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幾十年來一直處于“金融主權”喪失的狀態,在多數人眼中甚至沒有“金融主權”這個概念,只由中央銀行越俎代庖總攬國家金融事務,事實上已經給國民經濟乃至國家安全造成很大麻煩:貨幣超發,投機肆虐,房價暴漲,實業凋敝,社會矛盾不斷加劇…鑒于此,極有必要盡快建立專司金融事務的國家金融部,認識并掌控金融主權,統籌解決系列社會與經濟問題!
都知道國土是國家的至高利益,但是國土僅僅提供了國民生存的靜態空間,而國民實現生存目標還需要發展經濟,因為只有經濟能為人類生存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質動能,但發展經濟涉及一個重要的掌控權,這個掌控權關系到發展經濟最終的成果分配問題。如果只知發展經濟而不知掌控,那么就很容易陷入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窘境,最終淪為國際商業資本掠食的對象。而體現這種自我經濟掌控權的內容就是包括貨幣發行權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操控權,統稱“金融主權”。金融主權具有隱形性,不像土地主權那樣直觀,但金融主權的重要性與土地主權是一致的!金融主權得不到保障和完善,將直接危害國家和人民切身利益!
毫不夸張的說,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和依然深度潛藏的嚴重經濟和社會危機皆因金融主權的喪失而出現!
人類社會從自然經濟形態升級為商品經濟形態,從自給自足到建立產品交換關系,是一種文明進步的體現。隨著現代社會工業化的發展,產品交換變的更加常態化頻繁化和規模化,傳統實體或金銀貨幣已不能滿足要求,因此誕生了方便快捷的紙質貨幣作為新的交換工具。生產和交換是國民的自發自主行為,應當順其自然尊重市場需求,但交換工具的創造和交換秩序的維護顯然只能是政府的職能。雖然不直接控制生產,但控制貨幣發行并通過合理的公共財政收支行為完全能更好的掌控社會生產和產品分配,這種方式其實就是金融手段!
近代人類為了建立更好的產品生產與分配秩序,曾爆發了激烈的生產資料所有權之爭,但實踐證明,單一的公有制或私有制都存在特定的自身缺陷,都不能從宏觀上有效改善社會經濟秩序。所以,改良經濟不能完全或過度依賴所有制的改革,所有制形式應當依據客觀實際多元化存在。所有制形式充其量對微觀市場主體發展構成影響,而社會經濟秩序的改善應該以宏觀角度開拓新思維來解決。那么,通過控制金融來控制經濟,來調節生產,最終改良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就成為更好的選擇。
金融和經濟不能混為一談,經濟是指具體直接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金融是指包括貨幣發行和財政收支在內的各類非直接生產但又影響生產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表現為貨幣資金的運行融通,故稱為“金融”。關于經濟和金融的關系,如果把經濟比作一輛馬車,那金融就是車夫。把經濟比作汽車,那金融就是方向盤。亦或說:經濟負責生產,金融掌管分配!
因為政府有能力掌握貨幣的發行權和公共財政收支權,因此也完全有能力成為金融運行的主要操手。私人團體也有金融行為,如民間融資借貸等,但都不過是一種謀私利的商業行為。而政府操控金融的目的應在于發展經濟,在于謀求公益,在于完善分配,最終也就是為建立社會公平公正的生產生活秩序服務。
所以,在這里我們要區分政府主導的“行政金融”和民間進行的“商業金融”。
政府可通過操控金融掌控經濟,最終調節分配,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社會生產交換關系網,最終實現經濟的根本宗旨---為國民的生產生活更美好而服務!這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題。也是推動國家成立專門金融機構的基本依據!
