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是如何產生的?
望長城內外
要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首先必須認真分析貧富差距是如何產生的,只有找準產生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從而對癥下藥,消除產生貧富差距的主要根源,這樣,才能真正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那么,貧富差距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下面,就此問題談一些看法:
一、貧富差距來自于三大差距
從我國情況看,貧富差距來自于三大差距:
一是城鄉差距
由于城鎮經濟與社會建設發展得快,農村發展得慢,導致城鄉差距不斷擴大。
二是地區差距
由于東部地區經濟與社會建設發展得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得慢,造成地區差距在一段時間內不斷擴大。
三是收入差距
產生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勞動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過低,資本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過高;第二個原因是行業收入差距擴大,例如,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明顯低于非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一些壟斷性行業從業人員的收入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從業人員的收入。
因此,從全國范圍來看,貧富差距是以上三大差距疊加的結果:最窮的主要是西部地區農村的農業從業人員,最富的主要是東部地區大中城市通過資本運營獲利的人員。
二、導致三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造成三大差距的原因比較復雜,既有歷史的原因,更有現實的原因;既有自然條件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措施等主觀方面的原因。綜合起來看,導致三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四個:
一是發展的基礎條件不同
如東部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以往經濟與社會建設發展的狀況,從總體上好于中西部地區,歷史上城鎮經濟和社會建設發展的狀況要好于農村,因此,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農村與城鎮相比,發展的基礎條件比較差。
二是政策導向方面的原因
東部地區和城鎮的經濟與社會建設為什么發展得快?除了自然條件與發展基礎好于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外,政策導向方面的原因也很重要。如改革開放以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各級政府對東部沿海地區和城鎮的發展比較重視,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農村的發展不夠重視;一些政策措施有利于東部沿海地區和城鎮的發展,卻不有利于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農村發展。例如,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和解散人民公社以后,村級行政組織職能弱化,集體經濟嚴重削弱,因此,對于農村出現的剩余勞動力沒能就地組織起來發展現代新型農業和其他產業,而是大量流入東部地區和城鎮,結果造成中西部地區農村的發展嚴重滯后。
三是市場經濟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消費者依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做購買的決策,生產者依據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做銷售決策。市場就在供給和需求之間,根據價格的自然變動,引導資源向著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這時的市場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動著生產者和消費者做出各自的決策。
人才和資金是經濟與社會建設最重要的資源,對于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和農村來說,要實現經濟與社會建設的快速發展,非常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資金。然而,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這些年來,人才和資金不僅沒有流向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反而吸走了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原有的大量人才和資金。
在勞動力市場上,許多勞動者和人才依據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出售自己的勞動和才能,而來自中西部地區和農村的勞動力和人才又相對便宜,作為勞動力的消費者——企業,依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做購買的決策,結果,大量的優質勞動力和各種人才從中西部地區和農村流向了東部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
在資本市場上,由于追求利潤最大化是資本的天性,而在中西部地區和農村投資又很難獲得較高的利潤,甚至還有可能賠錢,因此,資金不僅沒有流向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反而又從中西部地區吸走了大量的資金。
這樣,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導致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進一步擴大。
四是私營經濟的作用
這些年來,私營經濟在我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一方面,私營企業解決了大量勞動人口的就業問題,并成為國民收入(GDP)和各級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也造成勞動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過低,資本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過高。由于私營企業的企業主與員工在分配問題上存在著天然的利益沖突:如果企業員工分得多了,企業的利潤就必然會減少。因此,私營企業主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就必然會盡量壓低企業員工的工資性收入。由于目前我國的私營企業雇傭了90%以上的城鎮勞動人口,因此,私營經濟是我國城鎮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要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中西部地區和農村經濟與社會建設的發展,采取有利于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快速發展的政策措施,并加大公共資金投入;通過政府宏觀調控措施,積極引導人才和資金流向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加大對城鄉低收入人群的扶貧幫困,對過高收入進行有效調節。然而從長遠來說,必須積極探索改革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因為只有不斷提高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比重,才能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可靠的制度性保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