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際接軌,越開放越安全,越開放越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這是當前中國主流經濟金融界的共同觀念,甚至是其價值觀。這個觀念當然已經成為制定中國經濟金融政策的指導思想,對中國經濟產生了直接的、深刻的影響,推動了中國經濟形態的演變,也對全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了間接的但卻是重大的影響。
央行制度、引進外資、美元結算、出口創匯、儲備美元,以美元為依據發行人民幣,以美元等外匯為基礎的人幣國際化,保護外商投資,內外資一視同仁,開放國內市場的負面清單,特別是取消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限制、投資額度限制、持股比例限制,外匯交給國際國內先進的資產管理機構打理、用來購買美國的國債、期貨、股票、虛擬貨幣等金融產品,這些政策,已經變成了現實。
外國金融機構,與中國本土國有金融機構,均可進行投資、存貸、支付、結算、保險、再保險等所有金融業務,那么,諸如高盛、橋水、瑞銀等國際金融大鱷,在中國國內的私有金融機構的配合下,在加杠桿等政策的支持下,就可以自主地在中國發行人民幣,數量不限,而且可以自主決定發行對象、發行領域、發行方式,并自主地回收貨幣。相應地,中國諸多國有企業,甚至也包括那些研究院所,都實現了公司化、法人化,幾乎所有領域都市場化,并都完全開放,這就為外資金融機構發行的人民幣,掃清了一切障礙,就是說,再也沒有什么力量有意愿和法律依據來阻止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領土上發行人民幣、調動中國人力物力資源、支配中國經濟的行動了。
那么,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一個問題,即:中國人民銀行,即中國的央行,還有其他銀行,比如建設、工商、農業、交通等,其職能,應該有所轉變——也不得不進行轉變。
這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在中國,金融、中國市場對外資金融完全開放了,并內外資一視同仁了,中國人民銀行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我認為,完全沒有。人民銀行作為“央行”,其發行貨幣的職能,已經被外資、混合資本開辦的金融機構接管了。而且,由于中國的銀行法,實際上是,作為中國的央行,人民銀行早就喪失了發行貨幣的資格和依據,人民幣的發行,大部分依賴外匯儲備,就是說,人民幣的發行早就大部分由外資來支配了,發行對象、發行領域、發行數量、發行方式及貨幣回收,早就由外資比如高盛之類的來負責了。
老實說,我真的是金融的外行,我是想不太明白,在市場和金融均完全對外資、私有資本開放的情況下,人民銀行還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當然,也不一定立即解散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先公司化,就如鐵道部改革一樣,然后,再有限責任公司、獨立法人化,再然后可以股份化,在不限制外資持股比例、投資額度的情況下,可以交給高盛或者柳氏名下的弘毅、君聯之類投資機構控股。
其實,也可以把中國人民銀行的辦公樓直接租給高盛,那位置特別好,位于長安街東段路北,離王府井不遠,是著名的商業區,文化氛圍深厚。如果租出去,可以掙不少錢,而且,可以直接要美元。或者,直接讓華爾街搬到北京來,與人民銀行合署辦公,也行。
而且,我還覺得,中國的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其實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其業務,也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讓普華永道、穆迪之類機構來辦理。這樣,中國金融就徹底實現國際化了。
當然,這些機構也可以保留一段時間,為中國市場上的金融,也就是高盛、橋水、弘毅、君聯等金融機構在華業務開展,保駕護航,并按照國際金融規則,規范一下它們的業務行為,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
這個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