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民幣國際化進展很慢
黃衛東
上文介紹,文革時期,美國物價飛漲,經濟瀕臨崩潰,美國的西方盟國都不愿接受美元,在對外貿易中排除使用美元結算,相反,都在與中國的貿易中接受人民幣,其重要原因,是人民幣很穩定,使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很快,僅僅五年時間,就讓中國對外貿易大部分用人民幣結算。如今人民幣國際化進展緩慢,已經十余年了,仍然僅占我國對外貿易的13.8%,其根本原因,不僅與錯誤的推進方法有關,而且與我國物價管理工作有關。
我國央行法規定,央行的唯一施政目標是穩定國內物價,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但是,自1995年央行法公布后的20年時間,央行一直依據外匯儲備發鈔,在這種貨幣發行模式下,發行的人民幣都拿去換西方貨幣,由于西方國家從不儲備人民幣,實際是國內企業出口物資到西方,獲得西方貨幣,賣給央行,央行印鈔購買外匯,讓增發人民幣進入市場,從而實行貨幣增發。等于國內市場上商品減少了,央行反而增發人民幣,從而在兩方面促進物價上漲。
如今央行推動的低人民幣匯率和藏匯于民政策,仍然推動西方印鈔低價買走大量中國物資,讓我們的物質財富不斷減少,礦產資源價格一直在穩步上漲,從而年年都推動物價逐漸上漲,還常常出現嚴重通貨膨脹。例如,2011年和去年都出現很嚴重的通貨膨脹。由于技術進步,生產效率提高,加上限制國內收入和消費,凈出口如果被國內技術進步和限制收入和消費等因素所抵消,也能保持物價上漲不致過快。
央行顯然沒有遵照央行法施政,而是完全違背央行法,嚴重違背習總提出的依法治國的要求,這顯然是十分荒謬的。更重要的是,這種發行和管理人民幣方式,顯然不利人民幣穩定,從而影響人民幣國際化。
相反,央行一大功績,就是使美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物價長期穩定。雖然美國號稱是最正宗完美的實施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歷史上從未實現長期的物價穩定,不是通貨膨脹,就是通貨緊縮,很少能保持連續5年的穩定(參見威廉 格雷德著《美聯儲》,2013年中文版 680頁),然而,自1995年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美國已經很少生產工業消費品了,公認的產業空心化,卻實現了長達20余年的物價穩定。無論是2008年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還是2020年美國因新冠疫情,第二季度經濟下滑35%以上,股市在8個交易日連續出現4次熔斷,央行印鈔3萬多億美元,使基礎貨幣增加幾乎100%,都不能動搖美國物價。其根源就是央行積極為美國經濟保駕護航。
按照央行專家周其仁教授的介紹,就是央行印鈔高價被動購買美元。從而讓美國人增印美元,就可以獲得更多人民幣,從而低價購買中國產品,也使中國進口美國產品價格被人為抬高,從而減少從美國進口物資,美國物價自然就很穩定了。在1995-2014年長達20年期間,央行一直如此操作,是貨幣兌換市場最大的交易者。本人曾估算,因低價賤賣給美國免費供應的物資高達20萬億美元以上,給整個西方高達30萬億美元以上。
歷史上,美國精英曾人為高估美元含金量,從1933年羅斯福上臺規定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到1971年,當時美國物價已經是1933年3倍多了,但美國政府卻不改變美元含金量,從而可以保持高美元匯率,低價從西方盟國進口物資,當時西方害怕蘇聯的坦克洪流,需要美國的軍事保護,只好一再妥協。但是,美國低價買走西方盟國物資的結果,就是西方各國物價飛漲,無法穩定,老百姓意見很大。1971年5月初,西方各國精英忍無可忍,紛紛停止兌換美元,讓美國無法印鈔從西方盟國進口物資了,也就是說,寧愿與美國經濟脫鉤,與美元脫鉤,也不讓美國印鈔購買他們的物資。其結果,就是使美國此后十年進入十分嚴重的通貨膨脹狀態,按照黃金或石油價格計算,十年上漲25倍,平均每年上漲38%。
如今我國央行主動制定低人民幣匯率推動賤賣。由于我國生產能力大,到2009年,我國大部分工業產品都超過美國巔峰時期數倍,很多產品產量都超過美國巔峰時期十倍以上,賤賣給美國的影響對國內經濟影響比當時西方各國小,加上國內實行低工資比較優勢理論,壓低國內收入和消費,物價雖然經常上漲,卻較少出現嚴重通貨膨脹。
然而,筆者和很多學者長期發表文章,批評央行,反對央行印鈔購買西方貨幣,影響也很大。2014年9月以后,央行不得不停止印鈔購買外匯,卻從未解釋其荒誕行為,也從未糾正以前的錯誤,兌現儲備的3萬多億美元西方貨幣欠條。而且此后,央行又推銷藏匯于民政策,推動民間購買外匯,從而購買美元者很多,投入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多,人民幣匯價自然下跌,從而讓美國人印鈔,一樣可以換來更多人民幣,低價購買中國物資,保持美國物價。多年來,美國對中國都是保持數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都是等于美國印鈔數千億元“買”走中國物資。同時推動我國物價不斷上漲,甚至在去年初物價又一次出現過快上漲。
