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但并不意味著就要否定和放棄計劃經濟。鄧小平也說過,“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本文作者、山西省代縣縣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何平同志認為,實現經濟內循環,首先要避免生產大起大落。而改革后生產大起大落的問題,恰恰是我們徹底放棄了計劃經濟帶來的結果。為此,有必要重新認識計劃經濟。現經作者授權昆侖策網和“昆侖策研究院”原創發布,以供決策研究參考。
實現經濟內循環首先要避免生產大起大落的問題。實踐證明,計劃經濟可以防止生產大起大落。為此,有必要重新認識計劃經濟。
一、改革前市場經濟匱乏并非計劃經濟所致。建國初期,中央曾提出:“在工商業經營方面,既要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體,又要有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作為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既要以計劃生產為主體,又要有一部分按照市場變化在國家許可范圍內的自由生產,作為計劃生產的補充;在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里,既要以國家市場為主體,又要有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作為補充。”這一理論將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計劃經濟和自由經濟、國家市場和自由市場有機地統一起來,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七年,由于我們的工作較好地貫徹了這一理論,隨后被公認為改革前三十年穩定發展的最好時期。至于人民公社時期市場經濟匱乏的問題,不是計劃經濟不好,而是我們過分強調了國家計劃,忽視了人民群眾的集體計劃及個體計劃。
二、改革后生產大起大落的問題標志著我們徹底放棄了計劃經濟。以農業為例,改革初期,由于我們較好地把握了計劃生產和自由生產的關系,因而被群眾稱為農村改革以來的最好時期。隨后,一味排斥計劃經濟,導致生產失控,市場失衡,危機頻發。如:曾經多地出現的土豆賣難、大白菜賣難、辣椒賣難、大蒜賣難等給農民造成的巨大損失,以及山東菜農韓進絕望自殺的悲劇至今令人糾結。這些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防止生產大起大落最有效的辦法不是產后的市場,而是產前的計劃。國家放棄計劃經濟的情況下,任何高明的政府官員或經濟學家都很難預測產后的市場會是一個什么情形,甚至政府號召種啥啥倒霉。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國家計劃在顧及國家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很難顧及地方市場的需求,這就需要國家計劃外的生產,即自由經濟。正是計劃經濟和自由經濟的對應關系,才使市場經濟更加完善。單一的計劃經濟或單一的自由經濟所形成的市場經濟都不是理想的市場經濟。
三、實行計劃經濟離不開發展集體經濟。集體經濟推崇集體主義思想,注重團結協作,因而有利于實行計劃經濟。相反,個體經濟追求個人利益至上,勢必各自為政,因而不利于實行計劃經濟。顯然,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瓦解,即使國家仍然實行計劃經濟,也很難行得通。不說別的,農業稅減免前,糧食征購任務都很難完成。與此同時,那些仍然堅持集體化道路的村莊卻截然不同。這些村對內仍然奉行計劃經濟,不同的是以往的計劃經濟體現的是國家計劃,如今這些新型集體化村的發展體現的是集體計劃。
(作者系山西省代縣縣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發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