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直面:東北跌入西部地區仍頹勢不減
振興東北向“兩會”有“五點建言”
有一個問題越來越凸顯,越來越需要直面,已根本無法粉飾遮掩。那就是自改開以來,東北三省的經濟發展,在全國的排名逐年后移,幾乎成“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以至整體跌入西部地區,甚至墊底,且頹勢不減。如何振興東北?值各級“兩會”陸續召開,特有“五點建言”。
一、東北曾是共和國的“錢袋子”、“裝備部”、“大糧倉”
1945年4月底,中共在延安召開“七大”期間,毛澤東特別強調:“得東北者得天下”!“東北是很重要的”,“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么,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毛澤志在必得東北!但毛澤東奪下的東北,遭戰爭毀滅性破壞,工廠的機器被盟軍定為戰爭賠款給蘇聯拆除運走。鞍鋼毀壞之嚴重,讓日本人預言:只能種高粱!
1.東北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當戰火硝煙還未散盡,東北就開始了恢復性生產,支援全國的解放戰爭。特別是新中國實行“一五計劃”,將奠定新中國工業基礎的156個蘇聯援助項目落地東北57項(黑龍江22項、吉林11項、遼寧24項)。遼寧僅為這24項重點項目配套,就安排改擴建撫順鋼廠、大連鋼廠、沈陽鼓風機廠等730個省市重點工程項目。在東北三省布局的鋼鐵、能源、化工、重型機械、汽車、造船、飛機、軍工等重大工業項目,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故被稱之“新中國工業的搖籃”!第一爐鋼花飛濺、第一家噴氣機戰斗機凌空、第一艘萬噸巨輪入海、第一臺深海機器人……無數個新中國第一,就在這里冉冉升起!
2.東北是共和國的“錢袋子”。1953-1987年間,黑龍江省凈上繳中央財政467.3億元,年均上交利稅近20億元。吉林省“一五”財政總收入27.53億元,上繳中央財政16.55億元,占比60.1%。遼寧省僅1953—1994年累計上繳中央財政3234億元。
這里有3個數字的背景必須交代清:一是至毛澤東時代結束,國家年流通貨幣量不到700億人民幣,東北三省上交利稅絕對數不是很大,但占比很大(2020年底,中國廣義貨幣余額218.68萬億元,流通貨幣余額8.43萬億元),毛澤東時代人民幣幣值幾乎等同美元,物價才一直穩定;二是1978年中央財政收入175.77億元,從1952年到1979年中央財政收入年平均158.8億元。僅遼寧一省上繳中央利稅,就長期占中央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遼老大”當之無愧,那是為共和國貢獻最大;三是改開后至少30年里,各省上交利稅額,以改開前各省定的稅額交。東北在全國都進入市場經濟20多年里,一面被平價調運物資;一面高額繳稅。
3.東北是共和國的“裝備部”“大糧倉”。中西部地區的重化工廠,大部都是東北援建。僅從東北三省調出物資看:1952-1988年,凈調出生鐵6113萬噸,凈調出銅、鋁、鉛、鋅等4種有色金屬383萬噸;凈調出鋼材7949萬噸。僅1981-1988年,石油加工業凈調出產品產值269.9億元。1952—1988年中,凈調出純堿達1178萬噸(約占其產量的2/3),燒堿達165萬噸。這期間凈調出水泥總量達5508萬噸。1988年,這可是全國各地進入市場經濟10年了,東北還被按計劃經濟平調各種物資。
特別值得一提的,東北提供的商品糧占全國1/3。全國什么都能漲價,東北貢獻的商品糧,卻一直執行國家收購價。
4.東北城市化率高、人才濟濟。1987年全國非農業人口占比19.8%,黑龍江省就占41.4%。2002年遼寧省城市化水平達54%,居全國第一位,東北三省城市化率全國最高。東北為各地培養輸送大量技術和管理人才,大慶油田從1963年始,向全國各油田輸送干部、技術人員和工人8.6萬多人。吉林化公司僅20世紀50-80年代,就為國家培養和輸送5.63萬余名管理干部、工程技術人員。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截止1985年,向全國輸送1.8萬多干部和技術骨干。遼寧省到改開為止,向全國輸送技術人員和管理干部近50萬。
就在這塊黑土,就在那火紅的年代,東北大地英雄輩出。“鞍鋼憲法”、孟泰精神、雷鋒精神、王鐵人精神等光照千秋。東北擁有哈工大、哈軍工、吉林大學、東大、大工等著名大學,科教水平全國一流。文體事業生機勃勃,僅遼寧的芭蕾舞團、歌舞團、話劇團、雜技團,那都在中國名列前茅。作為“東北虎”,體育事業更雄踞老大。
