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期以來,“五六七八九”的說法甚囂塵上,在一個本應該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里,一些人公然標榜私營經濟的所謂“貢獻”。拋開政治上這樣做正確與否不談,單從“五六七八九”本身來看,就是極端片面的,不科學的,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一看“量”。私營企業占企業數量的90%以上,被一些人吹捧為一種成就,果真如此嗎?不錯,單純從數據看,1992年,我國私營企業數量為13.9萬戶,2002年增加到243.5萬戶,2012年又增加到842.51萬戶,到2018年底,私營企業進一步增加到1561.4萬個,占全部法人單位的84.1%。但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另一個方面卻是國營企業被改革、被擠壓,國有經濟總量大幅下降。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當時全國僅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就達到三十五萬個,然而到2018年底,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所有國有企業加在一起只有7.2萬個,只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0.4%。站在純數學的角度看,這些年來,如果是在三十五萬國營企業的基礎上,私營企業發展到1561.4萬個,這才是真正的增加,然而事實正好相反。這說明什么?只能說明,私營經濟量的擴張是以犧牲國有經濟為代價的,或者說是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國有經濟,打壓國有經濟,為私營經濟“開辟”生存發展空間的。如果不這樣做,在已經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主導地位的中國,私營經濟是根本發展不起來的,因為歷史事實是,私營經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名聲是很臭的。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人打著“對國有企業進行戰略性改組”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的名義,把巨量的國有資產通過不正當手段賤賣掉、侵吞掉,化公為私,這恐怕是一個天大的“黑洞”。最近被司馬南揭露出來的聯想問題,也只是冰山一角。如今有些人不顧事實,只說私營經濟總量有多少,這是對歷史的枉顧和愚弄。
二看GDP。“貢獻了60%”的GDP,是一些人為私營經濟搖旗吶喊的又一大理由。這些人只看到私營企業貢獻的所謂“GDP”,而從來不談這是一種什么樣的GDP。事實上,伴隨著私營經濟崛起而來的,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假冒偽劣泛濫,這種情況在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時期,是很少見的。2002年7月,時任國務院總理就說過:“現在假冒偽劣商品泛濫橫行,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許多東西不能讓人放心。有的在大米中摻工業油,在醬油里摻甲醛、“毛發水”;有的在白糖里摻吊白塊,吊白塊有毒,是致癌物質。還有“黑心棉”、“地溝油”、注的是陰溝的污水。“黑心棉”這個名字起的很準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外面一個套子很漂亮,里面用的是廢棉花”。從原國家質檢總局2002年到2014年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數據,也可以看出一個明顯的現象,這就是大型企業的產品合格率高于中型企業,中型企業的產品質量合格率高于小型企業。2002年,大型企業的合格率為95.1%,小型企業的合格率為67.6%;2014年,大型企業的產品抽樣合格率為95.3%,小型企業為86.3%。而人所共知的是,大型企業中很少有私營企業,而中小型里集中了絕大多數的私營企業。這是在生產領域,在金融領域,一個“校園貸”坑害了多少孩子?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存款、非法融資又搜刮了多少老百姓的錢財;在房地產領域,又給這個社會挖了一個多大的“坑”,所有這些,大概都要計算在GDP之內的。
三看就業。無可爭議的事實是,在大規模國有企業改革之前,我國職工基本上在國有單位就業,在國有和大集體單位就業占到城鎮勞動就業的60—70%以上。然而,一些人就是看不慣中國老百姓享受著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就業,污蔑這種就業是“大鍋飯”、“養懶漢”,咬牙切齒地高喊打破“大鍋飯”、“鐵飯碗”,讓絕大多數中國勞動者端上“泥飯碗”,讓國有企業職工由國家主人變為雇傭勞動者,而他們自己卻端著“鐵飯碗”、“金飯碗”。他們在拼命打壓國有企業,老百姓不得不在私營企業就業的情況下,卻把私營經濟吸納了80%的城鎮勞動就業,作為一種成就來炫耀,實在是強詞奪理,厚顏無恥。即使是就業,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就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多數私營企業不給員工繳養老保險、醫保、社保幾乎成了一種“潛規則”,這種就業怎么能與在國有單位就業相比?只說就業,不談就業質量,本身就很偏頗,很不正確。值得一提的是,在國有企業改革中,許多地方大肆推行“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置中央“職工下崗后要發給生活費、并給代交養老、醫療保險”的規定于不顧,采取“買斷工齡”的方式,把下崗職工推向市場、推向深淵。那些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后本來生活就十分艱難,還要背負養老、醫療負擔,讓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極為悲慘,有的因生活不下去選擇自殺,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悲劇。
至于私營企業貢獻多少稅收、有多少技術創新成果,同樣是強詞奪理,蠻橫無比。一方面要打壓國有企業,千方百計減少國有企業,另一方面還要讓國有企業的稅收、技術創新成果超過私營企業,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按照這種邏輯,過去的國有企業好像都沒有稅收、都不搞技術創新,這是事實嗎?顯然不是。
為了發展私營經濟,可以喪失原則,喪失科學的態度,信口雌黃,胡言亂語,只能留下歷史笑柄。當然,寫這篇文章,不是反對發展私營經濟,而是反對不顧事實地夸大私營經濟的貢獻,更是反對不顧一切地鼓勵和發展私營經濟。況且,一個尚且戴著“社會主義”帽子的國家,居然為私營經濟的發展沾沾自喜,不知道這些人心里是不是還有《憲法》?一個以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為主體的經濟制度,憑什么還叫社會主義?不知道那些頭上還戴著“共產黨員”光環的人,在為此獻彈冠相慶的時候,他們是不是應該感到臉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