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推銷低貨幣匯率政策
在毛澤東時代,我國曾經長期實行高人民幣匯率政策,人民幣匯率從1953年到1973年,一直保持1美元兌換2.46元,此后又不斷調高人民幣匯率到最高時達到1.49元。改開以后,很快貶值,到九十年代初,貶值到8.7元。這是精英們接受美國精英推銷的華盛頓共識政策的結果。
美國精英經常利用美國和其他國家經濟關系,以及利用所控制的國際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強迫其他國家實行華盛頓共識十項宏觀經濟政策。每當一個國家發生經濟危機,缺少外匯,向美國求助時,美國精英就會提出上述要求,否則,美國精英就不會讓其控制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提供貸款對付危機,同時限制對美出口,加重該國的經濟危機。因此,西方學者總結,美國政府經常用胡蘿卜加大棒來推銷這些政策[1]。但美國政府執行的宏觀經濟政策,卻往往與“華盛頓共識”政策相反[2]。然而,美國為各國培養了大批信奉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他們往往在本國積極推行華盛頓共識原則和政策[3]。我國主流經濟學家在國內也不遺余力地推銷這種原則和政策[4]。
這十項政策中的第五項政策,就是關于匯率的,美國精英不再鼓吹自由化了,也是十項政策中唯一不符合自由化原則的政策,而是鼓吹有競爭力的匯率,也就是讓政府干預匯率,使本國貨幣兌換美元的匯率低于市場匯率,讓本國貨幣貶值,使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被政府干預而人為降價,以促進出口,從而促進生產增長。等到該國習慣于降低的貨幣匯率以后,美國的政客又在報紙上經常公開聲稱,反對該國降低匯率,讓大家以為,美國并不贊成其他國家采用低貨幣匯率政策。人民幣匯率也是如此,但美國并不會采取實質性措施來反對。美國精英通過胡蘿卜和大棒推銷“華盛頓共識”政策,包括推銷低貨幣匯率政策,是第三世界各國大都實行此項政策的主要原因。
二、低貨幣匯率損失財富與資源
與低貨幣匯率相對應的,就是美元和西方貨幣兌換該國貨幣的匯率被該國政府人為升高了,進口產品在該國國內市場價格也就被政府干預而人為增加了,從而降低進口。其結果就是增加貿易順差,等于拿財富換西方貨幣,國家就會儲備大量自動貶值賴賬的西方貨幣欠條。1970年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總量僅有350億美元,到2008年增長到12萬億美元,增加了300多倍,平均每年增長16.6%,遠超過同時期世界經濟的增長。在貿易過程中,由于人為降低價格出口,出口商品換回的價值明顯比實際低,等于奉送了財富給出口國,從而損失了大量財富。相反美國和西方則形成貿易逆差,等于印美元就可以從他國進口物資了,于是就形成了美元霸權,加上低價進口,從而掠奪了大量財富。
更大的損失來自低價賤賣。其道理十分簡單,例如,按照人民幣價值或購買力來看,1元人民幣等于0.5美元,也就是正常匯率為2元人民幣兌1美元時,在國內售價為400元的一件商品能換回200美元或價值200美元國外商品,當人民幣匯率被人為降低到8元人民幣兌1美元以后,只能換回50美元或價值50美元的國外商品。這里不是價值人民幣400元商品只值50美元。在國際市場上,這件商品原先價值是200美元,但是,在1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的匯率下,由于這件商品在國內售價還是400元(不存在匯率下調4倍,國內商品很快就漲價4倍之事),外商只需要拿50美元就能在國內市場買到這件商品,所以在低人民幣匯率下,它就必然只能換50美元了(就是我們降價賤賣),而且由于我們生產量大,還使國際市場價格下降到50美元。美國市場上民用商品價格低,不是其實際價值低,而是我們大量低價賤賣的結果。
出口商品的商人是不會承擔損失的,否則商人們不會出口。根據國家匯率制度,企業出口商品換來的美元由中央銀行用人民幣收購,在這兩個匯率下,商人拿到的都是400元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賤賣損失,實際由中央銀行補貼,這種補貼是由全體老百姓來承擔的。由于財富是勞動者創造的,精英們不事生產,要免費奉送財富給外國人,只有從老百姓手里奪取。在匯率下降4倍情況下,等到國內企業或老百姓需要采購國外商品時,我們從國際市場買回來的同樣售價的商品的國內價格就上漲了4倍,從而支付了這個損失。
