中國經濟沒有發(fā)展,或者發(fā)展速度僅和印度一樣,后四十年的經濟發(fā)展才是差距形成的原因。且不說中國的GDP是從1985年才開始核算的,之前的都是估值。就說GDP,各位應該還記得,我大清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GDP都比英國高,可結果如何大家都清楚,將牛糞都算入的GDP有什么用?靠純農業(yè)支撐的GDP有什么用?靠第三產業(yè)堆出來的GDP有什么用?在我看來國與國之間誰更強大只有靠四個方面的綜合對比才能真正比較出高低,而不是所謂的GDP;哪四個方面?農業(yè)工業(yè)科技教育。因為只有這四個方面才是國家的根本,農業(yè)是根本,無糧人心亂,仗都不用打了;工業(yè)是基礎,尤其是重工業(yè),因為只有工業(yè)才能平時供給人民所有,戰(zhàn)時直接轉換成飛機大炮,沒有這些就只能學抗日戰(zhàn)爭抗美援朝一樣用血肉對抗鋼鐵,會多死很多人的;科技是發(fā)展,科技跟不上,一步慢步步慢,降維打擊必輸無疑;教育是未來,只有全民讀書的民族才能在未來的世界民族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才有充足的后備軍,告訴大家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歷史,甲午戰(zhàn)爭中中國不是賠給日本2.3億嗎,這筆錢日本只用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重工業(yè),一個就是教育,這才造就了日本之后的崛起。
請問總喜歡拿1978年中印GDP對比的你們,可知道1949-1978年中印在農業(yè)工業(yè)科技教育上的對比又是如何?可敢拿出來說道說道,然后再大言炎炎說78年的中印經濟還是一樣。差距是之后形成的?我倒可以給你們提供一些資料對比,自己看看在1978年中印還是不是一樣。
糧食產量:194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11318萬噸,印度6285萬噸。1978年,中國30476.5萬噸,印度15584萬噸。
棉花產量:1949年,中國棉花總產量44.4萬噸,印度51.8萬噸。1978年,中國216.7萬噸,印度125.0萬噸。
粗鋼產量:1949年,中國粗鋼產量15.8萬噸,印度137萬噸。1978年,中國3178萬噸,印度995萬噸。
生鐵產量:1949年,中國生鐵產量25萬噸,印度164萬噸。1978年,中國3479萬噸,印度972萬噸。
焦炭產量:1949年,中國焦炭產量54萬噸,印度191萬噸。1978年,中國4690萬噸,印度1210萬噸。
煤炭產量:1952年,中國6600萬噸,印度3689萬噸。1978年,中國6.18億噸,印度1.05億噸。
原油產量:1949年,中國原油產量12.1萬噸,印度25萬噸。1978年,中國10405萬噸,印度1127萬噸。
天然氣產量:1949年,中國天然氣產量0.07億立方米,印度無。1978年,中國137.3億立方米,印度16億立方米。
發(fā) 電 量:1949年,中國發(fā)電量43.1億度,印度49億度。1978年,中國2566億度,印度1010億度。
水泥產量:1949年,中國水泥產量66萬噸,印度214萬噸。1978年,中國6524萬噸,印度1962萬噸。
汽車產量:1955年,中國0.01萬輛,印度2.3萬輛。1978年,中國14.91萬輛,印度9.4萬輛。
載重汽車:1955年,中國0.01萬輛,印度0.9萬輛。1978年,中國9.61萬輛,印度4.9萬輛。
鐵路機車:1952年,中國20臺,1960年804臺,印度1963年1臺,1973年143臺。
教育識字率:1949年20%,1978年80%,印度2008年61%
科技:中國60-70年就能造兩彈一星,印度90年才能造原子彈,自己想其中的差距吧。
一樣嗎?在書呆子經濟學家及其粉絲看來1978年中印經濟是一樣的,都只蓋一層樓,可看不見的是中國是用了三十年時間打下了深深的地基然后蓋了一層,而印度三十年時間只是潦草的挖了幾鏟子之后蓋了一層,78年之后中國正是因為有深深的地基才可以飛速發(fā)展往上蓋房子,而印度則是地基不牢地動山搖多蓋一層都要膽戰(zhàn)心驚好久,速度能一樣快嗎?凡事浮在表面的人自然只能看到表面的東西,只有真正做學問做事都能沉下心的人才能看到表面之下的東西是黃金還是垃圾。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