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個金融界被“中植系”掌門人去世刷了屏。
許多人之前連“中植系”三個字都沒聽說過,但一定對這位掌門人的夫人耳熟能詳,解直錕就是毛阿敏的丈夫。
據說毛阿敏2002年認識這位掌門人的時候,都不知道低調的這位竟是跺跺腳就要抖三抖的資本大鱷。
倆人2003年結婚,2004年生下一女,2006年生下一子,據說多家企業掛名的解子征即是他們年僅15歲的兒子。
九十年代,解直錕帶著中植系布局木材、房地產、礦產、能源等,95年就已成為隱形超級富豪。
2000年后轉型信托、理財、基金、保險等“金融全牌照”資本帝國,借此把觸角伸到了各行各業。
他自己不上市,但巔峰時控股或參股上市公司達到20多家,運作過的上市公司超過150家。
有媒體人分析中植系的資產巔峰時可能達到3萬億,而中國恒大(代碼03333)總資產才2.38萬億。
幕后的解直錕低調到一直把大鱷的牙齒埋到沙子里,鮮少露面。
作為集團靈魂人物、實控人,隨時隨刻都在聽匯報、開會。現在斯人已逝,大廈傾倒可能就只在一瞬間,不得不關注。
表面上風平浪靜,但是從解直錕進醫院那一刻開始已經暗流涌動。
這不是瞎猜,更不是瞎說,這是常識!
之所以全神貫注就因兩點:
一是中植系近年來踩雷不少,二是它的資金過多來源于理財籌資。
(一)
解直錕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90年代改革開放正當其時,其大哥解植春歷任光大集團執行董事、中投公司(大央企)副總、中央匯金總經理等等。
有位高權重、視野極廣的大哥在,解直錕的中植系資本帝國沒有不擴張的道理。
但是最近些年中植系卻是“雷聲不斷”,解直錕曾表示,只要他在,那些理財產品就不會有問題。
但是現在,面對復雜的中植系,人走茶涼下很難說。
中植系踩的雷是成片的,資本高潮時看不出,退潮了它本身又未上市,秘而不宣、不需要披露。
但是,有些明顯的雷還是看得出來的。
像天山生物(現在的ST天山)。
2012年“天山”上市,上市即巔峰,它沒逃過這個魔咒。連續幾年,想著法兒買買買,利潤一路下滑直到2016年虧1.83億。
如果2017再虧損,就面臨暫停上市風險。
病急亂投醫之下,幸運的以23.72億“蛇吞象”收購了比它還牛的“大象廣告”,本以為是解藥,沒想到是一顆“含笑半步癲”直接導致一命嗚呼。
收購之后3個月,大象廣告原老板陳德宏就陷入債務泥潭,他個人持有的天山股份被凍結,問題爆發。
天山一查,發現有假,2018年大象廣告合同詐騙案被立案,到2021年10月陳德宏一審公布被判無期,其董秘被判15年,牢底是要坐穿了。
但不管怎么弄,天山已支付的近17.95億折騰了四五年,基本算是肉包子打狗了,直接導致天山生物雪上加霜,自身難保。
這里頭有兩家與“中植系”都有關。
早在收購暴雷之前,中植系下的“潤興租賃公司”給天山控股股東大約投了12億的融資款,以天山股票做質押。
收購前大象廣告的前十股東里就有中植系下屬公司。
也就是說中植系同時認識天山生物和大象廣告。其他的讀者自己猜吧。
中植系投的融資款,到2020年起碼還有5個億沒收回。期間一系列‘債轉股’之類的方案也都被否。
我猜直到現在中植系應有很大一部分資金沒收回。
中植系玩崩了,妥妥踩雷。
這種騷操作,對“中植系”卻是常規操作。
據報道如今中植系實控的八九家上市公司,多為薄利或者虧損狀態,保殼反而是重點。
它在玩這種PE(股權投資)+上市公司的過程中,等于是一直在給各個上市公司輸血,入不敷出就是暴雷邊緣了。
(二)
中植系還踩過樂視的大雷。
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很多報道說中植系踩雷了13億多,這個有可能失實了,估計是因為內情太過于復雜,千頭萬緒想理清太難。
在這里就簡單講一下我的理解。
根據樂視2018年11月15日的公告,中植系下屬孫公司‘中泰創盈’有19億多沒收回,這個確確實實是踩雷了。
但是緊接著2018年12月6日,“白馬王子”出現。
樂視公告稱,孫宏斌的融創中國已經為樂視代付了這個19億多的欠款。
也就是說,中植系這次遇到了“白馬王子”,這19億安全排雷。
原因是2017年底,融創與樂視有第三方連帶擔保協議,就是說中植系投的這19億,融創應該給做了擔保。
沒想到,融創二話不說就履行了!不得不說,孫宏斌這操作還真是讓人沒話說,這19億估計又成為了融創的雷。
至于中植系在樂視里還有沒有別的雷就不得而知了。
后面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中植系又通過一系列騷操作花了5.73億拍下了“樂視大廈”,大約相當于花了七折買下了當初抵押給自己的樓。
這事兒引起其他債權人的口誅筆伐,但是中植系的這個5.73億可能已經付出去了,估計又得陷入長時間仲裁。
(三)
在樂視案里的中植系孫公司“中泰創盈”。
單單一個中泰創盈下面就是一大堆作為原告的訴訟,隨便點開一查,全是借款收不回來的糾紛,天眼查顯示有16億多涉訴。
說是訴訟,其實就是成片的踩雷了。更不用說,比它大的多的同類公司“中植系”可能有幾十家。
這兩年解直錕在的時候就一直像“救火隊長”,化解各種債務危機。過萬億的體量,隨時能夠震蕩市場。
而中植系的資金來源更多是理財募集來的。
據報道,中植系控股和參股:中融信托(管理規模近萬億)、中融基金(中植旗下公募基金,規模達726億)、橫琴人壽、恒邦財險。
中融信托有央企持股37.47%,但是據報道背后玄機深藏,其余股東之間關系千絲萬縷、總數已蓋過央企,央企的加持更多的是打響招牌,更利于中植系籌資。
中植系“四大”,分別為恒天財富、新湖財富、大唐財富、高晟財富。資產管理規模均超過千億,其中恒天財富規模曾破萬億。
中融信托與上面的“四大財富”是公認的中植系“錢倉”!
其他不論,單是信托和財富公司融進來的錢就可能破1.5萬億。巨量的錢財都是來自機構和投資者。
踩了那么多的雷,資金鏈一但出問題,就會有很多人傾家蕩產。
資本的血雨腥風,透過這些我們也只能窺探其一斑。
恒大、四川信托等等,拉橫幅討債的畫面歷歷在目,至今還在遙遙無期的處理路上。
像中植這種體量,一旦暴雷,肯定是一片哀鴻遍野,威力程度可能超過恒大。
融資做大做強,投資者跟著賺喝湯,這都無可厚非;
但缺乏監督,企業瘋狂籌資;
最終資不抵債,走上借新還舊的老路,一環崩掉、全局完蛋。
靠資本自覺是不可能的,還是得多戴點“緊箍咒”才能防患于未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