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2點,美聯儲公布了人們比較關注的7月份議息會議的紀要。
我上個月就跟大家提到過8月19日美聯儲公布的會議紀要里,可能會首次出現關于縮減QE的內容。
不出所料,今天凌晨2點公布的議息會議紀要里面,包含了美聯儲官員正式討論縮減QE的內容。
這也使得今天凌晨美股出現一波跳水。
歐洲股市下午也出現一波大跌。
那么美聯儲只是討論縮減QE就有如此大的威力,未來加息怎么辦?
所以擺在美聯儲面前,當前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8月18日,美聯儲的逆回購規模已經達到了1.11萬億美元,這是連續第6天逆回購規模超過萬億美元規模。
我之前也分析過美聯儲逆回購很多次。
跟我們逆回購相反,美聯儲的逆回購是收回流動性。
當前美聯儲持續破萬億美元的天量逆回購,已經表明,當前美國金融體系已經流動性泛濫。
美聯儲在這種情況下,仍然保持每個月印鈔1200億美元來購債,不但沒有意義,而且只會加劇這種流動性泛濫。
這等于是,美聯儲左手QE印鈔釋放流動性,右手逆回購收回流動性,對美國經濟和就業,實際根本沒有意義。
美聯儲之所以這樣玩這些自欺欺人的把戲,完全只是因為美聯儲一旦縮減QE力度,甚至縮表和加息,就會戳破當前美股和美債泡沫,讓美國金融市場崩盤。
而在當前我們和美國博弈的關鍵時期,一旦美國金融市場崩盤,毫無疑問,美國等于是自毀根基。
所以,美聯儲才會這樣死鴨子嘴硬,明知道當前印鈔對美國經濟和就業沒好處,只對美國金融市場維持泡沫有好處,卻仍然張嘴閉嘴就是就業和經濟,完全不提美國金融市場的泡沫化風險。
實際誰都知道當前美聯儲已經被美國金融市場綁架。
但是,美聯儲能夠死撐著的時間也是有極限的,美聯儲不可能永遠一直這樣印鈔放水下去。
在超過一個臨界點的時候,美聯儲也必然是會開始縮減QE,然后縮表甚至加息。
在今天凌晨公布的會議紀要里顯示,美聯儲會議里已經有人對貨幣政策是否可以解決當前就業問題,提出質疑。
一些與會者認為,貨幣政策在解決目前制約就業水平的勞動力供應短缺和招聘困難方面的能力有限。
有意思的是,上一輪美聯儲收緊周期,也有人提出這樣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在為美聯儲收緊預期鋪路。
一些與會者還評論說,疫情可能對勞動力市場造成了更持久的變化,疫情前的勞動力市場狀況可能不是委員會評估實現充分就業目標的正確基準。
這都是美聯儲開始由鴿轉鷹的一些“鋪墊”。
這都說明,當前美聯儲能夠繼續死撐著的時間不會太久了。
現在沒有人能知道,美聯儲這個死撐的極限在哪里,但可以很確定的是,隨著時間推移,美聯儲距離抵達這個極限是越來越近了。
從美聯儲今天公布的這份會議紀要里,其實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不少美聯儲開始轉向的痕跡,所以今天歐美股市才會出現大跌,具體我會來跟大家詳細分析。
(1)什么是縮減QE
縮減QE,在美國還有一個比較洋氣的說法,就是Taper。
不過我平時還是比較喜歡用縮減QE,這樣比較直觀。
QE,就是指量化寬松,也就是美聯儲當前通過印鈔來購買國債和房地產債券。
美聯儲當前每個月都會購買800億美國國債和400億的房地產債券,也就是每個月保持1200億的印鈔規模,這就是當前的美聯儲QE力度。
縮減QE,就是指,美聯儲縮減當前每個月1200億的印鈔速度,比如縮減成1000億、800億、600億、400億,這樣階梯式縮減的過程。
美聯儲比較注重“預期管理”,也就是通過定期舉行會議并公布紀要等,使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可被預見。力求貨幣政策效果最大化,而副作用最小化。
所以美聯儲當前差不多1-2個月會有一次議息會議,同時每次議息會議結束后半個月,都會公布會議紀要,讓市場知道美聯儲都在討論什么。