人民幣匯率經常只有正常匯率一半,等于降低一半價格出賣了我們的產品,從而減少了一半收益。每年因此而損失的財富大都高達2萬億美元。例如去年我國出口總額高達2.59萬億美元,損失就超過2萬億美元。
改開以來,我國實施的匯率基本上都嚴重過低,雖然借此發展了生產能力,使我國大部分產品生產能力都占世界一半左右;有些工業消費品生產能力占世界80%以上。但是,也使我國年年貿易順差高達3000-5000億美元左右,讓大量利用國內礦產資源生產的商品離開國內市場,減少國內市場供應;同時因低人民幣匯率而形成的高價進口物資,從而在兩方面推動物價上漲。大量資源消耗在為西方生產工業產品上,導致國內資源走向枯竭,很多資源產品價格輪番猛漲,進一步推動國內物價嚴重上漲。
由于人民幣匯率很低,產品低價賤賣,美國和西方從中國進口物資的代價很低,推動他們從中國大量進口。日本每年都從中國大量進口煤炭填海,儲備起來。而我們為了那點可憐的外匯,由于年年貿易順差,等于一直沒有使用,卻在秦皇島修建了專門的煤炭碼頭,修建了山西、內蒙古到秦皇島的專用鐵路干線[5],每天日夜不停息地開出一列列貨車,向日本等國大量出口煤炭。
如果我們一直使用低人民幣匯率政策,在資源耗盡以前,都將保持貿易順差,從而無法使用這些拿寶貴資源換來的外匯。而在物資耗盡以后,也許我們要拿幾倍幾十倍的價格進口這些物資了。我們的鐵礦石就因為消耗過多,到2009年國內開采的鐵礦石的平均品位降低到只有25%[6],而且開采量遠遠低于我們的需要,只能大量進口,于是進口鐵礦石價格就成倍增長,僅十年時間,就增長五倍[7, 8]。這真的是對我們有利的政策嗎?這樣荒唐的發展模式,從長期看,只能使我們白白損失大量經濟利益,包括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如果我們的產品只在國內銷售,這些物質是不會消失的。如今美國的鋼鐵生產,85%原料來自國內廢鋼鐵。
更加荒謬的是,為了保住低價賤賣的機會,還要犧牲大量經濟主權和金融主權,讓美國和西方通過侵占主權掠奪我們的財富。例如,零售市場是利潤率最高的市場,蘋果公司在中國的利潤率高達300%,每年投入很少,就在中國獲得的凈利潤高達1200億元,超過美國市場,就是因為蘋果公司能夠直接進入中國零售市場,而為蘋果公司生產的企業利潤率僅5%左右。然而,美國和西方從沒向中國開放零售市場,卻借此要求中國向他們開放了零售市場,讓他們的商人進入我國市場采購和銷售,從而壟斷了市場利潤,包括占有了中國市場的大部分利潤。雖然我們的商品充斥了美國市場,這并非美國向我們開放零售市場,而是我們向美國開放市場,美國的商人從我國市場采購的結果。
更加過分的是,最近幾年來,蘋果公司在中國交稅不足應交稅額5%,每年從消費者手里收取的增值稅300多億元,本是代政府征收的,應上交政府的,大都被蘋果公司拿走,等于在中國向消費者征稅。蘋果公司還曾在其交易平臺上收取30%費用,同樣是無視中國法律,向消費者收稅。精英們害怕失去美國市場,從而默認蘋果公司的非法行動。
由于喪失很多經濟主權,此前我們通過貿易順差,出口產品還能增加外匯儲備,現在大量貿易順差都被外資在中國侵占的經濟主權所獲得收益抵消,不但不能增加,有時反而需要倒貼。
我們為此出賣的經濟主權還有很多,如金融行業完全開放等,其危害更大。這些行動,都會造成財富損失,最嚴重利益損害和最長遠的后果,就是大量消耗了我國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使我國資源很快走向枯竭。到2013年,國務院發布政策,已經有69個城市被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
三、美國和西方實行高貨幣匯率政策,保護本國資源,掠奪他國資源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東產油國曾因美國支持以色列進攻阿拉伯國家,對美國進行石油禁運,造成美國物價飛漲。當時美國不是大量開采石油,而是出臺法律,禁止開采美國近海石油,以保護美國的石油資源,直到30年后,奧巴馬總統才取消這個禁令[9]。
