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金融創新不要也罷
202103/1908:35:41來源:南方日報
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1-03/19/c_1127229040.htm
近日,昆明某陵園和某銀行聯合推出“墓地按揭貸”,引發網友熱議。當事陵園最新回應稱,“墓地按揭貸”并未實際推出,未與銀行簽合作協議,將放棄該合作項目。
坦白說,“墓地貸”并非昆明首創。從去年開始,就有福建、貴州、河北等多地銀行推出類似產品,引發的關注相對有限。“墓地貸”這回沖上頭條,更多還是與這兩天鬧得沸沸揚揚的“彩禮貸”有關,有人順藤摸瓜,發現還有銀行推出了“二胎貸”,“只要一張親子照+出生證明”最高就可貸20萬元。
把“彩禮貸”“二胎貸”“墓地貸”放在一起,不難發現,“奇葩貸款”已然成為一種現象。銀行的“關懷”固然無微不至,但這樣的貸款真的合適嗎?算得上金融創新嗎?
在談到加強監管與支持創新的關系時,銀保監會曾提出“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金融創新合理性的基本標準,即“是否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是否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是否有利于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一一對照,不難發現“彩禮貸”“二胎貸”“墓地貸”的問題所在。
判斷是不是真正的金融創新,首先應該看它們是否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否更多使資金流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更多流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果只是瞄準了一些所謂的社會熱點,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棄實趨虛、棄簡趨繁、棄善趨惡,那就是“耍小聰明”“打小算盤”,是典型的“偽創新”“亂創新”。
再從金融風險上來看。不可否認,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背景下,中小銀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急需在細分市場和本土區域拓展更大空間。但從操作思路來看,很多產品都聲稱“無需抵押”,“一方為行政事業單位正式員工”“一張親子照+出生證明”就能申請貸款,試問,此類產品真的符合銀行審慎經營的原則嗎?不存在過度營銷嗎?不構成金融風險嗎?
至于消費者權益,相信很多人都從這些名目里感知到了惡意。究其原因,“生老病死”是較為沉重的話題,將它們變成噱頭和手段,會與我們的道德認知有所沖突。況且,社會上還存在一些“結不起”“生不起”“死不起”的聲音,國家也在采取措施遏制天價彩禮、鼓勵生育二孩、遏制天價墓地等,這些所謂的“金融創新”,究竟是回應了民生痛點,還是助長了社會焦慮呢?
或有人認為,現在不是倡導擴大內需、鼓勵消費嗎?道理沒錯,但方向應該是適度消費、合理消費,而不是以刺激消費與發展金融為目的的“過度消費”。近年來網絡金融發展迅猛,一些年輕人過多地靠借債超前消費、奢侈消費,不就是典型的前車之鑒嗎!(扶 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