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央行行長談2021年金融熱點問題1 貨幣穩定
黃衛東
1月8日,央行官方網站上登載了央行行長談2021年金融熱點問題文章,是行長接受新華社記者的談話,談到了6個方面,首先就是貨幣穩定問題,易行長首先談到,“2021年貨幣政策要‘穩’字當頭,保持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可持續性。” 具體來說,“就是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
易行長談到的第一條是針對貨幣穩定性的,是要保持物價穩定,防止出現通貨膨脹,這是央行最重要職責。但是,就其具體措施來看,恐怕不一定能達到目的。西方金融理論認為,通貨膨脹率隨貨幣增速增加而增加,隨名義增長速度增加而減少。顯然易行長就是根據該理論制定的對策,希望能夠在今年穩定貨幣,但是,該對策本身就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該理論是有條件的,是封閉經濟體或者經濟金融主權不被外國占有,并且保持貿易平衡情況下。如今我國每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順差國,每年都有大量物資流出國內市場。按照海關總署1月14日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20年我國貿易順差高達3.7萬億元,比上一年增加27.4%。這種狀況早已持續20年,大量物資流出,早已形成的嚴重的資源枯竭問題,例如,國務院早在2013年就公布了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礦產資源價格早就上漲了數倍。不能做到貿易平衡,即使做到上述要求,也不可能保持物價穩定。至少隨著資源的枯竭,資源性產品價格就會不斷上漲,帶動物價不斷上漲。這已經是過去20年歷史所充分證明的。
西方金融理論很少關注貿易順差對物價影響,因為理論上就認定美國和西方對外開放市場,相互間價格趨同,貿易趨向平衡,自然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其隱含的政策建議,就是其他國家也應對美國和西方開放市場,就會自動實現貿易平衡和價格趨同。但實際上,美國和西方相互間也從沒有開放國內零售市場,更沒有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開放零售市場,僅僅是允許美國商人到中國市場采購。
然而,中國卻單方面向中國和西方開放零售市場,其結果是美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都是壟斷企業制定的壟斷價格,由于能直接到零售市場銷售,雖然主要通過代理商,給代理商的價差很低,利潤主要被美國企業拿走,而且價格很高;相反,中國出口給美國商人產品,都是相互競爭后實現的,價格被壓縮得很低,否則就不能實現出口。因此,中美兩國市場上價格差異非常大,國內出口價格很低,而進口產品價格很高,推動低價出口,同時進口產品價格高阻礙進口增長,從而產生巨大的貿易順差,一直無法實現貿易平衡,早已持續20年。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曾保持1933年制定的美元含金量,但物價已經上漲近3倍,從而嚴重高估美元匯率,卻使美國能使用美元從西方盟國低價購買產品,產生嚴重貿易逆差,也使得西方各國市場上物資減少,通貨膨脹難以抑制。美國卻不理睬盟國要求,既不遵守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兌現各國手里美元為黃金,又不降低美元含金量和美元匯率,1971年5月初,西方各國政府下令銀行停止兌換美元,使得各國商人不再接受美元,使得美元徹底退出西方各國對外貿易,也就讓美元失去了國際貨幣地位。當時美國還為西方提供軍事防衛,是美國的盟國。如今美國不僅不是我們的盟國,而是不斷侵犯我領土領海,是我們的最主要敵人。我們有什么理由讓美國印鈔“購買”我們的物資?