接下來美聯儲議息會議和會議紀要的時間,我也跟大家貼一下。
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里,從寬松到收緊的切換過程,通常會有3個步驟:
1、縮減QE
2、加息
3、縮表
也就是一般要先縮減QE,并且徹底完成停止QE后,才會開始進行加息。
不過美聯儲今天會議紀要里卻強調完成縮減QE和加息之間,沒有機械的時間聯系。
這是因為,之前市場普遍認為,停止QE后到加息,至少需要半年的評估期。
美聯儲否認這個預期,也意味著加息的時間點,實際上是有可能進一步提前的。
而一般加息和縮表,也沒有太嚴格的先后順序。
我們可以以史為鑒,看上一輪美聯儲如何從寬松轉向收緊。
(2)以史為鑒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后,美聯儲開始量化寬松QE大放水。
2013年1月,美聯儲的議息會議紀要里,開始有正式討論縮減QE的過程。
這跟今天凌晨發生的事情相符。
2013年5月,美聯儲主席在國會發表證詞,宣布將要縮減QE。
2013年6月,美聯儲議息會議上公布了縮減QE的時間表。
2014年1月,開始正式縮減QE。
2014年10月,完成縮減QE,進入0放水狀態。
2015年6月,開始透露加息信號。
2015年12月,開始正式加息,并小幅度縮表。
2018年,開始大幅度縮表。
這是上一輪美聯儲從寬松到收緊的整個過程。
后面因為2018年12月的美股崩盤,再加上2019年爆發了錢荒危機,迫使美聯儲結束了短暫的加息縮表周期,轉向了新一輪大寬松周期。
并在去年疫情爆發后,進入無限量化寬松狀態,一直至今。
以史為鑒,我們大致可以知道,美聯儲接下來會怎么做,已經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
但我們需要知道,歷史雖然總是周期性重演,但并不會完全一致。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但歷史也總是會玩出很多新花樣。
辯證來看,歷史就是在周期規律中螺旋前進的過程,會有一些相似性,但不會完全一致,所以我們也不能犯了刻舟求劍的毛病。
因為去年疫情爆發,導致美聯儲的無限寬松,是史無前例的瘋狂大印鈔。
當前流通的美元有1/3是過去這一年多印的,甚至已經接近一半了。
如此大力度印鈔,也必將導致未來一旦爆發危機,美聯儲的應對也容易極端化。
來得快,去的也快。
所以,未來美聯儲的貨幣轉向過程,也大概率不會像2013年~2018年那么的緩和。
當時美聯儲是花了整整5年去搞“預期管理”,力求把加息縮表對市場的影響降至最低。
但很顯然,美聯儲失敗了。
2018年12月,美股仍然崩盤,說明不管美聯儲再如何預期管理,已經泡沫化的美股,只要一縮表加息,肯定會死。
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但實際上股市應該是“貨幣的晴雨表”。
只要央行和美聯儲大放水,股市就會走牛。
只要央行和美聯儲收水,股市就會走熊。
因為現代金融體系,美聯儲印鈔放水的資金,注定會首先流向流動性最好的股票,然后就是債市、房地產等各類資產,而不會流向應該流的實體經濟和消費者手里。
這是現代金融體系難以解決的弊端。
所以,每一輪大印鈔,最大獲益者就是持有各類股票資產、債券資產、房地產資產的富人。
因此,我之前也跟大家分析過,量化寬松的不負責任印鈔,只是養肥了富人,會導致富人越富,窮人越窮,是劫貧濟富的流氓行為,會加劇貧富差距分化。
當前美國的貧富差距分化程度,已經超過了1929年大蕭條前的巔峰狀態。
就是美國過去這十幾年持續量化寬松印鈔所產生的惡果。
接下來,我們和美國有很大可能會爆發一次極其激烈的金融戰。
在這樣的金融戰里,美聯儲的貨幣工具,可能會成為美國最有力的武器。