當時美國主要采用高美元匯率政策,形成貿易逆差,從西方盟國進口大量物資,支持對外侵略戰爭。同時造成西方各國損失物資,物價上漲,貨幣不能穩定,從而深受其害。然而,當時美國卻通過軍事威脅,強迫西歐日本等盟國合作設立黃金庫、設立特別提款權等,限制他們拿美元兌換美國政府手里的黃金,等于讓美國印美元換取他們的物資。到1971年,西歐日本各國積累了610億美元[10],遠超當時美國儲備的黃金(約黃金1萬噸,價值100億美元)。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還宣布不再履行其美元兌換黃金承諾[10],導致西歐各國因黃金和美國物價快速上漲而損失嚴重,按照當前美元計算,等于損失3萬億美元。當時西方各國持有大量美元,并非存在改開后所宣傳的美元霸權,而是美國軍事威脅的作用。
當時日本和西歐各國都不愿持有美元,紛紛制定政策,促進民間花掉美元,例如西歐多國政府規定美元存款100%準備金,0或負利率等措施[10]335,而日本則補貼公司使用美元進口物資[11]。到后來西方各國忍無可忍,干脆命令國家銀行停止購買美元,從而等于禁止美元流入這些國家了。這使得美國在與其他西方國家的國際貿易中也難以使用美元結算,從而在西方失去國際貨幣地位。例如,1971年5月5日美聯社德國法蘭克福電稱[12],“美元的大量出售今天迫使歐洲的一些政府銀行停止購買美國貨幣,使美元成了一種按目前的匯率實際上沒有人要的貨幣”。1971年8月30日出版的一期《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刊載了一篇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街頭見聞報道,哀嘆美元成了沒人要的貨幣。
納粹統治時期,就曾在其占領的國家和地區,以及仆從國推行低貨幣匯率,而德國則實行高貨幣匯率,從而能夠實現貿易逆差,通過增印德國馬克低價進口物資,支持對外戰爭[13]。這是當時德國支持戰爭的主要經濟手段之一,是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精英都不能明白的西方強盜掠奪他國資源的絕妙手法,從而能夠讓他們接受,而不會公開反抗。針對西方貨幣的低貨幣匯率讓西方實施高匯率政策,獲得收益,而第三世界國家損失很大,主要加到進口物資的價格上,最終由本國消費者承擔,普通老百姓根本無法了解真相,只能感受到物價的不斷上漲。這也是當今中國生產能力不斷快速增加,比美國頂峰時期還要高一個數量級,生產效率同時增加,物價卻經常上漲的根本原因。
本來西方殖民者占領他國,建立殖民地,就會發行貨幣,強迫殖民地老百姓接受,從而可以印鈔購買物資,支持其殖民統治。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每占領一地,都會發行軍票。但這種掠奪手法太明顯,常常遭到當地居民反抗,從而增加侵略成本。比較高明的方法,是成立傀儡政府,發行當地貨幣,卻以西方國家貨幣為發行依據,例如,英國就曾在香港以英鎊為依據發行港幣[14];也就是貨幣發行機構必須儲備等于投放到市場上的港幣一樣價值的英鎊,使得發行的港幣與英鎊按匯率一一對應,等于是英鎊代用券,發行的港幣都必須換取英鎊儲備起來,等于發行的港幣都免費交給英國印制英鎊的英格蘭銀行,交給英國,從而等于將發行貨幣的收益交給英國。
然而,每年市場上需要增加的貨幣數量有限,遠不能滿足殖民者的掠奪需要。更高明的方法,就是降低殖民地的貨幣匯率,從而讓殖民地形成貿易順差,西方殖民者國家形成貿易逆差,不僅讓西方國家印鈔獲得大量物資,而且殖民地采用低貨幣匯率,導致出口給西方國家的產品價格嚴重壓低,損失往往遠大于貿易逆差。以2018年中國為例,當年貨物貿易順差為3509.5美元,而物資出口為24866.8億美元,按照世界銀行估算的人民幣購買力平價匯率計算,價值46306.9億美元以上,而實際因實行低人民幣匯率,損失21440億美元,等于貿易順差的6.11倍。筆者估算,改革開放30年,因實行低人民幣匯率,我國損失高達20多萬億美元[15]。近年來,每年損失高達2萬億美元。
而且低匯率政策的結果,就是讓西方貨幣占領我國,等于西方殖民者在過去殖民時代,使用武力達到的效果,現在都通過意識形態洗腦,自動實現了,而且而不會遭遇任何反抗。
四、國際貿易應實行貿易平衡政策,以此決定匯率
主流經濟學家們以為產品不能銷售出去,物資積壓就會變成廢品,寧愿低價賤賣變成外國貨幣。問題是我們將地下的煤炭低價賤賣給日本,等我們的煤炭資源就這樣耗盡以后,我們怎么辦?難道到時候再高價從日本進口回來?
