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能通向共同富裕嗎?
望長城內外
有人說,市場經濟是通向共同富裕的獨木橋,言下之意就是“只有市場經濟才能通向共同富裕。”
我認為,搞市場經濟確實能夠發展生產力,也能夠使一部分人富起來,但是要說“只有市場經濟才能通向共同富裕”,這不能不使人產生疑問。
什么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市場上從事各種交易活動的當事人,稱為市場主體。
那么,市場主體參加市場活動的目的是什么?我認為,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賺錢。無論是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還是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它們從成為市場主體的第一天起,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賺錢——獲得利潤。目前在世界上還沒有發現不想賺錢的市場主體。
那么,它們賺錢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國有企業要完成國家賦予的特定任務外,其他市場主體包括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和集體企業,都是為了致富。只不過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是為了個人致富,集體企業是為了集體致富。
由此可見,促使人們參加市場經濟活動的根本動力是為個人或本集體謀利益,而不是為他人謀利益。人的私欲是市場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沒有人的私欲也就沒有市場經濟。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現代資產階級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并通過發展市場經濟創造出巨大的生產力。
《共產黨宣言》指出:“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現代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工業中的百萬富翁,一支一支產業大軍的首領,現代資產者,代替了工業的中間等級。
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的擴展,同時,隨著工業、商業、航海業和鐵路的擴展,資產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發展,增加自己的資本,把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一切階級都排擠到后面去。
由此可見,現代資產階級本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的產物,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一系列變革的產物。”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正是市場經濟的運行和發展,極大地激發了一部分人的私欲,調動了他們創業和創新的積極性,他們通過合法和不合法、文明和野蠻的手段,一方面創造出巨大的生產力,另一方面也攫取了巨量的社會財富,成為國家的統治者。這就是現代資產階級發展的歷程。
歷史已經證明,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創造出巨大生產力的同時,也形成和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表現在消費上是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表現在生產上是個別企業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表現在階級關系上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因此,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無法通向共同富裕的。
那么,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能不能通向共同富裕呢?我認為,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研究解決:
第一個問題,市場競爭能否實現“雙贏”
市場競爭也被稱為“商戰”,遵循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因此,競爭的結果必定是有勝有敗,而不可能實現雙贏。從我國這些年的情況看,在市場競爭中往往是勝的人少、敗的人多,失敗的一方,輕者賠錢,重者傾家蕩產。這種勝者少、敗者多的競爭能夠通向共同富裕嗎?如果在市場競爭中實行“友誼第一,競爭第二”的原則,那么又如何做到“優勝劣汰”呢? 如果沒有“優勝劣汰”的機制,市場經濟還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嗎?
第二個問題,私營企業主是否愿意與員工共同富裕
由于人的私欲是市場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這決定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必然要以私營經濟為主。也就是說,私營經濟是市場經濟的主力軍。然而在私營企業中,企業主與員工在分配問題上存在著天然的利益沖突:員工分得多了,企業主就拿得少了;企業主拿得多了,員工就分得少了。如果私營企業主不愿意提高員工的收入,反而為了多賺錢千方百計地壓低員工的工資,那怎能實現共同富裕呢?如果政府硬性要求私營企業提高員工的工資或多交稅,那么賺的錢少了,私營企業主還愿意繼續投資辦企業嗎?
我認為,以上兩個問題,是市場經濟與共同富裕之間存在的兩個根本性的矛盾,如果這兩個矛盾不解決,即使在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經濟也無法通向共同富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