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的一篇文章說:“近期房地產市場不景氣,恒大暴雷,限跌令頻出,不少地方樓盤停工爛尾,拉橫幅維權的業主不在少數。”等等。恒大破產以后,有關我國會不會出現房貸危機,已經成為經濟界的一個尖銳問題。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在一次演講中十分肯定的回答:不會!無獨有偶,經濟學家樊綱也說不會。這是一個唯心主義的回答,不僅如此,在這次演講中,戴相龍還充分暴露了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
“戴相龍(以下稱《演講者》)說,‘我認為,我國不存在美國2007年出現次貸危機的形成機制;我國經濟強勁增長,每年有1000多萬農民進城安家,城鄉居民的住房需求不斷增加;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對房地產市場的風險早有防范和化解措施。’‘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推進保障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中央銀行已公布降低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比例,增加市場流動性。這些決策必將有效控制和降低房地產業的風險,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等。《演講者》肯定不會出現房貸危機的理由有兩點:一,“我國經濟強勁增長”,“每年有1000多萬農民進城安家”,二,是“對于房地產市場的風險早有防范和化解措施”,如“推進保障房建設”和“降低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比例”等。
當前,恒大房地產企業破產,房地產市場出現不景氣等現象,這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事件,是經濟界、經濟理論界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按照“實事求是”的要求,應該是收集大量事實資料,研究我國房屋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的實際狀況,尋找出房地產發展的客觀規律,得出科學的結論。對于這樣一個重大的現實經濟問題,《演講者》只用了“每年有1000多萬農民進城安家”的一個事實,就肯定不會出現房貸危機,顯然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看看當前我國住宅的生產、流通以及消費的情況:
首先看住宅的生產:據《中國統計摘要》的統計,2011年我國建筑企業住宅竣工面積為20億平方米,當年末城鎮人口接近7億,平均每人一年增加近3平方米。以后逐年增加,到2014年住宅竣工面積達到28.65億平方米,城鎮人口7.67億,平均每人增加了近4平方米。自2010年至2020年的11年間,住宅竣工面積就增加了281.7億平方米,相當于9億城鎮人口平均每人增加30平方米。(《中國統計摘要》2016 第136 《中國統計摘要》 2021 第141、18頁)
其次,看住宅的流通。住宅在我國是商品,要通過貨幣買賣。價格暴漲,一般城市住宅都在每平米萬元左右。按照形象的說法,城市居民是要掏空“六個口袋”,而且還要貸款,才能夠買得起住宅。居民的住房貸款由無到有,不斷增長。連《演講者》也說:“2020年末,個人住房貸款已占全部貸款的20%。”農民進城能夠買得起新建的住宅嗎?銀行貸款給他們買房嗎?每年增加1000多萬農民進城,能夠買新建住宅安家嗎?根本不可能!
再次,看住宅的消費。“截止到2020年年底,我國前100城的新建商品房庫存量已經達到了5.7億平方米。另外我國商品房空置問題也已經相當嚴重,在2018年的12月份,西南財經大學發布的《2017年中國城鎮住房空置分析》的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的住房空置率已經達到了21.4%,其中一線城市的住房空置率達到了16.8%,二線城市的住房空置率達到了25%,三四線城市的住房空置率更是高達30%。根據財大更早的數據顯示,我國的空置房數量已經達到了2億套,如果按一套房住3個人的話,足夠6億人居住。其次,最近幾年我國的住房需求也在不斷地降低,根據上海易居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家庭住房擁有率已經達到了96.6%,戶均1.5套,可見對于大多數城鎮家庭來說已經不缺房子。另外隨著我國最近幾年新生人口的持續走低,住房需求將會進一步降低。”等等。僅從消費的角度看,空置2億套住房,就足夠每年1000多萬農民進城,接近60年安家居住了。
可見,《演講者》說每年有1000多萬農民進城安家,我國不會爆發房貸危機的論斷,不符合實際,是唯心主義的結論。
《演講者》說:“我國經濟強勁增長”,也是不符合實際的謊言。
2008年以前,我國經濟曾經出現過一段時期的高速增長。但是,自2008年爆發世界經濟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滑,國內生產總值由兩位數增長,下降到“保8”、“保7”,2018年實際增長6.7%,2019年增長6%,2020年增長2.3%。說“我國經濟強勁增長”,根本與事實不符。近十幾年來,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滑,當前的問題是如何防范和化解危機,而不是什么“強勁增長”。