貿易平衡或逆差才是美國和西方各國實際做法。按照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德的觀念[16],“國際經濟政策的基本問題之一,是找到有效的方法以使一個國家收支為大量盈余或嚴重赤字的國家能夠恢復它的外部平衡”。克魯格曼同樣指出,應避免過大貿易順差或逆差[17]。對外貿易平衡也是德國政府制定的四大經濟目標之一[18]。當前我國采用低人民幣匯率,也明顯偏離了米德等主流經濟學家的觀點和德國政府的經濟目標[19],也是美國年年大幅度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只有我們需要進口物資,才需要我們出口產品,而不是搞貿易順差,出口物資換來西方國家貨幣,儲備起來,這必然造成嚴重損失。一者西方都實現通貨膨脹政策,各國貨幣都是自動貶值賴賬的貨幣欠條;二者造成大量物資出口,必然因資源不斷減少帶來的物價上漲,導致更大的損失。
美國和西方推銷低貨幣匯率和貿易順差有利論,就等于他們享受貿易逆差和高匯率的不利了,這本是西方騙人的意識形態謊言,實際上是讓美國和西方單方面獲利的政策,否則西方不可能長期拿胡蘿卜和大棒推銷,同時自愿同意,讓其他國家執行這些政策,從而讓他們執行相反的不利西方的政策。當年英國為了強迫我們同意他們出口鴉片給我們獲利,不惜不遠萬里發動鴉片戰爭,現在怎么可能同意他們不需要花費分文,就能阻止的不利政策?例如,征收關稅,就可以減少和控制進口我們的物資。如果印鈔就能進口物資,則實行貿易逆差更好更有利。西方國家相互之間就很難通過市場貿易逆差長期獲利,因為各國都不接受對方印鈔進口物資。
雖然美國精英經常批評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使得人民幣匯率過低,要求中國提高人民幣匯率,但美國從未采取實際懲罰措施。相反,這個政策本來就是美國精英拿大棒和胡蘿卜推銷給第三世界國家實施的政策,是西方國家從不實行的政策,也是讓西方匯率必然增高的政策。貿易戰以來,我國加大了貶值人民幣步伐,使人民幣匯率從去年3月27日的1美元兌換6.241元貶值到2019年10月3日的7.188元,貶值幅度高達15.1%。這是造成當前物價上漲的重要內因。降低人民幣匯率,雖然可以降低出口產品價格,即使特朗普加征關稅,也能保持對美出口價格和對美出口總額,但卻使得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我國進口商品量很大,必然引起國內物價上漲,從而降低國內購買力,一樣增加國內生產過剩,不能解決美國發動貿易戰帶來的生產過剩問題。其主要作用是維護了美國的物價,同時讓特朗普政府免費從中國征收了關稅,是單方面向美國的投降措施,這是特朗普政府不斷加大貿易戰訛詐的主要原因。
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嚴厲批評生產過剩,批判資本主義國家往往對外傾銷產品,解決生產過剩問題,但是,在馬克思時代,當時的國際貨幣是黃金白銀,不是現在各國發行的紙幣欠條,不論貿易逆差或者順差,實際都是物資之間的相互交易,可以說,不存在物資換紙幣,帶來物資損失問題的。
五、維護貨幣主權要求國內不能儲備大量外匯,必須升高人民幣匯率
政府管理貨幣,最重要的是維護貨幣主權,防止他國用他們的貨幣“買走”國內物資,如果敵對國家印貨幣就可以買走我們的各種物資,必然導致我們對敵失敗。主要措施包括禁止國內貿易使用外幣結算,外幣只能用于國際結算,同時安排銀行,兌換友好國家貨幣,以貿易平衡為目標調整匯率,防止國內大量儲備外國貨幣。美國從不在國內安排大銀行負責人民幣兌換,從未將中國看成友好國家。更進一步的方法,是類似文革時代中國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從而可以實現貿易逆差,不但不儲備外匯,反而讓他國儲備人民幣,從而不但不被外幣侵占貨幣主權,反而讓人民幣侵占他國貨幣主權了。政府主動儲備大量外幣,尤其儲備大量敵對中國的美國貨幣,可謂是最荒謬透頂的賣國政策了。而低人民幣匯率政策,是市場經濟下形成大量外匯的重要原因,只有大幅度增加人民幣匯率,才能減少外匯儲備。
1944年7月,同盟國在美國東北部小鎮布雷頓森林召開同盟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制定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20] ,目的是促進貿易發展,其主要條款是第八條,規定加入國有限開放貨幣主權,包括首先規定不得限制支付(暗示包括外幣支付),也就是開放貨幣主權;同時要求各國政府對他國政府承諾經常項目貨幣可兌換,如美元可兌換黃金或對方貨幣,各國就可以限制用美元等他國購買本國物資的數量,如拿物資換來的美元儲備過多,就可以要求美國政府按照本款,兌換美元為黃金或本國貨幣,從而限制美元侵犯本國貨幣主權的程度。制定該條款的主要效果,不僅僅是讓各國開放貨幣主權,促進國際貿易,而且讓各國可以憑借該條款,限制他國侵犯本國的貨幣主權,是各國可以自行控制的有限開放貨幣主權條款,但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精英卻相信美國和西方的欺騙性解釋和宣傳,將其解釋為要求單方面開放貨幣主權。