所以我不認為美聯儲會像2013年那樣溫和貨幣轉向。
這也可以體現在,這一輪大印鈔是去年疫情爆發后開始的,而現在只過了一年多,美聯儲就開始討論縮減QE。
而當時美國是在2008年開始大印鈔后,一直過了5年,到了2013年才開始討論縮減QE。
從5年縮減為1年。
因此我認為,美聯儲從討論縮減QE,到開始加息的時間,也會大大減少。
上一輪美聯儲加息,是2013年1月討論縮減QE,2015年12月開始加息,前后剛好整整3年的時間。
這一輪,我認為可能會從3年縮減為1年。
也就是今天凌晨開始討論縮減QE,最快可能明年底就會開始加息。
具體路徑時間點可能大致是這樣。
2021年8月19日開始討論縮減QE。
2021年9月~10月,正式宣布縮減QE。
2021年12月,開始執行縮減QE。
2022年上半年,完成縮減QE。
2022年下半年,開始進入加息預期周期。
這是我的個人預判,有兩種情況,可能導致上面預判出錯的可能,我這里也做一些風險提示:
1、病毒進一步變異,美國疫情嚴重加劇,會讓美聯儲不得不重新寬松。
2、由于中美博弈加劇,美聯儲超預期收緊貨幣政策,大幅度加息。
目前來看,雖然未來變數仍然很多,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轉向,大概率不會太溫和。
如果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轉向比較激烈,再加上當前美股泡沫化程度處于歷史最大程度,一旦美聯儲開始貨幣轉向,會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比較大的動蕩。
(3)泡沫與危機
美股標普500,當前的市盈率中位數,已經達到了歷史高位,泡沫化跡象還是比較明顯的。
從席勒市盈率看,當前標普500也處于歷史第二高的峰值狀態,超過了1929年大蕭條前夕,僅次于互聯網泡沫前夕。
除了美股泡沫化的問題之外,美債的危機其實更嚴重,特別是企業債危機,當前是完全靠美聯儲印鈔強撐著。
這里需要跟大家強調的是,金融市場里的預期是很重要的,炒股就是炒預期。
所以,當確定美聯儲有轉向預期之后,股市可能就會有提前反應,這也是為什么近一段時間A股和美股都開始走弱的緣故。
美股是從今年5月份,就開始高位橫盤震蕩,這3個多月下來整體并沒有漲多少,處于高位滯脹狀態。
A股就不用說了,春節后就一直處于比較歇菜的狀態,雖然仍然有熱門板塊瘋漲,但大多數股這半年都出現較大回調。
這實際上主要原因就是基于美聯儲貨幣轉向的一個提前預期反應。
同時因為有預期反應,所以往往出現靴子落地之后,股市會反向運行,有這種反身性效應。
也就是經常聽到的利空落地、利好落地的意思。
但是,這也并不是絕對的。
我們也可以看上一輪美聯儲開始縮減QE后的股市反應。
2013年5月,美聯儲開始宣布縮減QE后,美股一度出現一波短暫的恐慌性拋售。
隨后,在2013年~2015年,整個縮減QE和加息預期的過程里,美股整體處于大幅度震蕩的狀態。
特別是2015年加息之前,出現較大波動。
然而,在2015年12月加息落地之后,美股再次出現較大幅度上漲。
一直到2018年,美聯儲連續3次加息后,美股才在2018年12月出現全面崩盤的走勢。
但隨著2019年美聯儲重新開始降息放水、擴表,美股又重新開始走牛。
這個過程,比較好的解釋了,股市炒作預期,并且預期落地后的反向走勢。
同時需要注意,真正對股市不利的,比如加息縮表,一旦出現較大幅度的動作,股市并不會有反身性效應,該跌還是得跌,比如2018年。
同時,美聯儲整個貨幣政策轉向對我們的影響,其實也比較明顯。
2013年,美聯儲開始討論QE的時候,我們也爆發了錢荒,當時余額寶就是在這樣的錢荒里,以超高收益率,得以被熱捧。
當時A股也是在2013年錢荒里,殺出了1849點這個歷史大底。
當然,股市跟國家經濟運行也是綁定在一起,隨著時間推移,只要國家經濟持續發展,股市的底部位置肯定是在逐步抬高。
