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就2021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時說:“這些情況表明,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續顯現,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回旋空間廣闊的特點明顯。”等等。這里從經濟發展的“韌性強、潛力大、回旋空間廣闊”等概念說起,主要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現代西方經濟學進行比較。
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是科學的經濟學,是無產階級的經濟學。按照列寧的說法:“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就是馬克思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細的證明和運用。”(《馬恩選集》第一卷 第14頁)而現代西方經濟學則是庸俗的經濟學,從階級性看,是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從學術性看是“一盆漿糊”,兩者對比,有天地之別。
現代西方經濟學經常運用一些形象的詞匯來說明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回旋空間廣闊”,就是一例。還有什么經濟具有“活力”、“良性循環”等,甚至于出現一些“灰犀牛”、“黑天鵝”之類的概念。這些概念的內涵是什么,現代西方經濟學沒有準確的說明,聽起來很生動、形象,實際上根本沒有科學的內容,目的是掩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嚴重危機。
馬克思對于經濟生活的各種概念都有科學的說明。
馬克思認為經濟是物質產品的生產和再生產,包括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環節,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在再生產的各個環節中,生產又是流通、分配、消費的基礎。物質產品的生產不發展,社會的政治、文化等活動都開展不起來;物質產品的生產不發展,流通、分配、消費領域也沒有物質內容。而現代西方經濟學根本不懂什么是生產,把“賺錢”、收入認為是生產,分不清分配領域的收入與生產領域的生產之間的根本區別;不懂生產與非生產之間的區別。“薩伊這種生產不創造物質,只創造效用的觀點,無限地擴大了生產勞動的范圍-----把賭徒、娼妓等的活動也看作‘生產勞動’-----是十分荒謬的。”(《西方經濟學說史概要》魯明學等著 第275頁)“國民核算體系(SNA),是以西方經濟學家薩伊的庸俗經濟學為理論基礎的,不分生產與非物質生產部門,認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創造者,不管你是生產勞動者、資本家、總統或者妓女都一樣。”(《新中國前三十年關于計劃經濟的爭論》劉日新著 第44頁)
現代西方經濟學還把經濟區分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等等。經濟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包括物質產品的生產、消費等等。物質生產怎么能夠“虛擬”?生產汽車能夠“虛擬”嗎?不能!消費怎么“虛擬”?吃飯能夠“虛擬”嗎?不能!這些都是荒唐的概念。現實生活既然不存在所謂的“虛擬經濟”,當然也就沒有什么“實體經濟”的概念。經濟從來就是事實在在的,因而也不存在“實體經濟”的概念。類似的事例比比皆是,就一一列舉了!我以前寫過很多文章,批判發行數字貨幣的概念,指出數字屬于意識,所謂的數字貨幣等是一個大笑話,明確指出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作為一種經濟關系,怎么可能出現意識的類別呢?貨幣怎么會出現著數字的外延?這里就不重復。
馬克思把經濟區分為經濟關系和生產力兩個方面。
按照經濟關系或者說按照經濟的性質,馬克思把經濟分為封建的、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的經濟等。現代西方經濟學則根本沒有封建經濟、資本主義經濟、共產主義經濟的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就是唯一的經濟,因此只有統一的經濟學。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是永恒的,這是他們的“全部智慧所在”。薩謬爾森等竟然說什么:“資本一詞通常被用來表示一般的資本品,它是另一種不同的生產要素。”(《經濟學》第12版 薩謬爾森等著 第88頁)可見他們根本不懂資本,不知道資本是一種生產關系,僅僅把資本看作是生產品,是一種生產資料。可見,現代西方經濟學達到了何等庸俗的程度。
馬克思把生產力分為使用手工工具的個體勞動、集體勞動(協作),機械化等等。按照生產的規模,還把經濟發展分為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縮小規模(經濟衰退)的再生產等。這些概念都有科學的內涵和說明,揭示了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之間的科學區別與聯系。
現代西方經濟學根本沒有這些劃分,不懂什么是生產,什么是經濟,什么是貨幣,什么是資本等。因此,從學術性看,我說現代西方經濟學是“一盆漿糊”。
封建經濟階段,生產力發展非常緩慢,基本上是維持簡單再生產;我國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大體上是當土地兼并到一定程度,就爆發農民起義,然后又逐漸集中,如此循環反復;到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初期,生產力發展比較快,不斷擴大再生產;到了成熟階段,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經濟制度則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枯,周期性地爆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盡管危機的形式發生變化,由赤裸裸的生產過剩,發展到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并存,再轉變為債務危機等,但本質仍然是生產過剩;經濟危機一般是由爆發危機、生產下降、經過衰退、蕭條、復蘇再到繁榮,最后再爆發危機,如此周期性地運動。可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概念,都有科學的內容。