更嚴重問題在于,從1995年開始,央行一直依據外匯儲備發鈔[1],就是央行增發貨幣只能用于被動購買外匯,投放市場。在這種模式下,國內企業出口物資獲得外匯,將外匯出售給央行,才能實現貨幣發行。如果貿易順差減少,增發貨幣數量也就必然減少,如果貿易逆差,就不得不收回貨幣了,而且主要由西方需求決定,是被動發行貨幣。從物價來看,這種發行模式是讓物資出口,才在國內增發貨幣,在貿易順差較大時,等于在兩方面增加通貨膨脹。如果貿易順差很小,甚至逆差時,就會形成通貨緊縮。筆者早在2010年1月在網上發布文章,《我國十大荒謬經濟現象》,批評這種發行模式,引起廣泛關注。2010年8月14日,北大經濟學教授周其仁在《經濟觀察報》發表文章,《被動超發貨幣的教訓》[1],指出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阻止后,貿易順差不斷上漲,導致被動超發嚴重。當時國內物價上漲過快,暗示央行被動超發貨幣是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筆者2013年5月在《改革內參》上發表文章,建議修訂央行法,禁止央行發鈔購買外幣,而應購買國債,交給政府。2014年9月后,央行不再發鈔購買外匯了,而是借給國家開發銀行了。但是,由于不改變單方面開放市場政策,還推行藏匯于民政策,讓民間儲存美元,與央行儲存,其效果是完全一樣的,同樣增加貿易順差,也就無法阻止物資流失帶來的物價上漲。去年物價上漲就比較嚴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超過3%就有十個月,最高達5.4%,就與我國貿易順差增加27.4%產生的影響有關。央行雖然采取了多種措施,如全年多次發行央票,從市場上借貸,回收人民幣,降低基礎貨幣發行量;還包括限制廣義貨幣增速,卻不能阻止全年大多數時間的物價過快上漲。
第二方面問題,就是廣義貨幣M2中大部分貨幣,都是不參與市場交易的,都不是真正的貨幣。如定期存款實際是債務,而不是貨幣,雖然少數定期存款會被提前支取,變成現鈔或活期存款,用于交易,但在我國占比很少。1月15日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0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0.1%,比上年末高1.4個百分點。但在最近20年,我國M2增速只有2016-2018三年分別為8.1,8.1和8.7%,低于10%,其他年份都高于10%。2009年甚至高達28.5%,當年物價反而下降。以大部分都不參與交易的廣義貨幣來管理物價,是搞錯了對象。
相反,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網絡金融平臺,它們同銀行一樣可以吸儲,可以支付,等于是網上運行的商業銀行,等于和商業銀行一樣發行衍生貨幣,央行長期以來,卻不將它們發行的衍生貨幣列入監管和統計數據中。近年來,網上銀行發展規模越來越大,發行的衍生貨幣數量已經不是可以忽略的,相對央行統計的衍生貨幣已經很大了,央行卻沒有注意到,而是將它們當中介機構。
筆者早在2014年3月,即網絡金融發展早期,就發表文章《余額寶是攻擊中國金融安全的一劑毒藥》,指出這類金融公司必須按銀行監管,還預測不這樣做,必然引起嚴重的問題。但金融部門在此后推動以小額貸款為主的此類網絡金融公司發展,不僅沒有按照銀行進行監管,而且很少監管。 到2015年底,公安部門就查出很多高息吸收儲蓄的金融網絡公司無法償還儲戶本金等問題,僅著名的e租寶,就涉及近百萬儲戶,很多人血本無歸,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
此后政府雖然多次出臺法規,增加對這類金融公司的管理和監督,但始終沒有按銀行要求進行監管。例如,按照銀行監管制度要求的準備金率,銀行的杠桿率不得超過由準備金率倒數所決定的上限。目前大型銀行準備金率是12.5%,也就是它們的杠桿率不得超過8.0,但螞蟻的杠桿率長期高達50以上。
去年底,銀保監會會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將小額金融公司的杠桿率限制到16以下,主要目的是減輕其經營風險,當然也限制了小額金融公司的收益,不利其高速融資擴張,仍然沒有按照商業銀行監管。
現有的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兩者的根本區別是投資銀行不能增發衍生貨幣,就是借款給投資銀行的儲戶不能用投資銀行的存款賬戶付款購物,因而監管較輕。但投資銀行同樣存在經營風險,也會引發金融災難。
美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是由投資銀行高風險融資模式導致大型投資銀行倒閉引發的。螞蟻等網絡金融公司不是投資銀行類金融機構,而是網上運行的商業銀行,在經營上比傳統商業銀行有明顯優勢。例如,不再需要像傳統銀行那樣到全國各地建設分支機構和基建投資,經營成本大幅度降低,擴張能力和速度都遠遠大于傳統商業銀行。
