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前三十年中國外貿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作者:吳銘(20211017)
有同志認為,毛主席時代的中國外貿易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例太低了,所以, 不能高估中國外貿對世界的影響力。
我覺得這種說法,有問題,值得深入分析一下。
凡是,都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地,不能不加分析地相信所謂數據。
毛主席時代,通常指新中國建立到主席去世的不到三十年時間。
1952年春天,莫斯科經濟會議上,中國開始與英國、法國進行易貨貿易。1957年,中國召開廣交會,主要是出口,中國對外貿易一直不斷推進。
請注意,中國出口貿易有一個規矩:不收美元。還有,中國拒絕外來投資,對于香港等地華人的投資意愿,主席的指示是允許他們把錢(外匯)儲存在中國銀行里,但是,如何使用這些錢,則這些華人投資者不得干預。請注意這和今天的引進外資政策的重大區別。
所謂外貿易對世界的影響,是指中國對外貿易或者說對外經貿關系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具體地說,中國在何種程度上、何種范圍內,排斥了美蘇英法的資本,創造了中國自已的世界市場空間。
我們知道,從抗美援朝起,中國就高度重視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獨立和解放的斗爭,并給予大力支持。全世界風起云涌的反抗舊殖民主義的潮流,中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也迫使美國、蘇聯不得不順應這個潮流。當然,內心深處,美蘇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即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從英法等舊殖民主義手中瓜分市場。
1960年,聯合國通過了《關于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的宣言》,湊上了這個熱鬧,算是對英法等舊殖民主義國家,來了個落井下石、釜底抽薪。老實說,因為這事,英法等舊殖民主義國家,對美蘇,別提多恨了。這就給中國團結英法提供了可能。
那么,美國、蘇聯、中國,都是支持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獨立自主的。在這些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來說,就存在三個選擇:是加入到蘇聯陣營,美國陣營,還是追隨實力不那么強大的新中國。
這個問題,對中美蘇三國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這將決定三國的實力消長。
蘇聯的辦法我稱做工業輸出,打著社會主義是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天然盟友的旗號,“慷慨無私”地支持這些國家搞工業化,然后,到關鍵時候附加政治條件。這種做法,對中國實施過。
美國的做法:打自由的旗號,提供軍火,幫助建立軍隊、建立政權,然后,搞些《中美商約》之類的條件,控制這國市場,掠奪人家的資源,壓榨人家的勞動力。
我這里只能大致總結一下美蘇的做法,不那么準確。好在美蘇兩國控制勢力范圍的辦法,我們中國人都親身經歷過,它們對其他國家的做法,與對中國的做法,大同小異,好理解。
中國,別忘記了,我們剛剛建國才十年,1960年前后又是最困難的時期。而恰恰此時,美蘇要瓜分英法等舊殖民主義的殖民地,我感覺,或許有可能也是覺得中國困難,無暇它顧,所以才開始瓜分世界勢力范圍。
中國,怎么辦?是埋頭做自己的事,還是參與到這場斗爭之中?按照“國家主義”的頭腦,那自然是做自己的事,克服經濟困難,不去參和美蘇劃分世界勢力范圍的斗爭。顯然,這種做法是短視的:如果中國不參與到這場斗爭中去,那么,也自然沒有可能享受斗爭的成果,沒有10年后的第三世界把我們抬進聯合國,不可能有“大三角格局”,甚至很難有擊敗美國對越南的入侵。
毛主席看到了國際形勢演變的關鍵和趨勢,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盡管國家很困難,中國仍然繼續了以往支持廣大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去!就是說,中國,在毛主席領導下,要在全世界舞臺上,與美蘇一較高下了。其目的,從經濟金融上看,就是把美蘇勢力排擠出第三世界。
美蘇支持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獨立自主的辦法中,有一個極大的弱點,體現在,一是其支援是有代價的,而且,物資的價格也不低;二是附加很苛刻的政治條件。它們以為這么做是,最符合他們的國家利益,他們提供的支援,當然是非常誘人的,蘇聯的工業化,美國的軍火、政治支持,都是國家發展的必要條件,至少美國人、蘇聯人都這么認為。
這就構成了其戰略上的重大弱點。
毛主席看到了這個弱點!