但是人類有史以來對經濟內涵的不理解和錯把經濟活動概括為商業活動,導致從民間到官方滿是索取甚至掠奪意識,單純的認為商業產生價值,只要在商業活動中能獲取暴利,獲取錢財,就是最大的收益,而有關貨幣的發行原理卻一直處于模糊狀態。
私人和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員,本能的是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因此他們追逐商業利益是天經地義的。私人私企也唯有靠賺取貨幣來體現自身價值。而貨幣是政府印制的,貨幣的職能原本是為社會商品的互通服務的,政府自然不能再淪為追逐貨幣和利潤的商人角色,而應以調節貨幣的民間分配穩定社會大生產為本職。
但顯然政府并沒有這種認識,所以才會不惜放大債務規模,盲目的刺激消費和大搞公共投資,人為制造資本數據以實現所謂的經濟增長。在相對封閉的缺乏國際商業交流的時代,這個問題危害相對較小,盡管會造成投機盛行和社會實業的萎縮,但充其量是本國內部體制的混亂,最終肉多肉少還是會“爛在鍋里”。
但在全球化時代,國際商業交流日趨常態化的時代,一國政府如果還抱著追逐資本的心態,那么一定會在國際交流中制造出大麻煩!
因為貨幣本質不過是一種借條(或欠條),因不記名而成為國家貨幣,得以在發行國內部流通,進行無限次的債務轉移(曾經國內某單位的欠條就被債權人多次抵押轉移,發揮了貨幣職能)。但是當國家貨幣走向國際市場,它就又回歸了借條的本性,因為貨幣上記載了發行國的名字。借條以不記名的方式在國內流通,所有商品都可用來兌現其價值。借條以記名方式走出國門,就只能以記名國商品兌付其價值(或者說:只能以記名國商品作為債務清盤方)。這是世界所有貨幣的統一特征,沒有例外!作為所謂國際貨幣的美元毫無疑問也是這種特征。美元不過是美國的國家借條而已,在美國流通它是正常的貨幣,走出美國它就只能是借條。因為它明確顯示了債務人是美國,所以美元借條最終只能是美國商品來兌付。雖然這種借條充當了國際貨幣角色,能夠進行國際債務轉移,但這并不是美元的特權,充其量不過是一種國際間習慣,任何一種貨幣但凡國內能夠坐穩貨幣角色就必然能夠充當國際借條角色,能夠承擔國際債務轉移。除非那種連國內都被嫌棄的貨幣,當然更不會被外人看上眼。
所以,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并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只要是自身經濟實力強大,國際影響力上升,你甚至無力阻止你的貨幣被別人使用!
貨幣在國內叫貨幣,在國外叫借條,雖然都能“借到”東西,但性質和結局卻完全不同!
在國家內部,借條隱藏了本性,扮演起貨幣。雖然貨幣讓人“借走”了商品,但該“消費者”會同時提供其它商品“償還”。你借(購買)我的,我借(購買)你的,只是發生了不同商品在不同人手里的轉換(交易),社會貨幣總量與商品總值的比例并不因此而變化。縱然有人只賺錢不花錢,那既是對自己的保障儲備,也是更增強他人貨幣的購買力,為防通脹做了貢獻。
但是,當貨幣走出國門,去借用他國物資為本國用度時,就必然的改變了國內的貨幣格局,也就是改變了國內商品總量與貨幣總量的比例。比如美元離開美國換成商品回到美國,美國國內的貨幣格局就變了,其貨幣總量會減少,而商品總量會增加,結果必然導致美國內部單位美元價值含量的增加,所以人們在美國購物就有種物美價廉的感覺!
再以我們國家為例,我們是跟美國反著來的。我們熱衷于追求所謂順差,就是熱衷于借出商品而保存借條,美其名曰外匯儲備。結果隨著我國外匯儲備暨借條收藏的增加,我們國內的貨幣格局也必然的發生變化,我們的商品借給別人流入他國,即便貨幣總量沒有變化的前提下,至少商品總量是減少了,那么單位人民幣的價值含量也必然隨之減少,所以人們在國內消費就覺得錢不禁花!
