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關于限電的分析文章,反響還比較熱烈,閱讀量也達到了11萬,是我從去年3月份至今,首次有文章突破10萬+閱讀。
今天文章,我會從歐美國家當前經歷的電力價格飆升,來跟我們限電措施做一個對比分析。
很多人并不清楚,跟我們國內煤炭價格暴漲相對應的是,當前全球天然氣價格也正在飆漲。
而歐洲很多國家是以天然氣發電為主,這使得天然氣價格飆漲,導致歐洲電力價格也隨之飆漲。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有意思的對比。
我們國內是,煤炭價格飆漲,電價沒怎么漲,但采取了限電措施來控產能。
歐洲國家是,天然氣價格暴漲,電價飆漲,但結果也是很多歐洲的化工廠、化肥廠、鋼鐵廠面對電價飆漲,也不得不自己選擇停產限產。
雖然過程并不一樣,但結果大同小異。
所以,這篇文章,我會從分析國際天然氣價格飆漲,給歐美國家帶來巨大通脹壓力,作為分析切入點,來推演分析美國今年冬天可能面臨的巨大通脹壓力。
以及,我們為何要在這個時候,去加大美國通脹壓力。
(1)全球天然氣價格暴漲。
今年,美國天然氣價格已經相比4月份低點已經出現翻倍式漲幅。
相比美國天然氣價格,亞洲天然氣價格同比漲了4倍,歐洲天然氣價格更是同比暴漲5倍,可謂是瘋狂。
英國天然氣價格從去年同期的40便士/兆自漲到了180便士/兆自,也是差不多漲了5倍,僅上個月就漲了70%。
要知道,當前還只是夏天,并非傳統的天然氣消耗旺季,每年的冬天才是天然氣的消耗旺季。
當前夏天全球天然氣價格就已經漲到如此離譜的一個水平,這會嚴重加大歐美等國的通脹壓力。
因為跟我們不同,歐洲國家是天然氣消耗大戶,得益于很早就完成初期工業化積累,所以歐美等國很早就進行煤電轉型把大部分穩定電力輸出來源,從煤炭發電,轉變為天然氣發電。
以英國為例,英國2018年的天然氣發電比例是所有發電中占比最高的,達到了39%。
所以,天然氣價格暴漲,自然而然導致歐洲電力價格飆升,過去一個月英國的電價漲幅已達到47%,過去一年,英國電力價格也同比上漲300%。
歐美作為完全資本化的市場,電力是完全市場化,所以每當出現一些能源危機,歐美國家的電力總會出現大幅度飆漲。
比如今年初美國世紀寒冬,導致大規模停電出現,以至于電力資源成為稀缺品,價格一度暴漲200倍,讓不少居民用上了天價電,收到了天價電力賬單。
而當前英國正在上演的,雖然不是天災所致,但天然氣價格暴漲,帶動電力飆漲,儼然有點常態化的意思。
更嚴重的是,英國的鋼鐵、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的生產活動已經受到了高電價的嚴重影響,而不得不停工限產。
對此,我們也有媒體做了跟進報道。
根據該報道,英國鋼鐵協會警告稱,鋼鐵廠商為了降低成本已經在電力需求高峰時段選擇停產。
此外,英國兩家化肥公司表示,由于天然氣價格飆升,他們將在冬季關閉工廠,另外一家化肥公司表示將減產40%。
英國化肥廠的減產停產,還對龐大的下游體系造成很大沖擊,因為英國化肥廠是食品行業二氧化碳的重要供應來源。
化肥廠停產,會沖擊需要用到二氧化碳的食品行業,比如啤酒、碳酸飲料等,此外英國大部分屠宰場還會用二氧化碳來進行“人道屠宰”,所以二氧化碳如果供應緊張,甚至可能沖擊英國的肉類供應。
可謂是蝴蝶效應,牽一發而動全身。
跟英國相比,歐洲其他國家也沒好到哪里去。
電價飆漲,也開始沖擊著歐洲的通脹。
德國8月份通脹率已經同比上漲3.9%,創下28年新高。
并且整個歐盟區8月通脹率按年率計算為3%,也創10年新高。
這說明,歐洲前幾個月還不怎么明顯的通脹率,也開始跟隨美國,進入飆升的狀態。
這也必然導致當前歐洲央行的寬松政策,開始有收緊的可能性。
(2)天然氣價格飆漲的原因
首先,當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漲,都可以找到一個共同的源頭,就是美聯儲去年持續至今不負責任的瘋狂大印鈔。
除了這個萬惡根源之外,也有其他一些次要因素共同疊加,導致這一輪天然氣價格暴漲。
首先是,今年初歐美等國普遍經歷嚴寒,導致天然氣消耗激增,嚴重消耗了天然氣庫存。
然后到了今年夏天,歐美等國又再次經歷了酷暑,歐美很多地方都刷新了歷史最高氣溫。
這也導致歐美等國今年夏季用電量也再次激增。
比如說像英國和加拿大這樣的國家,以前夏天基本是不怎么要用空調的,所以當地居民面對酷暑,猝不及防,很多居然就這樣熱死。
因為他們很多居民都是不用空調的,但面對這樣的酷暑,也都不得不用上空調,整體用電量自然激增。
其次,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國家,目前仍然是世界制造業中心,特別是我們更是如此。
這使得包括我們在內,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用電量在過去一年也是大幅度激增。