歷史上二戰后,到1961年初,只有美國和加拿大以及美國控制的7個拉美小國成立協定關鍵的第八條,有限開放貨幣主權,1971年西方國家又集體停止執行第八條,此時即使算上這些不再這些協定第八條,也僅有35個國家曾經承諾過執行第八條[21],不到當時147個聯合國成員國四分之一,實際有多少執行,就更難說了。到1981年,在協定通過的最初37年,就是西方主要國家也就執行了十年,所謂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就是稱作西方貨幣基金協定,都十分勉強。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元失去西方國際貨幣地位,無法再依靠增印美元從國外獲得物資了。此后美國為應對這種情況,不得不要求西歐盟友與美國進行貨幣互換,從而讓美國可以獲得西歐各國貨幣,用于購買進口物資。1984年發布的美聯儲介紹,見中文譯本《美國中央銀行的宏觀管理》第85頁[22],就提到了此前與德國進行的持續多年的貨幣互換,讓美國用美元換德國馬克,購買了大批物資,等于美國印美元換來德國物資。由于美國在德國駐軍,提供軍事防衛,德國不得不同意,德國則因此而增加了一筆長期無法使用的美元儲備,遭受貨幣主權被美國入侵帶來的經濟損失。
當前中美貿易戰正酣,擺脫美國的控制,打擊美國的各種挑釁,關鍵之一是大幅度減少外匯儲備。因為我國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大部分都是在美國銀行系統賬戶上的分類數字,購買的美國國債是美聯儲國債賬戶上的數字。美國精英要消滅中國的美元外匯儲備,是舉手之勞。一旦中美兩國之間發生對立,則中國的大部分外匯儲備會瞬間消失,從而進一步擴大損失。當初利比亞卡扎菲和伊拉克薩達姆政府儲備在西方的外匯,不但不能幫助他們對付西方,反而成為西方收買反對派反對他們的工具。美國一直支持臺灣當局作為反對派,最近又加大了支持力度,我們不可不防。不能將外匯儲備花掉,變成實實在在的物資,上層就難以決策,采用針鋒相對的措施,否則就會導致高達3萬億美元的巨額財富被美國沒收,甚至用于武裝臺灣分裂分子,從而帶來雙倍損失。毛澤東時代很少儲備西方貨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只有升高人民幣匯率,才能在市場經濟下,減少外匯儲備。
六、廣場協議,增加日元匯率,促進了日本經濟發展
采用高貨幣匯率,會讓外國貨占領本國市場,從而降低本國生產能力,美國和西方因此形成了產業空心化。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美國曾經試圖降低美元匯率,同時要求盟國升高匯率,從而改變當時美國的產業走向空心化的趨勢。比較有名的就是西方五國舉行的廣場會議,讓日本同意升高日元匯率20%。此后十年,日本實際上自愿將日元匯率提高了200%,從1美元兌240.1日元升高到80日元,十倍于當初的協議。從經濟增長來看,GDP從1985年1.50萬億美元增長到1995年5.45萬億美元,是日本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此后日元曾在4年內貶值到150日元左右,后來匯率長期徘徊在120日元左右。日本經濟也同時走向停滯。不少學者認為日元升值導致日本出現嚴重經濟泡沫,例如,現任央行行長[23]在《中國企業家》2003年第2期發表《頂住升值的誘惑》,認為日元升值導致日本經濟陷入長達十幾年的衰退。主流媒體則廣泛宣傳,廣場協議是美國遏制日本經濟崛起的“陰謀”。然而,國內外大多數經濟學家都反對這種觀點。2010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姚洋教授發表文章指出[24],在 1970~1995 年的 25 年間,日元總計升值了 74%,其中廣場協議之前的貢獻占 34%,廣場協議之后的貢獻占 44%。如果我們相信廣場協議是日本經濟在1990年代之后進入長期停滯的主要原因,則我們就很難理解,為什么日本經濟在1970和 80 年代經歷了兩次大幅度升值之后還能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李長久研究員介紹[25]:“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指出,歷史上,美國經常項目曾出現多年逆差(1929年前有140年的逆差),美國經濟并未因此出現困難“。說明高貨幣匯率對經濟沒有負面的作用,支持升高人民幣匯率。
由于當時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幅度貶值,加上日元對美元升值,對日元更是驚天貶值,使得日本購買中國物資的代價極小,從而雙方合作,建設大秦專線鐵路,專門運輸向日本出口的煤炭填海。日本人還借機在海外購買了大量資產;將產業鏈上部分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從而擴大了日本經濟影響和控制的經濟范圍。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同意對美國開放部分投資和零售市場后,美國也將產業鏈部分生產轉移到中國,例如,蘋果公司主要轉移蘋果手機的組裝廠。但這些生產轉移,并非轉移核心部件生產,多是產品的組裝。日美很容易轉移這部分生產,并不受到所在國限制帶來的很大影響。所謂產業空心化,很大部分是宣傳。
當時很多西方國家都實施了高匯率政策,不到兩年,德國馬克匯率升值101.27%,英鎊匯率升值66.98%,法郎升值100.55%,其他歐洲重要貨幣,像瑞士法郎、意大利里拉,也都對美元匯率大幅升值。為什么德國沒有失去二十年?”為什么英國沒有“失去二十年”?為什么法國沒有失地二十年?……為什么獨獨日本的“失去了二十年”?