二、改開后的東北成“老太太過年”
經過40多年的改開,東北應比德國重化工基地魯爾,能涅槃的更加輝煌,可卻成了“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這個忌諱說破的尷尬,集中體現在兩點:
1.經濟位次掉入西部地區,甚至墊底。解放初東北占全國經濟總量85%,1976年GDP各省排名,遼寧居全國第2,黑龍江前10,吉林第16。到了1978年東北經濟仍占全國13.98%,到了2018年則成6.3%,改開后占比下降一多半。2021年全國前三季度各省GDP排名:遼寧達19722.7億元,位列17名,重慶都力壓遼寧;黑龍江9747.6億元,位列25名,被新疆壓過一頭,連“很不發達”的貴州,都超黑龍江4200多億;吉林9356.61億元,位列26名,東北三省不折不扣地全部跌入中國后發達的西部地區,東北三省GDP之和3.89萬億,僅相當西部地區四川省(3.899萬億)的水平。
中國后發達的西部地區:包括重慶 、四川、陜西、云南、貴州、廣西、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內蒙(6個盟市)共12個省(市)自治區。其中的重慶 、四川、陜西均超越遼寧,云南19607.76億元,與遼寧僅106億元的極微小差距,按云南8.90%快于遼寧7.4%的經濟增速,云南超越遼寧已是揮手之間。遼寧經濟增速慢,還很快被增速9%,GDP1804.96億元的廣西超越。
現黑龍江與吉林已同甘肅、寧夏、青海、西藏比肩,處于西部墊底的行列。至于人均GDP:甘肅3.944萬元,倒數第一;黑龍江4.081萬元倒數第二。從經濟增速看,遼寧7.4%只快于西藏的7.20%,河南的7.10%,青海的6.70%,遼寧一旦被廣西超越,整個東北就在中國西部墊底了,成中國最欠發達的“后富地區”中的“后富地區”。
令人更為驚恐的,東北的經濟遠遠沒有掉到谷底,投資增速長期全國靠后,就連旅游都全面下滑,2021年國家相關部門對“十一”131個旅游城市游客統計,東北的旅游勝地大連竟排到111位,真是令人唏噓。至今東北的振興,也看不到任何反彈跡象和“路在何方”?
2.東北人口全面負增長,出生率全國墊底。人口問題是經濟與社會問題的集中體現。毛澤東時代在東北工業大規模進行建設,農業開墾“北大荒”與“南大荒”等,人口急劇增長。1953年,東北人口大約4100萬,至1982年東北人口達9100萬,29年間人口增長一倍多(5000萬)。
從1982年至2020年,38年東北僅增長人口751萬,幾乎是增長遲滯。這分兩個階段:一是低速增長。從1983年至2010年,東北人口達1.1414億,27年間人口增長2314萬;二是人口大量流失。從2010年到2020年,東北人口達9851萬,10年間人口銳減1563萬,等于10年消失16座百萬人口城市。人口普查本著戶籍優先原則,就這9851萬人口,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與戶籍分離,實際人不在東北。
即使“二孩”政策全面實施,黑龍江邊境可生3胎,也于事無補,東北老鄉說:生多少都是給南方和外國生的。況且,即使放開生,也不愿生,東北三省出生率全國墊底。2019年遼寧出生率6.45‰,比上年提高0.06個千分點;吉林出生率6.05‰,比上年下降0.57個千分點;黑龍江出生率5.73‰,比上年下降0.25個千分點;2019年全國出生率10.48‰東北三省出生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幾達一半。2020年東北地區0至14歲的新生兒人口占比,也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9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全面為負:遼寧-0.8‰,吉林-0.85‰,黑龍江-1.01‰。東北只幾個城市公布了2020年人口數據,其中,沈陽人口自然增長為-3.34‰,葫蘆島為-7.38‰,鞍山為-5.91‰,撫順更低至-13.3‰。
更雪上加霜的是老齡化愈加嚴重。2020年顯示,東北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6.39%,與2010 年“人口六普”相比,提高7.2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2.6%的平均水平。尤其遼寧老齡化達25.74%,80歲以上高齡化加速,以10年為階段,高齡人口增幅達101.52%,均居全國首位。按國際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7%,意味進入老齡化;達14%,為深度老齡化;超20%,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東北全面進入超老齡化社會。