中國的做法:慷慨無私地援助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
中國的支援,也有其特殊的優勢,即,中國革命勝利,尤其是抗美援朝的勝利,在廣大被壓迫民族中產生了極其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中國的經驗,顯然對這些被壓迫民族有極強的吸引力!這個優勢,是美蘇不具備的。
中國的做法,與美蘇的做法對比,高下立現。中國迅速贏得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好感,甚至毛主席還爭取到了舊殖民主義的英法等國的好感,而超級大國的美國蘇聯,則不斷退出第三世界。
為了介紹中國外貿對世界政治和經濟的影響,我們先從商品的角度,了解一下世界市場。
首先,當時最重要、需求量最大的商品,是什么?是軍火!中國稱之為武器裝備。請務必記住這一點。
第二大市場,是農產品市場。糧食,通常價格不高,要論占世界貿易的比例,糧食貿易,很難占高比例。但是,糧食的確極其重要,要命的是,非洲,糧食產量并不高,急需要發展農業。
第三大市場,是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大市場,是工業。不過,工業體系建設,很麻煩的,輕工業還好說一些,重要工業、尖端工業就太麻煩了,直到今天,能獨立研制和生產“兩彈一星”的國家,也沒幾個。有些小國家,我認為是無法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因為資源條件局限性強。
中國與美蘇的爭奪,我們首先要看軍火市場,其次是農業市場,再次是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第四才是重工業品商場。
我資料有限,我不知道我這么分析是不是合適,我也愿意看到朋友們更好的分析。
所以,中、美、蘇三國關于第三世界市場的爭奪(我只能用爭奪這個詞了,對主席有些不敬),首先發生在軍火市場領域。其次是農業市場領域,再次是基礎建設市場領域,第四才是工業市場領域。
中國的武器裝備,尤其是輕武器裝備,質量性能,全世界第一,美蘇也不能比。中國是免費送給,要多少給多少。而美蘇則是要錢的,盡管名義上要價格不高,但實際上價格也不低。中國武器,至少在價格(免費對高價格)、性能上,競爭力強于美蘇。
其次,被壓迫民族和人民采取的反殖斗爭,其主要作戰樣式是游擊戰!而游擊戰,需要的武器正是以輕武器為主。
第三,中國不但提供輕武器,還提供游擊戰的戰略戰術!這個戰略戰術,也是美蘇所缺乏的。
第四,更加有利的是,廣大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對中國游擊戰的戰略戰術,著迷了!他們一致認為,中國的游擊戰,能夠拯救他們的國家和民族,實際上也的確如此。
所以,在軍火市場上,中國一出手,幾乎是所向無敵,把美蘇排斥得差不多了,為中國贏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請注意,雖然中國軍火排斥了美蘇,但是,中國軍火都是免費的,要算其在世界貿易問題的比例,那是很吃虧的。
農業市場呢?非洲的糧食不夠吃,被歐美卡脖子。中國就幫助非洲發展農業。當然,這個支持也是極其慷慨的,免費派出農業技術能手——估計是一些有經驗的農民,這類情況我了解得不多——,幫助非洲發展農業,比如試種水稻、提供稻種之類。這就是京劇《海港》的背景。
基礎建設領域的事,我資料很有限,只提兩個例子:一個是為支援越南抗美戰爭,拆了山西的窄鐵路,搬到云南,修筑鐵路,支援越南。要價肯定不會太高。二是與坦桑尼亞、贊比亞聯合修建坦贊鐵路,我想,中國的要價也不會太高。
重工業領域,資料太少。不過,類似非洲,似乎也沒有太多重工業,幾乎沒有尖端工業。原因倒不是中國不愿意支持,應該是非洲的基礎條件不成熟吧。
那么,我們總結一下,從軍火市場、農業市場、基礎建設市場來看,中國在相當多第三世界國家排斥了美蘇的影響力,并推動了世界格局的演變,極大地壯大了中國的國際力量。
但是,要是按照中國外貿占全世界貿易量的比例,如果按照總價格計算,那簡直是微不足道。誰讓中國的軍火都是免費的呢?誰讓中國對外農業支援要價那么低呢?
中國這么做,是不是冤大頭呀?是不是傻子呀?沒有美國、蘇聯那么聰明嘛。還真有人這么認為的。
據說,中國上世紀60年代對外援助的總額大約200億元人民幣(也有說是400億元人民幣的)。用200億元或者400億元人民幣,換來聯合國一切合法權益,換來美國總統尼克松主動來訪,換來美帝國主義敗退越南,換來中國成為第三世界的實際領袖,換來中國的世界大國地位,虧了嗎?我覺得不虧呀,大賺特賺了。要知道,這些成就,不是錢能夠買來的。
還有,中國對外援助如此巨大,有沒有影響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沒有,一絲也沒有。相反,還推動了中國的全面社會主義建設。可以回想一下,中國有什么大事,因為支援第三世界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而耽誤了?沒有,一件也沒有。相反,后來不支持第三世界了,又做成什么大事了?
近些年,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搞中非論壇,亞投行,為什么一個電話,人家非洲兄弟就來?就擁護中國,還不是毛主席的遺澤?
中國人民,現在還在享受主席當年慷慨支援第三世界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的豐厚遺產。
最后,我只想強調一點,對待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兄弟國家,要學習發揚毛主席的思維,不要隨便消耗毛主席三個世界戰略的遺產,萬萬不能學美國、蘇聯的那種霸權主義態度!萬萬不可有機會主義的思維。(如果資料充足,文章還可以充實完善一些。本文拋磚引玉,與網友商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