現代西方經濟學對于生產規模,也沒有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等概念。它所說的“活力”、“良性循環”等,根本說明不了任何經濟現象,也沒有科學的內容。因此,既不可能說明不同社會性質經濟發展的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也不能說明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只能用一些形象的概念,甚至于一些比喻,如“灰犀牛”、“黑天鵝”、“陷井”等等,掩蓋資本主義經濟的種種問題,根本沒有科學的內容。不過由于這些概念形象,反而容易被一些人接受、引用。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概念,如生產關系、生產力、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等概念,具有科學的內容,需要學習才能理解,反而不容易被人接受。
我們馬克思主義者的任務,就是要宣傳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批判現代西方經濟學,使廣大勞動群眾用科學經濟學武裝。但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學界卻反其道而行之,完全搬用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什么“韌性”、“活力”、“良性循環”、“灰犀牛”、“黑天鵝”滿天飛,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經濟學卻被排斥在主流媒體之外,這是經濟學理論的大倒退,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經濟理論的反動。
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介紹前三季度的經濟情況時說:“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4.8%”,“前三季度,服務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4.2%”。經濟是指以物質產品生產為基礎的再生產,最終消費支出怎么能夠對經濟增長“貢獻”64.8%呢?消費怎么能對生產“貢獻”呢?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只有生產了物質產品,消費才有內容,怎么消費反而對經濟增長“貢獻”呢?服務業怎么能夠對經濟增長貢獻54.2%呢?服務業根本就不屬于生產部門,有的甚至于不是經濟部門,怎么能夠對“貢獻”物質產品的生產呢?這些荒謬的說法,都是運用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表現,是拋棄馬克思主義科學經濟理論的結果,也是我國經濟現實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的反映。
發言人還說:“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續顯現”,不過他沒有進行什么理論分析,說明怎么得出的結論。事實是從2008年爆發世界經濟危機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一直處于下滑的態勢。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9.7%,以后逐步下降到2018年的6.7%, 2019年只增長了6%。2020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以后,國內生產總值只增長了2.3%。(《中國統計摘要》2021 第26頁)“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續顯現”論斷,完全不符合實際。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就是經濟關系的資本主義化,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富有的老板們擁有幾千億資產,名列世界富豪榜;而大量勞動者,月收入只有1000元,連溫飽都很困難;整個經濟呈現出生產過剩的態勢,造成經濟不斷下滑。盡管政府采用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政策,發行大量紙幣;采用財政政策,大量借債,借新債還還舊債,仍然不能實現擴大再生產,勉強維持著簡單再生產;生產力被雇傭勞動經濟制度束縛,處于生產過剩的狀態,隨時面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領導人也強調要“防范”、“化解”危機。
本文不是要全面評價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的發言,也不打算分析我國的經濟形勢。只想通過上述事實,指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現代西方經濟學之間的本質區別;說明我國經濟要擺脫當前的困境,必須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觀察、思考經濟問題,徹底批判現代西方經濟學,根本改變經濟發展的路線,重新回歸毛澤東時期發展公有制經濟的道路,否則必將陷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泥潭,造成亡黨亡國的滅頂之災,重蹈蘇聯解體的覆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