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劉金華答謝迎春》一文(以下簡稱《文章》),有一句話要說:客觀趨勢與主觀意愿是兩回事,不能混淆。當前經濟學界存在著主客觀不分的嚴重問題,往往只講應該“如何如何”,不分析客觀形勢、發展趨勢,把長官意志當作客觀現實,因此,有必要與劉金華同志(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同志越多越好)進一步探討。
一,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究竟怎樣?
我寫《論我國的經濟發展前景》一文,主要是探討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涉及三種觀點,我的觀點是客觀趨勢是必將爆發經濟危機。涉及《文章》的是認為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是“穩定”。
《文章》說:“事實上,迎春與我沒有根本分歧,他誤解了我的文章。”不過他沒有說明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是“穩定”?還是“必將爆發危機”?或者是“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當前經濟理論界有的人往往主客觀不分,把主觀意愿、政策與客觀現實混淆。希望《文章》作者說明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是什么,以及根據。
二,經濟發展客觀趨勢與人們能動作用的關系
經濟發展存在著的客觀趨勢,是通過人們的能動作用實現的。因此,探討客觀趨勢時,不可避免地涉及人們的主觀意愿、能動作用。但是,不能把“維穩”、搞“大基建”等主觀意愿、能動作用與客觀趨勢混淆。因為,有的主觀意愿、能動作用不僅不能成為客觀實現,甚至于正好相反。
2008年爆發世界經濟危機以后,我國政府就采取了投資“四萬億”,大搞基礎設施建設,主觀意愿是制止國內生產總值“下滑”,結果不僅沒有能夠制止住下滑,而且搞得債務累累,不僅群眾負債,地方政府賣地,而且還使各級政府也都欠了一屁股債,面臨爆發債務危機,表明人們的主觀意愿、政策不都能成為實現。
《文章》說:“我在文章中已經指出:維穩是用國家的錢變換成企業的產值,把已有的收入換成現在的收入,成為贅瘤。現在,中央提出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搞‘大基建’維穩,今年截至1月10日,重大項目的總投資規模超過3萬億元。對此,‘我建議對‘大基建’賦予新定義’,也就是不同于既有的‘基建’概念,是委婉提出不同意見。迎春和一些讀者沒有注意這句話,誤解了我的意思。”《文章》這個“委婉”的“不同意見”,究竟是什么意見?賦予“大基建”什么新定義?
《文章》說:“-----再提GDP增長5 %,認為‘如能以此換來經濟發展道路的轉變,那就太好了!’這句話的意思。請注意,那時是‘維8’,我提出如果能用下降3個百分點GDP的代價,實現經濟發展道路的‘轉變,那就太好了!”《文章》這里說的‘經濟發展道路的轉變’,是從哪一條道路轉變到那一條道路?為什么吞吞吐吐,不說清楚呢?國內生產總值下降3個百分點,就能夠轉變“經濟發展道路”嗎?
《文章》說:“------這是調整現在聯系不緊密的企業生產結構,建立一種獨立自主的生產體系。這是什么體系,如果想一想,不難明白。”“這是什么體系”?為什么文章作者不說清楚,還要讀者“想一想,不難明白”?
《文章》最后說:“-----沒有想一想,這不是重復建設,不是把國家的錢變為少數人私人的錢,而是:當前可以穩定幾十萬勞動者的收入,長遠可大大改善幾億人生存環境,增加幾億畝可耕土地,使國土有效面積大大增加,這是造福千秋萬代的‘大基建’。”借用一句文學語言:“設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文章》的設想雖然很美好,但是,前些年經濟發展的物質財富,都被國內外資本家聚斂去了,政府已經欠了一屁股債了,從哪里去聚集這么多的物質財富搞“大基建”呢?
總之,想象不能代替實現,我們要探討的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一定要把人們的主觀意愿、政策與客觀趨勢嚴格區分開來,不能用長官意志代替客觀趨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