西方各國匯率基本圍繞正常匯率波動,很少大幅度偏離。當時日本和西方各國取得美國同意,采用這種有利日本等國,不利美國的匯率政策,恐怕是當時美國當政者的一時錯誤,也可能是西方各國共同施壓的結果。還可能是,美國官方很少直接操縱美元匯率,西方各國不再聽從美國,各國協同行動的結果。
七、只有采用正常匯率,才能可持續發展
中國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內企業的努力,在技術上取得進步。華為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設備供應商,是技術上戰勝對手的結果,而不是采用價格戰進行競爭的結果;華為公司的發展,也是美方在通信技術上對中國封鎖,逼迫中國不得不發展通信技術的結果。所謂低人民幣匯率增加競爭,有利于發展生產能力,實際增長的生產能力,都是美國和西方掌控的,我們所得微不足道,而且很容易被對方清除。東南亞危機、拉美危機,都是美國金融大鱷洗劫的結果,而且這些國家并無對策應對,只能老老實實被美國精英剪羊毛。
如果我們不貪圖美國市場,大幅度升值人民幣,不僅能夠消除美國對我國的經濟掠奪,而且會讓美國物價在相當長時間內猛烈上漲,這是美國依賴掠奪的寄生模式遭遇反抗倒臺的必然結果,必然產生類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前后出現的物價飛漲帶來的經濟困境。由于美國經濟依賴對外掠奪,在外界反抗導致美國難以掠奪以后,美國經濟必然出現這種瀕臨崩潰式的下滑。但是,美國依然控制了核心,包括無比重要的農業和工業技術核心,仍有可能恢復不需對外掠奪的正常經濟。即使不能象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恢復以往的嚴重依賴對外掠奪的經濟模式,也能象二戰后的英國一樣,成為一個普通國家。
對我們來說,大幅度提高匯率,是要恢復正常的人民幣匯率,不是要高人民幣匯率,不會形成西方式的本就無害經濟的產業空心化,實質是經濟掠奪。至于由此而引起的出口美國市場減少,國內生產過剩增加,則應大幅度增加勞動者工資,從而增加國內消費來解決。如果國內收入和消費水平達到美國的水平,我們生產的產品還遠遠滿足不了國內要求,還需要大幅度增加生產能力,更不可能產生所謂的生產過剩,工廠倒閉的經濟危機了。
如果我們是一個孤立的經濟體,我們生產了大量產品,這些產品必然分配給我們的國民,而不是將它們廢棄或破壞。在市場主導資源分配原則下,就必須大幅度提高國民收入,使國民購買力與供應的產品匹配。即使我們提高收入,增加消費,讓當前生產的產品都全部分配給國民,人均仍然只有當前美國五分之一以下。因為按照中美官方公布的統計資料,中國人均消費只有美國15分之一。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提高收入,或者擔心提高收入帶來的問題?只有采取錯誤的分配政策,壓低勞動者收入的分配政策,才會導致生產過剩問題。
而在開放條件下,不能增加勞動者收入,使國內消費遠遠低于生產,大量產品送往國外,即使不犧牲主權,避免西方掠奪,也不過是不斷增加西方貨幣,在不改變匯率政策條件下,就無法使用它們,只能一直儲備不用,與廢紙作用相同。以犧牲主權從而帶來經濟損失,換取這種生產銷售模式,更是荒謬透頂的賣國政策,它所增加的生產能力,其主要作用,就是將我們寶貴的資源變成產品,免費供應西方,給中國子孫后代留下的是枯竭的資源和污染的環境,是對中華民族最大的犯罪。
相反,實行正常人民幣匯率下的貿易平衡政策和國內生產消費平衡政策,在生產增長的同時,同步增加分配和消費,就能避免財富流失,所消耗的資源產生的產品仍然在國內循環,并未損失,就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不影響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所需要的資源。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能夠利用更多的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就能逐步提高人們的生活,實現長久的發展。我們不需要學西方搞對外侵略和掠奪,就能夠通過這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領導人類建設命運共同體,實現更加美好的生活。
八、對升值匯率不利成本優勢論的批評
有學者認為,人民幣匯率從2003年到2013年持續十年的升值,不僅讓在華跨國公司通過進口配件的成本優勢擠壓了國內企業的發展空間,而且讓出口企業的成本優勢喪失殆盡,使得出口導向型生產體系成為低效資產甚至無效資產;部分出口企業開始轉向國內市場,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競爭。
筆者很難贊同這種說法,理由包括如下九個方面。
首先,我們讓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就是錯誤。所謂跨國公司投資,就是西方印鈔購買中國資產,控制中國經濟資源,由于我們一直實行低貨幣匯率下的貿易順差政策,換來的外匯基本沒有使用,等于中國將經濟資源免費交給西方控制,我們本就不應該引進外資,也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如毛澤東時代,一直實現很高的人民幣匯率,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其次,跨國公司在中國辦企業,人工成本被極度壓低,獲得極大利潤,主要依靠高價購買配件,送往國外,跨國公司不可能不進口配件。
