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剛寫了寫對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的看法,
隨后,就看到了某監管機構的【2021】10+5號文件:《****進一步做好****隱性債務風險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導意見》。
正式新聞沒有報道,自媒體公眾號鋪天蓋地。
據說,該文件是涉密文件,保密期10年。從內容上看,該文件涉及化解隱性債務應該是真實的,不似偽造。
流傳大約一天后,涉及該文件正文內容的自媒體公眾號文章全部刪除,消失的無影無蹤,只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從側面該文件曾經廣泛流傳過。
涉及敏感內容的涉密文件,大規模流傳,一瞬間全部消失,進一步增加了該文件的神秘性。
涉密文件怎么泄露出來的?這樣大規模的泄密,必須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怎么追究,暫且不談。
文件提出:嚴格執行地方政府融資相關政策要求,打消財政兜底幻覺,強化合規管理、盡職調查,嚴禁新增或虛假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切實把控好金融閘門。各級監管機構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建立完善風險監測體系,制定風險應對預案、疏堵結合、精準施策,對新增或虛假化解的銀行保險機構和負有責任的個人依法從嚴處罰。
從文件紙面內容除了整體要求,大致幾個部分:嚴禁新增隱性債務、妥善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強化風險管理、強化監管檢測、嚴格依法問責。
簡單地說,三句話,別指望財政兜底,嚴禁增量,妥善處理存量。再多一句的話,就是違規嚴懲不貸。
中國雖然是分稅制、五級財政,但是上級政府和下級政府之間,有無法割舍的關系,上級與下級之間無法徹底切斷財政聯系。市場經濟、分級財政和中央集權的環境下,很容易出現“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地方為了GDP、稅收和政績,猛烈增加債務,然后把包袱扔給上級,最終層層上傳給中央。
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史無前例措辭嚴厲的10+5號文,也就不足為奇了。10+5號文,可以認為是監管機構的“龍之咆哮”。
放出10+5號文,讓所有吃金融這碗飯的人,都知道上面的態度,不要越雷池一步,否則勿謂言之不預也。當然,對某些金融機構管理者來說,這也是搪塞沿門托缽的地方政府的借口。不是我不想幫你,而是我幫你就要吃牢飯。
收回10+5號文,表明監管部門工作的權威,并沒有到需要公開咆哮才能震懾住基層金融機構的地步。再說,為了避免民間過度解讀,涉及地方隱性債務控制增量、化解存量的系列文件,估計都是涉密的,10+5號文作為系列文件之一,自然不能例外。讓涉密文件在網上無限流傳,本身就不嚴肅。
所以,泄密這事,難得糊涂。
外交官的話,要從側面解讀,一些文件也是如此。
10+5號文的出現,從側面至少說明了現在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有大量的存量,不好化解;二是地方為了拉動經濟,有增加增量的苗頭。
由于分稅制和地方官員的提拔與經濟增長掛鉤,地方政府有極大的動力使用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長期以來,地方政府使用地方債上沒有經濟效益的鐵公基,搞園區,拉動GDP,增加就業和稅收,已經是經濟停滯甚至下滑期,刺激經濟的重要手段。
拙作《紙牌大廈》曾經論述過,由于項目選擇必然回避大資本的既得利益,同時為大資本創造利潤,所以這些債務中的絕大部分注定是收不回來的。
凱恩斯主義初期,一切欣欣向榮。但是,項目建成后,沒有經濟效益,長期虧損的時期怎么辦?
這時只能不斷滾動。一面借新還舊,讓原有的積累的債務不爆發出來。一面大規模舉債上新項目,繼續維持繁榮的假象。
10+5號文,一方面要求地方妥善處理存量,一方面是堵住地方大規模舉債上新項目。
處理存量,不許財政兜底。地方財政是兜不住底的。財政收入幾十億,存量債務400億的奇觀,不是個案而是普遍現象。地方財政兜不住,無非是層層向上轉移,最后匯總扔給中央一個大包袱。這個包袱有多大?估計在40萬億以上。以中央財政8萬億掛零計算,中央財政全部用于還債,現有支出全停下來,也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全部償還。更可怕的是,40萬億只是當年的存量,經過這一段時間,可能又滾動增加了。
中央切斷與地方財政的聯系,地方財政立即陷入債務危機;中央不切斷與地方財政的聯系,地方和金融機構有恃無恐,隱性債務不斷滾動增加。這是一個兩難的局面。
中央既不能徹底切斷與地方的財政聯系,又沒有足夠的財力把地方債務全部化解,還不能默許地方賴賬引發金融危機,更不能坐視地方政府出現財政危機喪失政府功能,卻眼睜睜地看地方債務在滾雪球一樣膨脹,難怪要發出“龍之咆哮”了。
不要以為內債不是債,大不了上交給中央,由中央印鈔解決,這種想法想都不要想。誰有這種想法,誰吃虧,誰敢這么干,誰吃牢飯。
不過,打消財政兜底幻覺,并不意味著中央對地方隱性債務袖手旁觀。怎么辦呢?
我為你們創造一個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你們自己到市場中去借錢,市場化解決。以后不是不許融資,而是要和財政摘鉤,購買者風險自擔,愿賭服輸。
如此,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大宗商品普遍上漲的情況下,全面降低準備金。所以,用魔法打敗魔法,是表面的說法,不斷放松貨幣,讓地方和大企業順利化債,是底層的邏輯。
但是,與中央印鈔解決一樣,各級金融機構創造的信用貨幣也是廣義貨幣的一部分,同樣可以刺激通貨膨脹。所以,雖然中央沒有直接印鈔,但是物價仍然會上漲。
所以,當我們感嘆物價上漲的同時,也應該知道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和大企業的債務在迅速下降,我們做出來貢獻,我們承受的代價不是沒有意義的。對此,普通人應該知道其中的因果關系,蠢紅們則應該發自內心自豪!
至于通貨膨脹的風險,拋開上世紀德國和中國的極端情況不談,我們至少知道兩種處理處理通貨膨脹方式,即1990年代的中國處理方式和2009的朝鮮處理方式。兩種方式,最終都成功地控制了通貨膨脹。兩種解決方式對個人的影響,可以參考前兩天的文章。
另一方面,即使地方政府下屬的投融資平臺使用市場化手段發行債務,這些債務與財政摘鉤,也并不能避免由這些債務引發的金融風險。
事實上,使用凱恩斯主義刺激經濟,最終無非幾種解決方式,增加稅收、開源節流、印鈔、砸鍋賣鐵、借新還舊、賴賬不還……但是沒有一種沒有副作用的解決方式。禁掉了與財政有關的解決方式,也并不找到一種良性的解決方案。
最后,說點題外話。
一是國家稅務總局的領導說,要想方設法把名義稅率降下來,把實際征收率提上去,把偷逃稅行為打擊掉。這最終會導致什么后果,大家自己品。
二是據說有的省份停放甚至收回績效工資了。沒有看到正式報到,希望收回的只是違規發放的部分,或者,只是暫時行為。否則,對靠工資吃飯的人來說,在物價上漲的環境下,名義收入下降,那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