以上道理足以說明,一個國家不僅不能在國內追求賺錢經濟,在國際貿易中更不能盲目的以追求資本為目的!國際貿易跟普通貿易的意義是一樣的,只是為了交換商品,互通有無。本著這種意義,平衡貿易才是基本準則。出口多少商品,及時進口等值商品,才能維持國內貨幣格局的穩定。一味順差,持續保持和增加所謂外匯儲備,不僅傷害本國勞動人民,還會讓對方打借條成癮,荒廢實業,除了上層資本家集團通過金融手段撈取到好處,普通實業工人也會因為沒活干沒錢拿而生活缺少保障。必然引發親民總統的仇視!
然而,我們的問題還遠不止于此!我國貨幣格局的改變,遠不止商品量減少導致貨幣價值含量減少這么簡單,而是外匯儲備返回頭又增加了國內貨幣總量,就是所謂“外匯占款”。國內實物商品減少而外來“借條”增加,借條不用于兌現美國實物商品補實缺,反而留在央行做所謂的“錨”增發新的人民幣。結果,“金里摻沙”后,單位人民幣的商品價值含量更加減少了!直觀反映就是老百姓越努力,生活壓力卻越大;錢越來越難賺,卻越來越不禁花。泡沫經濟早就成為主體,又逐步衍生出濃烈的通脹氣息。
究竟哪里出的紕漏?其實,一切的癥結都源自“央行購買外匯”這樣一種標志性的喪失金融主權的行為…
前面說到,金融是一個相對復雜多面的問題,一個國家的金融主權是與國土主權并列地位的基本國家主權,國家金融事務不是一個中央銀行能涵蓋的了的,整個中央銀行體系也不過是國家金融體的一小部分而已!但是我國恰恰無視了金融事務的全面性,僅僅是把中央銀行作為了最高金融決策機構,那么一個只會印鈔的機構就必然要把國家金融“巨獸”帶跑偏了,甚至淪為國際資本攫取我國人民勞動果實的最得力工具!
曾幾何時,政府滿腦子商人思維,建立中央銀行又只會印鈔,那么央行就很容易淪為政府的錢袋子,政府以商人思維掌握錢袋子,就完全不再思考經濟的本質,就認為錢能解決一切問題!
錢的確能解決很多問題,本文主題也就是說政府通過控制金融來調節控制經濟的,但是一個重要前提是必須克服商人思維!一定要以組織者角色合理掌控錢袋子的流向,通過掌握錢袋子來維護社會分配秩序。
但是,政府終究沒有明白這些道理,因此會出現一系列失誤(八十年代通脹)!當貨幣發行遭遇特殊時代背景并導致不良后果后,政府并沒有找到根本緣由。反而錯誤的認為問題出在政府掌管錢袋子。所以就有了后來的“斷絕關系”,中國政府不能再通過找央行拿錢花的方式增發貨幣了,但國家貨幣必須要有一個增發的途徑的,咋辦?央行竟直接轉變成“結匯印鈔”制造“外匯占款”。這直接把“金融主權”拋棄了,直接埋下了中國乃至世界金融危機的種子!
政府決策層充滿商業意識,在直接從錢庫掏錢的途徑被阻斷后,基于外匯增鈔的現實,便開始從出口方向尋找機會。一方面大幅降低人民幣的所謂匯率,一方面對出口企業退稅補貼,只為刺激外匯的迅速增長,以擴大“外匯占款”人民幣的增加,果不其然,出口企業得以低價大量出口積累了外匯,外商外企見有利可圖也紛紛入關!中國央行隨之外匯盆滿缽滿,隨之外匯占款形式的“偽人民幣”得以大量發行,開始滲透進中國金融與商品市場,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生產,政府也曲線形式獲取了滿意的財政收入。殊不知這完全是吸食鴉片的方式!