第三,跨國公司將國外生產搬遷到中國,本來在國外就使用外國配件,不使用中國配件,不存在使用外國配件帶來的擠壓國內企業發展空間問題。
第四,跨國公司占領我們市場,本來就是我們實現對外開放政策,向西方開放市場的結果,與匯率升高無關。
第五,我們的生產能力已經非常大,大部分產品都占世界一半,占據大部分出口市場,我們難道還要繼續擴大生產,讓西方和世界其他國家都不搞生產,單純享受我們的產品了?還是要讓世界懷疑我們別有用心,讓我們徹底消滅他們的生產能力,從而可以控制消滅他們?也就是說,壓低匯率擴大出口之策,容易遭受外界的反對,也是美國發動貿易戰的主要理由。
第六,我們需要的是發展技術,占據產業的高端,增加我們的利潤空間,而不是靠成本優勢進行競爭,獲取微薄的利潤。發展低成本配件,是錯誤的發展方法。
第七,讓我們的配件生產依附在西方的產品鏈上,本就是高度不可靠的,隨時會被西方排除在供應商之外而倒閉。我們需要發展獨立自主的產業鏈,不斷升級和占據產業鏈高端產品。
第八,在年年巨大貿易順差下,還要推進出口,讓西方印鈔購買我們的物資,等于請西方侵犯我們的貨幣主權,等于自愿損失。我們應該增加人民幣匯率消除貿易順差,也就是減少出口,增加進口。
第九,出口導向型生產體系已經成為損失我們財富的體系,早就應該廢除了,為西方服務的生產線早就應該關閉或轉向為國民服務了。生產的目的是消費,不是為了生產而生產,也不是為了減少失業而生產。如果失業率過高,應增加勞動者收入,增加消費能力,推動生產能力增加,進而減少失業。
九、總結與建議
低人民幣匯率導致出口低價賤賣,從而產生巨大經濟損失,長遠來看,還使我們的大量礦產資源變成產品出口西方,造成資源枯竭,物價飛漲。美國拿胡蘿卜和大棒推銷的低人民幣匯率政策,明顯是有利美國的,形成的中國負責生產,美國負責消費模式,讓美國寄生在中國身上,是完全的殖民地經濟模式。歷史表明,這種模式是美國和西方掠奪他國的主用方法之一,美國曾經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前后,用這種方面掠奪西方盟友,遭到反對,1971年5月初,西方各國聯合拒絕美元入境,在西方國際貿易中中止了使用美元結算,從而中止了美元在西方的國際貨幣地位。希特勒曾經在占領區和仆從國實行低貨幣匯率,從而利用德國馬克的高匯率掠奪各國財富支持戰爭。
我們實行低人民幣匯率政策,從而主動儲備大量外國貨幣,尤其是儲備敵對國家貨幣,是最嚴重的賣國行為。每年因低價賤賣損失,就超過2萬億美元,與國內消費相當。
我們應大幅度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貿易逆差,花掉絕大部分外匯儲備,收回貨幣主權,最終實行正常人民幣匯率,保持貿易平衡。這將明顯減少供應到美國市場的商品,增加從美國市場進口,推動美國物價明顯上漲,消滅美元霸權;而且極大地提升人民幣形象和地位,給國內提供大量低價格物資,穩定國內市場物價。如能正確管理市場,保持國內物價穩定,將大幅度增加我國對外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比例,使人民幣代替美元成為國際貨幣。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們就曾經逐步提高人民幣匯率,使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為國際貨幣。同時大幅度提高勞動者收入,增加國內消費能力,替代損失的出口市場。
回顧歷史,50年前美國還是世界上工業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是中國的十倍以上,僅因第三世界產油國家上漲石油價格,就惡性通貨膨脹,按照石油或黃金價格計算,10年上漲25倍,經濟瀕臨崩潰。現在美國幾乎沒有工業消費品生產能力,基礎工業生產能力不到中國十分之一了,主要依靠中國供應。我們的生產能力則占世界一半以上。如果中國行動起來,例如停止供應美國,美國經濟即使不崩潰,也會形成惡性通貨膨脹。就是采用市場方法,包括2條市場措施,第一,在美國市場,賣出美元儲備包括美國國債,換其他西方貨幣;第二,國內銀行停止購買美元(仍然不限制民間美元兌換)。這是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賦予我們的正當權力,因為美國不能按照協定第八條要求,兌換我們持有的大量美元。美國從未安排其銀行購買人民幣,從不儲備人民幣,我們這樣做與美國是完全對等的。這必然讓我們的市場大幅度減少對美供應產品,讓美國物價很快飛漲,經濟瀕臨崩潰。
簡而言之,美國就像一個不事生產,整天拿著幾桿鳥槍,到處威脅他人的紙老虎,連阿富汗塔利班武裝都對付不了,卻依靠崇美精英同意美國印鈔換中國的產品和工廠,控制中國經濟資源來耀武揚威。一旦我們停止供應美國,難道我們經濟會崩潰,而不是美國經濟會崩潰?即使實行正常的人民幣匯率,不再實行低人民幣匯率政策,就會大幅度減少供應商品給美國,導致美國物價飛漲,經濟瀕臨崩潰,美元霸權消失。問題在于崇美精英們完全被美國洗腦,一切按美國精英指揮棒行動。
參考文獻
1.Halper, 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http://www.cssn.cn/zzx/gjzzx_zzx/201310/t20131026_618487.shtml in The Beijing Consensus: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 Halper, Editor. 2010, Basic book: New York. p. 49-73.
