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一組數字,令人吃驚:
1978年中國GDP是2683億美元,折合成人民幣3624.1億元,世界排名第15位;改革開放到2020年,中國GDP已達101.60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5.58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二。按理,中國人的收入應得以普遍提高,實現共同富裕。可是現實是:中國的基尼系數卻由1978年的0.18猛增到0.474(傳西南財經研究數據為0.61),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據李總理披露,目前中國有6億人每月收入不滿1000元!顯然,這近半數中國人自然算不上“富裕”;較多的還與“貧困”結緣。另一面,中國的億萬富翁確實已高居世第一!據“胡潤2021全球富豪榜”數據,目前擁有10億美元以上的企業家,在中國已有1058位,早已超越了美國的696位。首富“農夫山泉”老板鐘睒睒,其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就高達5500億元人民幣!
為何會發生貧富兩極分化?
社會主義講“按勞分配”,走的是共同富裕道路,不可能產生貧富兩極分化(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也說: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資本主義講按資分配,富者憑資(錢生錢)而富,貧者無資落貧,其結果必然是兩極分化。
中國是個社會主義國家,怎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兩極分化?答案是:不加限制地推行“多種所有制”的混合經濟和“多種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所致。
社會主義國家在某個時期推行混合經濟,這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比如,1949年中國革命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結束,社會主義革命開始。歷史進入到這一階段,——亦稱過渡時期。其時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發展起來了,原有的資本主義私營經濟也還得存在(為了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整體經濟的健康運行),這就必然形成混合經濟。社會主義國家既然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就得采取“大力發展公有制經濟,利用、限制、改造私有制經濟”的政策。正是采取了這一正確的經濟政策,最終才能在1956年讓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通過“公私合營”的贖買(避免了蘇俄的強制剝奪)方式,平和地完成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這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社會主義革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激發個體的積極性,又重新開放了私營經濟的發展。修改后的現行憲法規定: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原有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條件下,允許私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必然重又形成混合經濟。
“混合經濟”只是一種過渡形態的動態經濟制度,它的發展可以有兩個方向:既可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也可發展為資本主義經濟。關鍵是看國家的政策導向。如果采取“保護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利用、限制、改造私有制經濟”的政策,則可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反之,如果政策上不能保護公有制經濟,聽任私有制經濟無限制的發展,其結果必然是走向資本主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的所有制性質決定分配原則。公有制經濟必然是按勞分配;私有制經濟只能是按資分配。按勞分配的發展結果是共同富裕,而按資分配的發展結果一定是兩極分化。
就拿美國來講,它無疑是當今世界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年GDP近21萬億美元,總人口3.3億,人均GDP高達6.36萬美元(合人民幣40萬5100元)。堪稱可以富得流油,人人都能過上好日子。可是因為資本主義按資分配,兩極分化嚴重,除了少數人豪富外,卻有4000多萬人毎天靠領政府食品券過活;有80萬人流落街頭、無家可歸;如今疫情期間,美國又有2800萬人交不起房租,要不是有政府的禁令,隨時可能被房東掃地出門。這就是說,資本主義再發達,也必然是兩極分化:少數人發財致富;多數人受窮。
當今,一些人以國家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借口,無限制地發展私有經濟;又以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為口實,從根本上背棄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原則,讓資本霸權搞“按資分配”。
如果聽任私有經濟無限制地瘋狂膨脹,如果聽任“按資分配”的資本霸權肆意妄為,怎會不出現兩極分化? 怎會不出現新的資產階級?如此下去,中國的混合經濟必然滑向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國家就會變質,就會出現毛主席生前的擔憂:
“我不想哪一天,在中國的大地上再出現人剝削人的現象,再出現資本家、企業主、雇工、妓女和吸食鴉片煙。如果那樣,許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傳》)
要避免這一可悲現象,唯有在混合經濟階段,依仗共產黨掌握的政權,采用“利用、限制、改造私有經濟”的政策。
對私有經濟(包括外資)的無度無序擴張,切切不能再縱容下去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