然而,螞蟻公司還引入投資銀行的融資模式,打包其貸款資產用于籌資,不僅更容易,而且更進一步降低了吸儲成本,而且購買這種資產的投資者可以方便地轉換為儲蓄,用作衍生貨幣,從而更容易擴展衍生貨幣的增發能力。也就是說,它比銀行更容易引發金融風險。
近年來我國網絡銀行高速發展,遠遠快于傳統商業銀行,投入資本卻十分有限,主要依靠高風險融資。這種高風險模式會引發十分嚴重的后果,在過去的幾年,大部分網絡銀行倒閉,成千上萬的儲戶血本無歸,在很多城市引發群體事件,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但是經過大浪淘沙,少數網絡銀行卻幸存下來,而且高速發展。它們還使用投資銀行的融資模式,也十分容易引發金融風險,中美金融界都不允許商業銀行使用。因此,螞蟻集團的經營風險,實則很大,可以說是一個隨時會爆炸的火藥桶,對貨幣和金融體系穩定十分有害。
螞蟻集團依靠5億元資金啟動余額寶開始,投入的資金十分有限,短短7年,就控制資金4萬億元,市值高達2.1萬億元,超過國內四大銀行。然而,螞蟻集團主要股東是西方資本,馬云等實際是西方資本的代理人。西方資本借助馬云旗下的金融公司和銷售平臺,控制和影響中國經濟。
雖然美國和西方對外號稱開放,也允許外國小公司在美國的存在,但從不允許外國公司在美國做大,尤其在金融業。甚至美國有影響的商業大銀行,對外宣傳是私人銀行,實際都是政府控制的公有銀行,如占美國銀行資產40%以上的前四家大銀行都是政府控制的養老金之類基金主導的上市公司,成千上萬的民眾持有其股份,而不是少數人持有股份的私人銀行。
這是因為全國性大銀行如果倒閉,必然引發經濟災難,所謂大而不能倒,它們本就是政府負責風險,又能印錢的機構,是投資資本家基本無風險的印錢賺錢機構。
讓西方資本參股我國大銀行,本就是免費給西方資本家送錢了;還讓西方資本家控制大型網上商業銀行,不僅無償獲得了大量利潤,而且如此高風險擴張,對中國金融業來說,是十分危險的,就是十分不穩定的因素,隨時會發生爆炸的火藥桶。
就是從物價角度來看,央行不考慮網上銀行發行的衍生貨幣,在互聯網金融規模已經膨脹到不可忽視的程度下,本身就是嚴重低估了貨幣發行量,忽略了其對物價的影響,很可能不能保持物價穩定。
第三,更加重要的問題是,央行必須維護貨幣主權,嚴格限制外幣對我國貨幣主權的侵犯,才能穩定貨幣和金融。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的第八條款,就是讓加入國可以自行決定經常項目下貨幣開放的限度。雖然該條款要求加入國不得限制他國使用外幣支付,開放貨幣主權,卻要求對方承諾負責兌換本國因經常項目往來所獲得的對方貨幣,從而防止對方不受限制地印鈔購買我們的經濟資源,侵犯我們的貨幣主權。
我們的根本問題是金融界很多人相信西方貨幣是硬通貨,是財富,不是限制西方印鈔購買我們的財富,而是制定優惠政策推動儲備大量外匯,吸引外國資本家侵占我國貨幣主權。但實際上西方一直實行通貨膨脹政策,我們換來的西方貨幣,最好的選擇也不過是購買西方國債。由于利率低于通貨膨脹率,我們儲備的外匯,連保值都做不到,而且大都存在西方的金融系統里,西方可以沒收凍結而瞬間消滅。我們應大幅度減少儲備外匯,這些外匯實際上代表了西方印鈔從中國拿走的財富,是我們主動讓西方侵占了我國貨幣主權的結果,也讓國內的物資減少,推動物價上漲。
西方貨幣本是西方政府開出的欠條,這是西方金融學教科書介紹的常識,例如,美國常用金融教科書,米什金教授所著《貨幣金融學》[2]一書中,清楚地寫道:“聯邦儲備銀行券(參見原書,就是指美元)是美聯儲向持有人開具的借據,也是一項負債。但是,和大多數債務不同,這些借據承諾用聯邦儲備銀行券償還持有人。”也就是說,貨幣是政府開出的不兌現欠條。在Stephen G. Cecchetti 著《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3],第2.2.1節商品貨幣與不兌現紙幣,指美元是不兌換欠條;17.1.2節明確指出,央行發行的現鈔是央行負債。第15.2.1節 低而穩定的通貨膨脹--中央銀行的主要目標之一,指美聯儲實行通貨膨脹政策,美元每年貶值,等于自動賴帳。
這些金融學教科書所介紹的關于美元本質是欠條的觀念,是有法律依據的,其根據是美國聯邦儲備法[4]。該法第16條第1款的題目就是,聯邦儲備券的發行;債務本質;還明確指出,聯邦儲備券是美國政府的債務,是法定貨幣。因此,美元是美國政府開出的自動賴賬的不兌現欠條,由政府強制規定的交換工具,是法定貨幣。
但在我國,金融界卻將美元當成財富,甚至是最重要的財富,不惜拿工廠等真正的資產去換取。筆者曾在一次與金融界管理層交流的會議上介紹,美元是欠條的金融常識,卻遭到他們的一致反對。1995年以來央行錯誤地依據外匯發鈔[1],央行持有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帶來很多問題,2014年9月以后停止執行,但又推動藏匯于民政策,推動民間持有,從而讓西方繼續侵犯我國貨幣主權,占有我們更多的財富和經濟資源。
