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2021年主要經濟數據之后,我發文《2021年中國經濟數字有感》,提到內需、外需的問題。當時,有人質疑我的內需不足的說法: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說,“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9.1%,比上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還是內需拉動為主。”2021年的經濟數字,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5.4%、13.7%、20.9%。寧局長所說的內需貢獻率79.1%,就是最終消費支出與資本形成總額之和。外需的貢獻率是20.9%,內需貢獻率幾乎是外需貢獻率的四倍,所以,以內需拉動為主是毫無疑問的。
問題不在這里。問題在于,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很多年沒有這么低過了。前邊我引用的留言,提到統計局公布的歷年的貢獻率。那就拿出來統計局的數字看看。下邊這張表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 2021》。
從上表可以看出,自從2000年以來,不但2020年和2021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高,而且遠遠超過其它年份,位列第三的2006年也不過14.3%。
上表中只有1990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2020年和2021年。1990年以來,還有1997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特別高(由于在上表中2000年前只列出了末尾逢5和0的年份所以看不到),達到44.4%。1990年和1997年是兩個很特殊的年份,都是經濟遇到極大困難、內憂外患的時候。和那兩個年份相比,眼下倒確實還不算很差,但是我想普通思維的人都不會那么做比較。
所以,留言中說,79.1%是很高的數字,肯定是不對的。2000年以后的22年中,有20年的內需貢獻率都比79.1%要高,其中還有11個年份超過100%,所以79.1%怎么也談不上是很高的數字。除此以外,還可以看到,與10年前相比,最終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的拉動(百分點)都有了明顯的下降。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新常態”時期了,“重質量不重數量”,整體上經濟增速就是呈現出下滑的態勢。
其實我想說的重點,是在2020年,中央提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BOSS們決策的依據是,“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是我們作出決策的重要依據。”可是從數字上來看,2019年以來呈現出來的態勢正好相反。一個大國,當然要以國內市場為基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毫無疑問的。馬克思和列寧早就指出過國內市場的重要意義。2021年的鄭輔工作報告中提到,“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破除制約要素合理流動的堵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這完全是正確的。
可是這無疑是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作為基礎的。如果經濟增長停滯了,就不會有新需求,也談不上要素合理流動等等內容了。換句話說,如果經濟增長停滯,國內大循環的設想就堪憂了。我在前邊的文章里對陣內需低迷也寫過,“社會消費不旺、投資無力,內需就起不來。”內需起不來,就得依靠外需,而且比過去更加嚴重得多的依靠外需。但是大家都知道外部市場存在著諸多風險。如果在“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的情況下,國內大循環又發動不起來,那么事情就微妙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