人口問題的急劇惡化,對經濟發展帶來5大難題:一是人才大量流失;二是勞動力嚴重缺乏;三是大面積出現“無人區”和一座又一座空蕩蕩的“鬼城”;四是老齡化造成社會消費低下;五是老齡化帶來社會問題突出。人口的衰落,急速加劇東北的衰落;如何增大東北人口,將是振興東北很難邁過去的“火焰山”。
三、對振興東北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面對東北的急劇衰落,該怎么尋求振興?特提5條建議:
其一、必須直面問題的存在。只有承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或者說,認準了問題,就等于解決了一半的問題。要振興東北,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老實地態度,承認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不能一說東北經濟長期全面衰落,就給扣上“唱衰東北”,就強加“妄言”,就刪帖子、打棍子。尤其,不能讓能忽悠能白乎,能瞪眼說瞎話,能粉飾太平,能打棍子的官員,像“竄天猴”般的升官,“真的猛士,敢直面慘淡的人生”!
其二、必須找準“病根”。東北到底“病”在哪里?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問題都要和群眾商量”,一定讓百姓來把脈,“卑賤者最聰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少聽公知精英的胡謅八扯,什么國有占比太高、體制機制僵化等的滿嘴跑火車。現東北三省的省市縣屬國企幾乎全部改光,僅靠剩下的央企在支撐,還有啥國有占比太高?體制機制改了40多年,改到猴年馬月才不僵化?到底問題根源何在?應解放思想大討論!
其三、必須認清市場經濟根本不能振興東北。從強令大連地區將每一棵果樹都分到個人,以往走市場經濟振興東北的路子,都搞了40多年,不講“實踐檢驗真理”嗎?40多年的實踐檢驗證明,這絕對是“死路一條”!況且,糧食生產能放開市場價格嗎?戰斗機、核潛艇的制造能放開市場嗎?大面積植樹造林及興修水利等不掙錢,又關系國計民生的大項目,資本家能投資干嗎?神話“市場萬能”是無恥的謊言,把計劃經濟視為洪水猛獸是用心險惡,誰提計劃經濟就被視為“文革余孽”是輿論霸凌。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觀念一轉,天高海闊。
其四、必須實行平衡發展的國家戰略。65年前,毛主席親自調研,親自撰寫的《論十大關系》,貫穿的一條主線,就是堅持平衡發展。特別經過“三線建設”,中國東中西部的經濟比例,已經處于大體平衡。自改開之后,這個平衡被打破。2018年東部地區經濟占比達62%,并持續上升,地區經濟不平衡極為嚴重。這種極度不平衡,若在戰時將是極具毀滅性的,為此,國家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專題做出平衡發展的大藍圖。
其五、必須像“一五”那樣上批大項目。截至2020年底,中國累計各項對外投資8.7萬億美元,中國對外投資比引入外資多2.15萬億美元”;截止2021年7月,中國外匯儲備為32358.9億美元,雄踞世界第一;購買美國債券2萬億美元,還購買了5000億美元(3萬多億人民幣)的“兩房債券”,其它機構購美債約5106億美元。還購買日本、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印度、加拿大、巴西、西班牙等發達國家的大量債券。
在這般“不差錢”的情勢下,又在“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尷尬下,國家理應在東北投資一大批大項目,諸如,打通大連到煙臺的海底隧道、中俄朝合作打通吉林出海口、引貝加爾湖水進京、加大引進俄羅斯天然氣管道和儲備工程、加大重化軍工工業在東北的布局、實行集體化的綠色農場建設等等。沒有像“一五”那樣,落地一大批振聾發聵,落地一大批有很強牽動力的國家項目,振興東北絕難有大作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