特朗普上臺后發起貿易戰,對進口中國約占60%的產品征收高達25%的關稅,這等于給這部分進入美國市場的產品增加25%價格,由于中國是美國的主要消費品供應者,約占美國老百姓消費的商品一半左右,必然讓美國物價大漲,推動減少進口中國產品。但是,由于央行推銷的藏匯于民政策,人民幣匯率大跌15%,等于完全抵消了征收關稅帶來的價格上漲,結果就是美國物價不但沒有上漲,反而出現通貨緊縮危險;同時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和貿易順差都反而增加。給中國帶來的后果,就是中國物價上漲,中國的老百姓承擔了物價上漲的負擔。
另一方面,央行就是堅決不給政府提供發行的貨幣,去年為新冠疫情,曾與財政部門公開爭吵,央行官員污蔑財政部的要求是赤字貨幣化,當年央行發行了6000億元現鈔,一分錢都沒有給政府。其主要目的,就是阻止政府因此獲得一筆額外而巨大的收入,可以用于國內建設,促進國內消費,從而阻礙給美國和西方供應了,就可以繼續維護美國和西方穩定物價了。對比美聯儲發行了3.26萬億美元現鈔,等于人民幣21萬億元,大部分都交給美國聯邦政府,其余則交給了美國政府控制的公立公司。
著名學者張庭賓公開指責央行是美聯儲的分行,執行的是美聯儲的指令。這顯然十分荒謬。
美元歐元等西方貨幣,都是各國政府發行的自動貶值賴賬的欠條。這是美國金融教科書介紹的常識。例如,美國常用金融教科書,金融專家米什金教授所著《貨幣金融學》一書中,清楚地寫道:“聯邦儲備銀行券(參見原書,就是指美元)是美聯儲向持有人開具的借據,也是一項負債。但是,和大多數債務不同,這些借據承諾用聯邦儲備銀行券償還持有人。” (米什金,中文第6版第368頁,英文第七版第358頁,中文第九版在第324頁)。也就是說,貨幣是政府開出的不兌現欠條,你如果要求兌現,美國央行就印幾張類似的鈔票給你兌換,不負責給你兌換其他東西。在Stephen G. Cecchetti 著《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第2.2.1節商品貨幣與不兌現紙幣,指美元是不兌換欠條;17.1.2節明確指出,央行發行的現鈔是央行負債。第15.2.1節 低而穩定的通貨膨脹--中央銀行的主要目標之一,指美聯儲實行通貨膨脹政策,美元每年貶值,等于自動賴帳。這也是美國前任美聯儲主席伯克南在其著作中介紹的,西方各國央行正在實行的施政目標。
這些金融學教科書所介紹的關于美元本質的觀念,是有法律依據的,其根據是美國聯邦儲備法。該法第16條第1款的題目就是,聯邦儲備券的發行;債務本質;還明確指出,聯邦儲備券是美國政府的債務,是法定貨幣。因此,美元是美國政府開出的自動賴賬的不兌現欠條,由政府強制規定的交換工具,是法定貨幣。
過去西方曾經宣傳依據黃金發鈔,拿黃金作為部分貨幣發行依據,實際大部分發行依據都是國債。現在主要以國債為發行依據,其貨幣發行依據都是十分穩定的。相反,我國央行以美元歐元等作為人民幣發行依據,這個依據其實是很不穩定的。1971年美元還是美國政府承諾的可按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也就是說,每一個美元代表1/35盎司黃金,約等于1克黃金,如今黃金價格已經上漲到1721美元,最高時,超過1900美元,一個美元僅值0.02克黃金了。雖然購買美國國債,獲得利息可以抵消部分損失,但仍然遠低于貶值速率。從歷史來看,1971年后的十年,按照美元計算的黃金或石油價格都上漲了25倍之多,平均每年上漲38%,而美聯儲給定的國債利率,最多也不過20%。也就是說,必然自動貶值了。
就是按照匯率計算,人民幣的發行依據也是不斷發生變化的。例如,1995年央行發行人民幣,由于當時央行是拿8.6元購買1美元,儲備的人民幣發行依據1美元,對應的是市場上流通的8.6元人民幣,如今在市場上只能兌換6.4元了,也就是說,當時發行的8.6元人民幣,到現在,其中有2.2元人民幣已經沒有發行依據了。
央行使用外匯作為人民幣發行依據,顯然十分不靠譜,也就很荒謬了。為什么央行不用靠譜的國債,而要用不靠譜,而且一直自動貶值賴賬的西方貨幣作依據?直到現在,約70%人民幣發行依據是西方貨幣。由于發行依據都自動貶值,顯然導致人民幣貶值更加嚴重,從而影響人民幣穩定與人民幣國際化。更嚴重的問題是,這些人民幣發行依據,都在美國和西方銀行的賬號上,美國政府一聲令下,就能沒收或凍結,從而讓我們發行的人民幣徹底失去依據。如今美國對我們的敵意,已經不再掩飾了。我國金融安全的最大問題和風險,就是人民幣發行依據大都在戰略對手手里。
由于人民幣的發行依據是美元等西方貨幣,實際上,人民幣只是西方貨幣代用券,市場上貨幣與央行儲備的西方貨幣一一對應,所以,這種人民幣國際化,實際是西方貨幣國際化,是免費將貨幣發行收益和發行權力都完全交給西方,對我國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從央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措施來看,也是荒謬透頂,其主要措施是和多國央行貨幣互換,讓他國擁有人民幣,從而可以使用人民幣結算了。但是,如果我們不使用該國貨幣,就同樣是讓人民幣作為他國貨幣代用券,推動的是他國貨幣國際化。如果我們使用該國貨幣,就是直接推動對方貨幣國際化了。
