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社會總需求下降的情況下,實現資本增值?
這是一個問題,從一般“交易”的層面來看,這似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說,你開了一家手機公司,一年賣價格3000的手機100萬部。
但是現在社會總需求下降了,所需要的手機總數下降了,你賣不了那么多手機了。
要么降價,要么賣少點。
降價就代表內卷, 你去吃別人的市場份額。
賣少點,代表利潤受損。
你是資本家,你還想賺更多的錢,怎么賺?
從表面上來看,你根本不可能的。
用一般的傳統的辦法,即依靠賣手機也確實不可能。
所以我們需要新的思路。
傳統“賣手機”,這屬于實體經濟,從實體經濟層面來說,有買才有賣,買賣的數量多少,價格多少,決定了利潤,因此總需求下降的情況下,確實不可能依靠賣手機來賺錢。
但是只要你思維開闊一點,脫開實體經濟,你更改整個關于經濟的看法。
那么在你利潤不增的情況下,如何實現財富的增值呢?
你讓手機公司上市。
上市就代表資本增值了?
上市本身不會影響利潤,但是上市是你的公司從實體華麗的轉身金融。
但是公司還是公司,賣手機還是賣手機,怎么就轉身了?
由于現代貨幣是信用貨幣,按照美聯儲的說法,通貨膨脹最好是2%。
而實際上由于每年借債,超發的貨幣遠不止2%。
各國的國債都在逐年上升。但是通貨膨脹其實并沒有那么大。
那么超發的貨幣去哪了?
去金融了。
所以你看到,中國的房子,美國的股市,都是在逐年攀升的。
以股市為例,你利潤保持不變,但是由于你上市了,所以你的公司成了“資本”,超發的貨幣就流向了你,大家來買你。
但是你的公司的股份是多少還是多少,并沒有變。
多余的,超發的貨幣流向了你,于是你的股價開始抬升。
你的公司升值了。你的資本增值了。
你什么都沒有做。
那么推升你資本增值的動力是什么?
是債務,是以國債的方式推升了你的資本。
而國債是全民承擔的。
上市的公司,是你的。
第二個問題:如你所說憑什么資本就要流向你啊?
這是個好問題,當貨幣超發以后,必然有一個儲水池,美股歐債,這都是資本容易的去向,如果進入流通領域,必然大幅度推高通貨膨脹。
而推高通貨膨脹,美聯儲就必須升息來回收貨幣,錢轉了一圈,又回去了。
所以很多人都看到了,每一次美聯儲發錢,都造成了美股節節升高,經濟好的時候美股漲,經濟不好的時候美股更要漲,因為會降息啊,降息釋放貨幣,這股票不又漲上去了?
第三個問題:那為什么貨幣非要超發啊?
貨幣并非是一直超發的,在過去美元和黃金掛鉤的年代,有多少美元,就必須有多少黃金相對應,但是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垮臺后,貨幣完全進入信用貨幣時代,這樣就脫離了黃金,能發多少,全看政府信用。
從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垮臺后,美國進入經濟低迷期,此后再80年代美國經濟大反轉,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里根上臺后,就發現根本不需要那么保守,只需要發錢去刺激經濟就行了,錢不夠怎么辦?借唄。
從這個圖里面,你可以明顯看到,自1980年,也就是里根上臺后,美國的國債如同火箭一般不斷的上升。
里根時代,先把利率大幅度提升,以近乎20%的高利率,收回流通中的貨幣,開始發債刺激經濟,什么軍工之類的一起來,國家出錢刺激經濟,經濟能有不好的?把錢趕到金融領域,只要流通領域不出現通貨膨脹即可。
當然副作用也是不小的,里根時代,美國從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
怎么還?為什么要考慮這個事情?
錢是美國政府借的,又不是里根借的。
再看看1980年之前卡特時代,卡特就是老實人,臉皮太薄,不足以擔任美國總統。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既然如此,那大家都學會了發債,也就克林頓執政期間有4年產生了盈余,自里根時代到現在,一共42年,其中38年財政都是赤字。
借錢放水有個大好處:政績是我的,負債是下一任的。
川普就深深明白這個道理,在川普治理下,借一堆錢,然后把利率打到零,讓下一任根本沒有任何財政騰挪的空間。
所以為什么都喜歡借債,不是沒有原因的。
里根時代以后,所有的資本家的財富都開始急劇的膨脹,舉個例子,福布斯自1987年開始統計“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1987年,堤義明,200億。
1997年,比爾蓋茨,364億。
2007年,比爾蓋茨,560億
2017年,比爾蓋茨,860億。
今天,貝佐斯,1770億。
從200億到1770億,膨脹了8.85倍。
1987年美國人均GDP為2萬美元,現在美國人均GDP為6.34萬。
增長了3.17。
這里面可就存在了差值了。
那么增發的貨幣去哪了?
除了資產的增值外,還有一部分去發展中國家了。
里根時代對富人的減稅政策,優惠政策,也進一步擴大了這種差值。
根據涓滴理論,政府對富人階級減免稅收與向企業提供經濟上的優待政策,將可改善經濟整體,最終會使社會中的貧困階層人民也得到生活上的改善,因為富人消費投資,投資驅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驅動就業,就業提高貧苦人群生活,然后窮人消費投資又驅動經濟發展,這是個良性循環。
但是富人的錢有兩個去處,第一個直接購買資產,錢發多了資產自然漲價。
第二個去處:富人確實可以“投資經濟,發展經濟,雇傭更多的人”,但是理論課沒說一定要雇傭美國人啊。
不雇傭美國人,雇傭哪里的人?
自然是那便宜去那。
所以美國的富人們就帶著里根發的錢,帶著里根的優惠政策,再根據里根的“全球化理論”,自然是全球投資咯。
也是因為如此,根據《2022年不平等報告》,你會看到一個明顯的現象:
從1820年到1980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一直是在增大的,1820年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占據全球不平等的11%,到了1980年,增加到57%
所謂的窮的越窮,富的越富。
但是自1980年以后,情況完全發生了變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大大縮小,從占全球不平等的57%,跌倒了32%。
但是各國內部的貧富差距擴大了。
這也完美證明了我之前提到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自1980年后,美國人確實比其他國家工人更慘一些,因為對于其他國家,盡管可能也產生負債運營,也有內部貧富差距的問題,但是在整體上拉平了和美國之類的發達國家的差距,所以感受沒有那么深。
而美國人,一方面要忍受本國內部的貧富差距擴大,還要忍受本國和外國的貧富差距的日益縮小。從這個點來說,美國人確實是有資格抱怨。
這也是為什么美國人老覺得生活水平沒有多大提高的原因,從實際執行情況看也是如此:美國工人在五六十年代生產力尚且不發達的情況下,一個人工作,可以養活一個老婆,兩個孩子,一棟房子,兩條狗。
現在行嗎?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里根算是為發展中國家做了一件大好事。
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解決了,但是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如何解決呢?
下次再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