這是以“貨幣殖民”為形式的掠奪式單邊輸出主義。這種過程導致輸出的商品資源越多,國內貨幣發行量就越大。原本貨幣發行量應與物質資料存量正比例同步增長,而我國卻恰恰相反:物質資料外流,而貨幣內溢。形成所謂順差!可悲的是人人都以為順差是好事,卻根本不知道它造成國內單位貨幣的商品價值含量越來越小,導致我們的錢越來越不禁花。
實際上從我國的中央銀行開始購買外幣開始,她就淪為了外國印鈔機的分機,外國印鈔行的分行。國外一QE,國內就“發洪水”,泛濫的外匯占款(偽人民幣)又遭遇房地產的投機漏洞,產生“水往低處流”效應,出現價格泡沫,因為有央行做靠山,商業銀行有恃無恐,給予投機者幾乎無限的支持,貨幣乘數極速擴張,房價泡沫騰空而起!
最終形成:貨幣總量被動泛濫,推高房價,綁架信貸銀行,產生債務泡沫,社會生產被擠垮,人們的收入被泡沫吞噬,高生存成本和低生存保障成為最基本最嚴重的國內社會問題,人民群眾辛苦勞作卻依然負擔沉重,由此產生嚴重不滿情緒…
然而,能預想到的危險都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對危險毫無意識或者只是無頭緒的驚恐。其實只要能深刻認識經濟的本質內涵,能理解金融與經濟的差別及作用關系,就不難應對任何看似可怕的結局。
金融本身并不創造價值,但卻絕對掌握價值的分配,這樣重要的權利怎么可以被他人操控?
基于以上論述,解決既成危局沒有特效藥,只能去腐肉,消炎,調養…也就是讓泡沫破掉,積極善后,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反思過去,克服既往錯誤,成立國家最高金融機構“金融部”統籌處置國內國際金融事務,以有效的金融手段調節民生和應對危機。
首先要糾正結匯印鈔的嚴重錯誤,收回貨幣發行權,將央行降級為貨幣發行局,劃金融部管轄,實行本國中央債券發鈔制度,并完全剝離外匯業務。要知道,把貨幣發行和外匯兌換連體化,正是禍害我國金融和經濟的最根本的癥結所在。
金融部再單獨設置真正的國際銀行性質的“國家外匯儲備局”,實行“賬戶儲備制”,由政府企業個人在外儲局開立公私賬戶儲備外匯。
金融部并建立公開外匯交易市場,供政府企業個人自主買賣外匯,政府買賣外匯只能使用財政資金,應以穩定市場抑制投機為宗旨,堅決杜絕印鈔機構直接參與外匯買賣!
原央行外匯(印鈔結匯所得)授權政府在市場售賣,所得“占款人民幣”由貨幣發行局回收封存,重新備發正版國債人民幣!
此制度建立后,會產生市場化浮動化的正常匯率體系,一方面將促成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總體平衡,恢復正常的商品交流秩序,施惠于民;一方面中國政府也得以收回金融主權,可以更積極以貨幣手段調節經濟保障民生。
央行降級為貨幣發行局,專司貨幣發行業務,研究經濟實際形勢,通過買賣中央債券實現貨幣總量適度增減。并不再與商業銀行發生關系,可由金融部另設監管機構,或者直接由工商管理機構負責商業銀行及金融企業的監督管理。商業銀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商行儲戶既獲取利息就等同于投資,就亦應承擔相應風險!商業銀行就應當遵循商業的運行規則,印鈔機構屬于國家行政范疇,不能與商業企業勾連不清!
總之,金融事務是國家事務的重中之重,絕不是簡單的印鈔發鈔,方方面面的環節直接關系國民經濟穩定和人民群眾的福祉,甚至影響國家的政治安全!有百分之一萬的必要成立專門組織對相關問題統籌規劃和處置。
關于成立國家金融部,古今中外沒有先例,因此也注定這將是空前之壯舉!
附:
經濟就是生產創造人類生存所需物質資料的一種活動!
“高效”的生產過程加“完美”的分配結果等于“優良”的經濟形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