還有我國主流經濟界一直實施出口創匯政策,一直貿易順差,這就不可能推動我們使用人民幣購買他國物資,從而讓他國可以儲備人民幣,從而用于進出口貿易,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這是西方經濟學家早就指出的基本條件。只有貿易逆差,才能給國際市場提供貨幣,才能讓貨幣成為國際化貨幣。你都不給國際市場提供人民幣,又如何能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但我國主流經濟界和金融界就從來沒有考慮這個問題。
他們十分迷信,美國精英推銷的,自由市場就能自動解決一切問題,把我國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歸結到政府干預太多,從而一心一意地不斷試點改革我國的貨幣和金融市場管理制度,以便擴大市場自由度,從而讓人民幣國際化自動實現。例如,近日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在莫干山會議上發言說,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去年十月,央行行長易綱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人民幣國際化要堅持市場主導,監管當局主要是減少對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限制,順其自然。前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幾天前在清華五道口金融論壇上發言說,“首先一個貨幣能否被廣泛接受,可能取決于你的經濟體量、貿易體量、對外開放程度,不是說你能夠強求國際上的用戶做出什么選擇,(客戶)都是有自主選擇權的”。都是這個意思。順其自然,西方精英怎么會開放市場,讓我們的貨幣進入西方,進而占有西方的利益?
歷史上,英國在其控制的殖民地,一直限制使用他國貨幣。二戰后,美國借助馬歇爾計劃,給英國提供37億美元援助,要求英國同意《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八條款,承諾英鎊可兌換,讓其殖民地政府可以兌換過去貿易獲得的英鎊為黃金或代表美國黃金欠條的美元,當時英國殖民地在二戰中積累了100多億美元英鎊,僅5周就兌換了英國政府手里的美元,使得英國貨幣市場崩潰,不得不取消承諾,也使美元進入了英國控制的殖民地。
當時美國還提供了5億美元給歐洲各國作為貿易基金,建立支付聯盟,以便讓盟國從中借貸,可以使用美元核算貿易。當時美國的歐洲盟國都是記賬進行貿易,定期進行結算。由于當時各國因二戰損失工業生產能力,各國貨幣的購買力都很弱,實際是以黃金作為國際貿易貨幣,美國政府承諾代表黃金欠條的美元就是大家都認可的黃金貨幣替代品,但各國并未因美國提供了援助,就直接使用美元支付相互間貿易。后來因美國執意抬高美元匯率,掠奪西方,西方各國在1971年5月初斷然下令銀行不再兌換美元,與美元和美國經濟脫鉤,也要杜絕損失,也等于將美元逐出了對外貿易結算,從而不再承認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
如今美國和西方各國貨幣都號稱是在資本項和經常項目下是可兌換貨幣,但是,這是他們相互間的可兌換,對中國可從來都不是可兌換的,也許按照第八條款定義,它們可以號稱是可兌換的,但實際上人們在美國和西方很難兌換人民幣,因為美國的主要銀行很少儲備人民幣,也很少參與人民幣兌換,人們在美國實際上很難進行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可兌換。
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可兌換,實際上是我國政府實施的。如果我國的銀行停止這種兌換,人民幣和美元之間就基本不可兌換了。所謂美元是可兌換貨幣,也就成了謊言。這是美國阻止人民幣進入美國,讓人民幣國際化進入美國市場的主要障礙。我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官員,盲目迷信自由市場作用,根本就意識不到,單純承諾和實施美元和人民幣之間的可兌換,不去逼迫美國政府也安排美國的主要銀行在美國境內實施與人民幣的兌換,就不可能讓人民幣占據美國對外貿易市場,就不可能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擴大到美國境內。金融界推動的人民幣國際化,實質上等于將國家的貨幣權力都交給美國和西方,什么都不做,就等著美國精英也學他們,將國家貨幣權力交給市場,也就是資本家,等于指望天上掉餡餅了。
主流經濟金融界在貨幣金融方面的問題還很多,它們都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利益,造成我國的財富在快速流失。其根源在于,他們都十分迷信美國推銷的毒藥,聽信西方的謊言,不去關注和借鑒本國和對方歷史上的成功經驗,等于是按照戰略敵人推薦的方略去對付戰略對手,如何能是美國的對手?就是搞一萬年,也不會成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