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對共同富裕問題的研究存在著幾個認識誤區,必須加以澄清。
一是認為“共同富裕就是發展的成果人人有份”
我認為,這種觀點歪曲了共同富裕的本質。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認為,簡單的說就是“大家一起富裕”。
“大家一起富裕”包括兩個基本涵義:第一個涵義,從富裕的面來看,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富裕,而是全體人民都富裕;第二個涵義,從富裕的程度來看,共同富裕既不是沒有差別的同等富裕,更不是貧富兩級分化。
而認為“共同富裕就是發展的成果人人有份”的觀點,則歪曲了共同富裕的本質,其要害是以“人人有份”代替了“全體人民都富裕”。
例如,在奴隸社會,奴隸的勞動成果自己也“有份”,但絕大部分卻被奴隸主拿走了,難道這是共同富裕嗎?在封建社會,佃農每年種出的糧食自己也 “有份”,但大部分卻被地主拿走了,難道這也是共同富裕嗎?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勞動成果自己也“有份”,但大部分卻被資本家拿走了,難道這還是共同富裕嗎?
由此可見,認為“共同富裕就是發展的成果人人有份”的觀點是十分荒謬的,不僅歪曲了共同富裕的本質,而且也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
二是認為“西方的福利社會就是共同富裕”
有一些人認為,“西方的福利社會就是共同富裕”“我們要搞的共同富裕與西方的福利社會差不多”。我認為,這種觀點混淆了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與西方福利社會的本質區別。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為緩和國內尖銳的階級矛盾,化解資本主義國家統治危機,實行了福利政治。福利政治基于福利國家理論。英國自由主義思想家J.S.密爾最早提出了福利國家思想。最初這種思想旨在解決工業革命和自由放任給資本主義帶來的貧困和失業等問題。1942年,英國經濟學家W.貝弗里奇向政府提出了《貝弗里奇報告》,首次明確地闡述了福利國家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福利國家思想得到廣泛傳播,成為西方各國的官方理論。1948年,英國工黨政府首先宣布建成福利國家,之后,法國、聯邦德國、荷蘭、丹麥、盧森堡、比利時等國相繼宣布建成福利國家。
福利國家思想的影響在上世紀60、7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面貌,但也帶來一系列弊端,如通貨膨脹、政府機構龐大、生產率低下等。70年代末西方保守主義抬頭,福利國家思想的影響有所減弱。
西方國家的福利政治,目的是通過增進國民福利來調整財富關系,遮蓋階級矛盾。然而事實證明,這種作為化解資本主義國家統治危機的福利政治并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實現全民富裕。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反而致使其社會政治經濟多重危機不斷爆發。
而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與西方國家的福利社會有著本質的區別。其根本區別在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不同: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富裕;而西方國家的福利社會,雖然通過增進國民福利調整了財富關系,但卻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現象依然存在。
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表現在消費上是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表現在生產上是個別企業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表現在階級關系上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
西方國家的福利社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但卻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因此,消費上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生產上個別企業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以及階級關系上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這些矛盾都依然存在,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仍然發生,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和斗爭不僅始終存在,而且有時還十分激烈。
此外,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與西方福利社會的另一個重要區別在于: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并不是發展的終點,而是實現共產主義的一個重大步驟;而西方的福利社會,永遠也不可能通向共產主義。
三是認為“經濟發展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我認為,這種觀點夸大了經濟發展對于共同富裕的作用。
應該說,經濟發展確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條件,但不是決定條件。因為,共同富裕從其本質上來說,是一個如何分配社會財富的問題,因此,雖然經濟發展對于實現共同富裕確實也很重要,但對于實現共同富裕來說,起決定性的因素是分配制度。
例如,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卻沒有實現共同富裕。這是什么原因呢?其根本原因就是資本主義實行的是按資分配為主的制度,每年新創造財富大部分被資本家拿走了。
由此可見,這些年來有一句很流行話,即“只有做大蛋糕才能分好蛋糕”,是很片面的。許多人都分過蛋糕,都知道“分好蛋糕”的關鍵是怎么切蛋糕,而不在于蛋糕的大小。如果你想給A分得多一點,給B分得少一點,再小的蛋糕也能切,即使蛋糕做得再大,分的結果也是A分得多,B分得少。
四是認為“共同富裕要靠大力發展私營經濟來實現”
有的人說,“不發展私營經濟,就無法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要靠大力發展私營經濟來實現”。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
我認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方針是正確的。但如果說“不發展私營經濟,就無法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要靠大力發展私營經濟來實現”就不對了。因為這種觀點不僅夸大了私營經濟的作用,而且背離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鄧小平反復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請注意:鄧小平這段話的基本精神是說: 社會主義的本質有三層意思,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三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其中,共同富裕必須通過發展生產力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才能達到。
這些年的實際情況說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情況下,適當發展私營經濟,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在另一方面,發展私營經濟也有一些負面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成為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由此可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情況下,適當發展私營經濟是可以的,但同時又不能無限制地發展私營經濟。如果讓私有制經濟成為了主體,不僅鄧小平所說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無法實現,而且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會改變,其后果將是災難性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