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數據,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達1143670億元,同比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8.1%的增長相當亮眼,應該是全球第一,冠蓋全球。這是在全球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世界經濟全面倒退,主要經濟體增長下降的形勢下取得的,可謂來之不易,確實可喜可賀!說明,誰控制了疫情,誰率先控制了疫情,誰的經濟就穩定,誰的經濟就增長。
但中國這兩年的經濟更多的趨向“抗疫經濟”“防疫經濟”,如疫苗的生產、接種,核酸的檢測以及防疫物質的生產銷售,這些是暫時的,不可持續的。另一方面中國的抗疫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多地多區不同程度的封控,交通、旅游、餐飲、文娛等諸多行業受到影響;一些地區還疊加暴雨等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受主要經濟體寬松貨幣政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影響,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持續增大。
國家統計局1月17日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人均GDP達到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551美元,突破1.2萬美元,已經接近世界銀行的高收入國家門檻。
距離頂峰只差一步之遙,前景十分誘人,同志尚需努力。加油,中國!但宏觀總量和人均數量是不是一致,經濟數據和經濟現實是不是匹配,地域差距人群差別是不是巨大,這些那些的計算好了沒有。
“高收入國家”這頂帽子好戴,合適不合適,中國需要慎重。不妨和美國、德國等高收入國家比較,看看在醫療、養老、就學等方面和它們有差距沒有、差距多大。數據不重要,內涵更重要,中國不要圖虛名招實禍。
海關總署14日發布數據,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1萬億元,同比增長21.4%,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實現量穩質升,穩外貿效果好于預期。與此同時,中國對美俄貿易額齊創新高。
做生意、做買賣,既要算賬面賬,還要算賬里賬,既要算虛賬,也要算實賬,既要算明賬,還要算暗賬,既要算小賬,還要算大賬,既要算外賬,還要算內賬,不要做賠本賺吆喝的買賣。比如,我們千辛萬苦出口了美國大量貨物,美元大放水,我們掙得美元數量多了,貶值的更多,這樣買賣是掙還是賠?再比如,國際鐵礦石、紙漿等基礎原材料大幅上漲,我們大量進口,帶動了國內相關行業的價格上漲,制成品好不好出口?
俄羅斯目前和我們是友好國家,美國目前和我們不是友好國家,和友好國家的貿易增進了友誼,和不友好的國家的貿易增進了敵意,美國一點也沒有感激我們的意思,反而加緊了對中國的制裁,事實就是如此這般。這樣的貿易還可能轉化為不友好國家對我國敵對的能力。所以,這樣的成績需要反思。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14126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8萬人。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52‰;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總的來說,我國人口還是增長的。
但經濟學家、人口專家不這么看,稱中國人口出生率連續兩年跌破1%,2021凈增人口創60年新低 ,他們非常擔心、非常焦慮。但問題是,他們到底需要中國多高的人口增長率?中國究竟需要多少人口最好最佳?誰敢咬個牙印,說個死數?哪個經濟學家敢啊?他們的理論不過是人口越多、增長快,經濟增長越快、發展越好。狗屁!房地產一個行業快速膨脹,已經導致了許多年輕人不敢生不愿生,其它的什么產業行業飛速發展,還不嚇得年輕人不敢戀愛不敢結婚了呢。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673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8.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05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4.2%。
按照國際通行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時,意味著進入老齡化;達到14%,為深度老齡化;超過20%,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按照這個標準,2021年,我國已經進入到深度老齡化社會。
深度老齡化有什么錯嗎?長命百歲,誰不希望啊,好事,大好事!不用擔心老齡化,經濟學家不是倡導“銀發經濟”、推動“養老產業”的嗎?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新興的產業,即是深度老齡化,也不是負擔,老人的衣食住行、醫療康養都是市場,就是死亡殯葬也是產業,這不正是經濟學家、人口專家們所想所要的嗎?
問題是不要機械地認為老人是社會的負擔,不要一味地認為老人沒有錢還要一個勁地讓老人花錢。我那里農貿市場有一個八十五六的老人,天天自己種菜、自己賣菜,他拖累社會什么了,他每天都在貢獻社會呢?老年群體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力勞力,不要白白浪費了。不客氣的批評,許多人,包括專家學者,對老齡社會的認識太膚淺了!