所以,未來即使美聯儲加息縮表,我們股市也跟著殺出一個歷史大底,但這個歷史大底的位置回到哪里,就是一個比較大的疑問,還需要到時候具體觀察。
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美聯儲開始貨幣政策轉向,并在未來1-2年內有很大可能加息的預期下,A股殺出一個歷史大底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2015年美聯儲加息前夕,我們A股在一些屁股歪的資金配合外資,這樣里應外合之下,不但引爆一場瘋牛,也引爆一場股災,造成我們金融市場劇烈動蕩。
當時,在美聯儲有加息預期之前,股市還被引爆這樣一場瘋牛,這簡直就是在自己作死。
這一次我們也應該吸取這樣的教訓,引以為戒。
這可能也是最近這一年,我們都有比較明顯的給資產價格“壓盤”,避免資產價格泡沫化。
2018年,美聯儲連續加息3次,配合當時我們和美國開始激烈博弈,倒是2018年A股從頭跌到尾,很多人在2018年虧得比2015年還多。
這其實都說明,美聯儲這些外部因素對A股的影響力。
我發現,很多人都過于輕視這些外部影響。
不同位置的人,需要有不同的考慮。
金融市場需要信心,所以有一些人通過喊話,來降低外部因素對A股影響,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們作為小散,自己還是要擰得清,外部因素的影響因素有多大。
從客觀辯證角度來說,我是一直認為,我們不能過分夸大外部因素的影響,但也不能完全無視外部因素的影響。
影響我們自己的金融股市,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一個是我們自己央行的水龍頭,一個是美聯儲的水龍頭。
整體來說,我們自己央行的水龍頭會更重要一些,但美聯儲的水龍頭也不能完全無視,二者權重我認為差不多是七三分,也就是我們自己央行的影響權重是70%,美聯儲影響權重30%。
在以前,美聯儲的水龍頭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央行的水龍頭。
但過去一年,我們越來越強調貨幣政策自主性,不怎么跟隨美聯儲,所以這個權重值才是七三分,不然應該是六四分。
所以,對于當前外部金融形勢的動向,我認為大家還是要有足夠的重視。
但也不需要太過于恐慌和害怕。
我們從2017年成立金融委后,就越發重視這種風險意識,和對重大系統性金融危機的防范。
在8月17日召開的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除了提出讓大家很關注的“共同富裕”,還提到統籌做好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
我個人認為,我們當前突然這樣強調“統籌做好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這其實也說明當前我們判斷未來是有爆發重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
正是基于這樣的可能性,才需要這樣提前未雨綢繆,來精準拆彈。
這背后的信息量,大家可以自己多多思考。
我相信,在我們這樣有危機意識去提前應對的情況下,即使未來1-2年內,基于美國金融市場崩潰而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我們也能夠抵御住這樣的危機沖擊。
不過,在這個過程里,最后實際影響有多大,是需要大家好好思考這背后的風險與得失。
我們總是被保護得太好了,所以往往缺乏風險意識,對外部存在的種種危機也沒有太大感覺。
所以,我們自己在這樣的一個多事之秋,還是多一些風險意識,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