2.黃衛東, 美國執行了“華盛頓共識”嗎?.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2016. 1: p. 92-98.
3.黃衛東. 警惕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坑害了很多國家!-中國社會科學網 http://www.cssn.cn/zx/201609/t20160921_3209968.shtml. 2016 2016.9.21 2016.12.11].
4.樓繼偉, 選擇改革的優先次序——二十年回顧與思考. 中國改革, 2006(11): p. 15-18.
5.范維唐主編, 中國煤炭工業簡明手冊. 1995: 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 p. 475-476.
6.王潔, 品位是鐵礦石資源關鍵,2009年07月21日,http://news.sohu.com/20090721/n265356899.shtml, in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9.
7.田祖海 and 李穗嘉, 中國鐵礦石進口價格波動因素的實證分析. 武漢金融, 2012. 2012(2): p. 52-54.
8.葉海燕 and 李錦, 我國進口鐵礦石價格影響因素的分析. 經濟問題探索, 2012. 2012(10): p. 119-123.
9.趙宏圖, 從部分解禁近海油氣開采看奧巴馬能源政策的調整. 國際石油經濟, (4): p. 11-13+102.
10.Hudson, M., 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嵇飛等譯. 2008,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p. 118,311,335,401,84.
11.Hudson, M., 全球分裂 美國統治世界的經濟戰略,楊成果等譯. 2010,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p. 41,70.
12.相關國外報道來自參考消息,以下同,參見參考消息1957-2002在線全文文字檢索 https://ckxx.online/thread-htm-fid-321-page-13.html.
13.阿利, 德.格., 希特勒的民族帝國 劫掠、種族戰爭和納粹主義. 2011, 南京: 譯林出版社. p. 100.
14.武為群, 香港貨幣 (1841-1997). 2006,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p. 74.
15.黃衛東. 低人民幣匯率使我們每年損失超萬億美元. 2010 2010-01-24; Available from: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18778.
16.Meade, J., 國際經濟政策理論第一卷國際收支. 2001, 北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p. 3.
17.Krugman, P., 國際經濟學,第四版中文版. 1998, 北京: 中國人民出版社. p. 161,495,505.
18.周弘,(德)榮根著, 德國馬克與經濟增長. 2012: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p. 59.
19.蔡來興等主編,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宏觀經濟管理. 1991: 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 p. 18.
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Articles of Agre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aa/. 2016.
21.IMF, 貨幣可兌換和金融部門改革(Currency Convertibility and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羅平編譯. 1996,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 p. 49.
22.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美國中央銀行的宏觀管理 1987, 北京: 中國金融出版社,譚秉文譯. p. 82-86.
23.易綱, 頂住升值的誘惑. 中國企業家, 2003(02): p. 61.
24.姚洋, 廣場協議25年后看日本經濟. 南風窗, 2010(15): p. 70-73.
25.江涌 and 倪建軍, 國際金融局勢與人民幣匯率機制選擇——研討會綜述. 現代國際關系, 2003(11): p. 49-5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