臺灣《聯合報》14日報道,臺“農委會”最新出爐的農業貿易統計,大陸仍蟬聯臺灣最大農產品外銷地。2021年臺灣農產品外銷大陸出口值為11億1985萬7000美元,比2020年10億1741萬美元增加10.1%。
有島內網友諷刺民進黨當局,“不是要抗中嗎?”嘴巴喊“反中”、“抗中”,結果還是猛賺人民幣。
作為大陸人,不要諷刺,也不要挖苦,臺灣民進黨當局確實是嘴巴反了中、抗了中,口袋里了賺足了人民幣,既掙了面子,又賺了里子,而且增加了實力,膽子更壯,底氣更足。這樣的貿易,他們非常喜歡,越多越好!
對大陸而言,扔了一塊肥肉,不僅沒有把狼套回來,還賠了錢,這樣的虧本生意還要做嗎?
多家臺媒援引日媒1月16日的一則報道稱,繼日前美日“2+2”會談后,兩國正討論在日本各地的防御設施儲備軍火,包括鄰近臺灣的島嶼,以應對可能的突發事件。
消息傳出后,島內綠媒迅速炒作,聲稱美日此舉是為應對“臺海變故”。島內綠營的判斷是準確的,高興是應該的,美日聯手助臺抗中是實實在在的。
只不過中國大度,戰略定力十分堅定,沒有太把這當回事兒,還在和日本大搞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呢,建立自由貿易關系呢。經濟至上、貿易第一,還是主權至上、安全第一?中國至今還在爭議,說不清楚,想不明白的。但日美的“第一”和中國的“第一不”一樣。但是如果哪一天日本再次占據了臺灣,中國的經濟是什么呢?是“炮火連天”的戰爭經濟。如果失敗了呢?那就是喪權辱國的“戰敗經濟”,割地賠款。
經濟內傷外傷、經濟惡疾腫瘤不除,必有經濟禍害。
《香港經濟日報》網站1月13日報道,美國國務院12日發表一份詳盡報告,宣稱中國對南海大部分海域的主張為“非法”,并且沒有國際法依據。
中國外交部13日批評,美方的新聞稿和有關研究報告歪曲國際法,混淆視聽、挑撥是非,擾亂地區局勢。
中國人在南海里打漁撈蝦、游泳劃船的時候,美國人在誰的娘肚睡覺呢?小毛猴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膽子也忒大了吧。對于犯上作亂的亂臣賊子,要果斷出手。不要和他們辯什么國際法理。
美國是沖著南海的利益去的,保住了南海主權,中國就有了高枕無憂的海洋經濟、無盡的海洋收益。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1月16日,南海方向,據艦載運輸機CMV-22B的軌跡推斷,美海軍“卡爾·文森”號航母繞南沙群島機動后,已經由民都洛海峽離開南海,再次上演快打快收;東海方向,美海軍“美利堅”號兩棲攻擊艦1月14日從佐世保出港,16日已航行至沖繩附近海域。
接下來美軍在西太活動的一個航母打擊群和兩個兩棲戒備群或將進一步匯合,進行“1+2”的聯合演習。
美軍這么大的動靜,鐵了心的是要來南海和中國拚命的。中國怎么辦?戰還是不戰?中國沒有退路,只有一戰,中美必有一戰。要戰,必須先行備戰,推行“備戰經濟”。美國、日本今年軍費大幅度增加,不就是例證嗎?
擊潰了美艦打垮了美軍,中國就是當之無愧世界強國,全球GDP第一的經濟體。
結語:“韌”說明中國經濟有壓力、有困難、有風險,也說明中國經濟有彈性、抗壓力、有潛力,所以要正確認識“韌”、正確運用“韌”。一方面要因勢利導、興利除弊,準確把握“韌”,化危為機,變壓力為動力。另一方面要準確把控“韌”,壓力大了,彈簧就起不來了,力道傾了,彈簧就歪了、蹦了。經濟短板要補,經濟內傷外傷、經濟惡疾腫瘤更要療治,不除,必有經濟災害。此外,“韌”還說明中國經濟積蓄多、底子厚,經得起折騰,這是對的,但如果災繁難頻,多災疊加,問題也是很嚴重的。連續兩年的疫情,已經導致餐飲行業相當數量的店鋪倒閉,由此產生的失業和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大家注意了沒有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