這也導致當前亞洲國家液化天然氣進口量遠高于之前的正常水平。
除此之外,美國9月初經歷的颶風導致天然氣產量大幅度下降,而美國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所以美國天然氣下降,也對本月國際天然氣價格暴漲,帶來了短期推動因素。
以上這些因素共同疊加,就導致這個月天然氣價格暴漲。
而天然氣價格暴漲,也推動了全球煤炭價格暴漲,進而推動我們國內煤炭價格暴漲。
這都是像蝴蝶效應一樣,環環相扣。
(3)未來走向
目前對天然氣價格走勢影響比較大的一個變數,就是9月10日剛剛竣工的北溪2項目。
有研究認為,北溪2項目一旦投產,俄羅斯源源不斷的充沛天然氣供應,可以有效緩解歐洲天然氣緊張的狀況,也能給當前瘋漲的天然氣價格降溫。
但即使如此,目前最樂觀的估計,也認為北溪2項目仍然需要德國監管機構長達4個月的審批。
這意味著,等北溪2項目投產的時候,至少也是明年1月份的事情了。
那么接下來3個月,全球仍然需要面對高油價、高天然氣、高煤炭,這樣化石能源集體暴漲的一個局面。
這不但給我們這樣的煤炭消耗大國帶來很大的經濟運行成本壓力,也給歐美這樣的天然氣消耗大戶帶來很大的經濟運行成本壓力。
而高油價,對全球通脹的沖擊,也是非常大的。
目前機構普遍預計,全球能源價格高位的狀況,至少會持續到2022年初,一直到2022年夏天才能回落到正常狀況。
這還是比較樂觀的估計,是建立在美聯儲愿意老老實實縮減QE,不再瘋狂大印鈔的前提。
1973年中東危機,導致石油價格暴漲,帶來第一次石油危機。
當時全球經濟比現在更加依賴于石油,所以石油價格暴漲,一下子大幅度增加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經濟運行成本,導致全世界普遍進入到一個大通脹、大滯脹時期。
當前世界經濟的運行狀況,跟上世紀70年代有點類似。
區別是上世紀70年代的大通脹、大滯脹,有兩個誘發因素,分別是1971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出現大幅度貶值。其次是1973年的中東危機帶來的石油危機。
而本次世界經濟面臨的大通脹、大滯脹壓力,誘發因素分別是疫情和美聯儲的瘋狂印鈔。
這里,其實雖然相隔近50年,但兩個誘發因素也有點對應。
1971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帶來美元信用第一次崩潰。
而當前美聯儲的瘋狂大印鈔,也讓美元信用再次面臨危機,二者本質是有點類似的。
至于疫情因素,跟石油危機,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突發的變數,讓人始料不及。
同時,當前世界經濟比起上世紀70年代,面臨增加復雜多變的局面。
這其中還包括我們和美國的這場史詩級經濟博弈,全世界都面臨一個時代的轉折點。
這使得,人類要想齊心協力,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危機,是比較困難的。
最大的阻礙,就是美國采取對我們敵視的冷戰思維,雖然美國口口聲聲說不跟我們搞新冷戰,只是“激烈競爭”。
但今天剛剛通過的美國最新國防預算,卻包含了大量針對我們的“冷戰思維”。
而美聯儲不負責任的瘋狂大印鈔,也是最終導致這場全球債務危機席卷而來的始作俑者。
在拜登上臺后,這個經費也給足了,我們網絡上開始出現大量的“陰陽怪氣”。
比如說,某乎上隨便一些話題點進去,就可以看到大量的“贏麻了”這樣的“陰陽師”。
最近還有一些人經常跑來這里給我留言,說我動不動就把所有黑鍋甩給美國背,都是美國的錯。
但問題在于,導致當前全球進入大滯脹周期的元兇,確實是美國,這是客觀事實。
我們討論問題,還是得就事論事。
美國當前高達28.6萬億美元的債務,是不爭的事實。
長達13年的超級量化寬松也是事實。
當前流通的美元,有一半是美聯儲過去18個月印的,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美國到處針對我們,挑釁、造謠污蔑、雙標虛偽,也是不爭的事實。
一些人面對這些事實視而不見,不就事論事反駁,就知道說“贏麻了”,“甩鍋給美國”,這些人不是拿了拜登的經費,就是行走的50萬,還有一部分是被帶歪節奏的人。
這里我也是順帶提一下,大家要多多獨立思考,不要被帶歪節奏。
在當前這個多事之秋,我們所面臨的經濟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這樣一個大滯脹周期,沒有人知道應該如何應對,我們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最終只能跟美國比拼韌性,不斷提前排雷,看誰更能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