在這種錯誤思想統治下,現代人類社會最荒謬的金融現象就發生在我國。一個國家的央行,增發貨幣不能購買本國國債,借給本國政府;反而能購買戰略對手的國債,借給自己的戰略敵人。自1995年以來,央行從未給自己的政府提供資金,不僅將增發的人民幣20多萬億都免費交給美國和西方,而且將全國人民生產物資出口,以及為西方資本家建設工廠等資產,換來的西方貨幣,也都免費借給美國和西方,加上美國和西方獲得基礎貨幣購買資產,以資產等做抵押,從我國金融體系中貸款常常幾倍于投資,獲得了更多的衍生貨幣。最近十多年來,美國和西方從我國金融系統獲得的資金,一直都高達上百萬億元,等于將國內經濟活動大都交給西方資本家組織,西方使用它們獲得的利潤和財富更是天文數字。難怪張庭賓先生稱我國央行是美國央行的分部。
雖然2015年以后停止了依據外匯儲備發鈔,但仍然開放貨幣主權,讓美國印鈔,就可以到中國購買很多資產,從而讓美國控制了中國大部分經濟資源。而且精英們還執行藏匯于民政策,推動國內資本家出售產業給美國精英。在美國精英欺騙訛詐下,近年來還在不斷擴大開放范圍,從而讓美國精英印鈔控制更多中國經濟資源。
英國官方宣傳,成立英格蘭銀行,發揮金融資本的偉大作用,就是印鈔都給政府,替政府融資,建海軍保護發展貿易,增加稅收,從而反過來支持海軍發展,擴大控制區域和貿易范圍,開啟日不落帝國時代。包括在英國海軍保護下,推動與中國的鴉片貿易,奪占中國財富,侵占中國領土。我國央行則印鈔換西方貨幣,給西方政府,換來的西方貨幣也借給西方,從不給自己政府,等于專門給戰略敵人融資,支持美軍在全世界建立軍事基地,甚至侵犯中國的領土領海如釣魚島和南海。
2013年01月0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組對外發布《國家健康報告》[5]第1號中披露,美國從全球攫取的紅利達73960.9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96.8%,是攫取紅利最多的國家;中國損失的財富高達36634億美元,占全球財富損失的47.9%,是全球財富損失最多的國家。報告指出,中國人均損失財富達2739.7美元,相當于中國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2011年中國損失的霸權紅利,相當于中國軍費開支的33倍、科技投入的44倍、教育投入的16倍和醫療衛生投入的37倍。若按勞動時間計算,中國勞動者有60%左右的工作時間是在無償為國際壟斷資本服務,創造“剩余價值”。
參考
貨幣政策要“穩”字當頭 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談2021年金融熱點問題
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160250/index.html
1. 周其仁, 匯率評論之十六:被動超發貨幣的教訓,經濟觀察報 2010年8月16日,http://zhouqiren.org/archives/979.html; 收錄在《貨幣的教訓 匯率與貨幣系列評論》;另參考:央行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的官方證據 - 黃衛東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78174.html. 2010: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出版. p. 46--51;
2. S.Mishkin, F., 貨幣金融學. 2010,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p. 324,362.
3. Cecchetti, S.G., 貨幣、銀行與金融市場. 2007,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p. 20,411.
4. The Fed - Federal Reserve Act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aboutthefed/fract.htm. 2010, the Senate and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Congress.
5. 楊多貴等, 國家健康報告,另參見報道:2011美國攫取霸權紅利逾7萬億美元 中國損失最多-中新網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1-08/4471109.shtml. 2013, 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組: 北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