《演講者》的第二個論據,是“對房地產市場的風險早有防范和化解措施。”這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論斷。如果人們能夠防范和化解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不可能周期性地爆發。對于這個唯心主義的論據,我在《從央行降低存款準備金利率說開去——再論恒大破產的根本原因》一文中,已經有比較詳細地說明,這里就不重復。
無獨有偶,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經濟學家樊綱也不承認房地產有大泡沫。“樊教授高屋建瓴地指出:現在房地產有大泡沫,我不太同意。這些年來,70個大中城市房價,每年增長1%、百分之零點幾、百分之一點幾,基本是穩定的,它沒有漲起來!與此同時,城市居民的收入每年增長5%、6%,因此住房跟收入的價格比在調整……”(引自《割韭菜不顧吃相,房地產磚家樊綱信口開河》)樊教授是從流通領域論證,認為房產的價格與收入相比,不存在泡沫。文章還指出:“就在3年前,2018年4月,也是一個叫樊綱的經濟學家,還是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在CCTV2《大講堂》電視節目中提出:‘年輕人不要總抱怨自己買不起房子,你父母拿出一個錢包,你爺爺奶奶拿出一個錢包,你外公外婆拿出一個錢包,你愛人的父母拿出一個錢包,你愛人的爺爺奶奶拿出一個錢包,你愛人的外公外婆拿出一個錢包,一共6個錢包買套房子的首付總是夠了吧,剩下的月供你和你愛人一起還,買房不難的。’”等等。《割韭菜不顧吃相,房地產磚家樊綱信口開河》一文,對于樊教授的房地產不存在泡沫的論斷,已經進行了分析、批判。
《演講者》在題為《中國現代金融建設的新征程》的演講中,不僅得出我國不會出現房貸危機的結論,而且講了一系列唯心主義的錯誤觀點。
例如說:“一、發展現代中國貨幣”。什么叫“發展現代中國貨幣”?
貨幣是金(銀)。金(銀)根本沒有什么中國與外國之分,也沒有什么“現代”貨幣。有的只是中國紙幣與外國紙幣之間的區別,如人民幣與美元、英鎊、日元等。
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資本論》第一卷 第107頁)這個結論是科學的、符合實際的。因為金(銀)是商品,本身具有價值,才能夠交換商品,才可能發揮價值尺度的作用;而紙幣,不論是人民幣、美鈔、日元、英鎊等,都是紙幣,不是商品,沒有價值,是替代金(銀)發揮流通手段的職能,是國家法定的貨幣符號。貨幣與紙幣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金作為貨幣,沒有國別之分;紙幣,包括人民幣、美元、日元、英鎊才有國別之分。說什么中國貨幣,外國貨幣,現代中國貨幣等等,表明根本不懂什么是貨幣,不懂貨幣與紙幣之間的區別。
《演講者》還說:“中國的現代貨幣是一個幣值長期穩定的大國貨幣,是逐步國際化的貨幣,是用數字形式貨幣逐步取代紙幣和鑄幣的貨幣。”“數字人民幣”等。
貨幣是金(銀),因此,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數字形式的貨幣!
說什么“數字人民幣”,“用數字形式貨幣逐步取代紙幣和鑄幣的貨幣”。“數字人民幣”、“數字形式貨幣”的概念也是錯誤的。數字和文字是人類觀念的表現。文字表現人們對事物的質的認識,數字表現人們對于事物量的認識。而金作為貨幣,則是一種物質的生產關系。怎么能夠用觀念對物質的貨幣進行分類呢?
紙幣、鑄幣作為發揮流通職能的貨幣符號,按照物質的性質分類,可以區分紙制的或金屬的,但是不能按觀念分類,不能說數字人民幣。因此,我建議采用電子人民幣的概念。電子是物質的一種,可以和紙、金屬并列為一種新的貨幣符號。
最后說說人民幣的國際化問題。《演講者》說:“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人民幣的流通(買賣),是一種經濟關系。用人民幣買商品時,是商品買賣的關系;當資本家用人民幣購買勞動力商品,生產剩余價值時,人民幣就成了資本,是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我國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作為國家法定的貨幣符號人民幣,不可能與資本主義世界實現“國際化”。如果人民幣實現了國際化,那么人民幣就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定貨幣符號,而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甚至于帝國主義國家的法定貨幣符號了。提出“人民幣國際化”的命題,表明他們根本不懂貨幣是一種經濟關系,不懂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信仰的不是馬克思主義,而是歷史唯心主義、資本主義的理論。
總之,這個演講充分,暴露了演講者不學馬克思主義,完全跟著西方經濟學亦步亦趨地爬行。“站起來吧”!擺脫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蒙蔽,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客觀世界經濟以本來面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