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談談美國、納粹德國、印度那些腐朽墮落反動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
還是繼續分析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討論一下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下,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壟斷資本和社會中下層之間的關系。
上次分析了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提出了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如同吸毒,好吸不好戒。
吸毒一時爽,戒毒火葬場,戒毒弄不好會死人的。
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也是如此,采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初期,一切欣欣向榮,但是隨著貨幣總量(債務總量)的增長,物價和資產泡沫不斷上漲,就要面臨退出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問題。
上賊船容易下賊船難。長期使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國家,不停止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遲早面臨惡性通貨膨脹,一旦停止使用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就會引發全面經濟危機。
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
繼續用是等死,停下來是找死。停還是不停,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這次,我們分析一下,使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國家再退出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時期,為了做好善后,可能采取的具體的經濟政策。
至于一直采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國家的經濟政策沒有必要分析,看一看德國、南京國民政府這些惡性通脹國家(或政權)最終發生了什么就知道了。
言歸正傳。
簡單地說,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是由政府信用介入,為全民提供他們并不需要的產品或服務,為社會頂層壟斷資本創造利潤,最終由社會中下層支付代價的經濟政策。
凱恩斯曾經說過,由財政部把舊鈔票埋藏在垃圾坑里,由資本掏垃圾坑,挖鈔票礦,可以創造就業機會。沒有政府的介入,資本是不會去掏垃圾坑的。因為資本很清楚,掏垃圾坑,沒有人買單。
全民緊缺的產品或服務,政府也不會碰,那是資本的搖錢樹。在資本主義國家,誰有錢,誰有權制訂國家的經濟政策。一群大資本家或者他們的代理人,怎么可能對自己的腰包下手呢?如果真的準備把群眾從沉重的生活成本中解放出來,有必要通過政府嗎?資本家直接增加教育、醫療和住房的供給就可以了。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說過,單個資本家不愿意做的事情,國家作為代表利益他們的機構,也必然不愿意做。
任何可能讓統治階級的利潤受到損害的經濟政策都無法通過或者變成一紙空文,反過來,任何一項經濟政策都必須要給統治階級創造利潤。冷靜地分析一下就會知道,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施行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壟斷資本必然獲得驚人的利潤。包括某些所謂惠及民生的財政支出也必然如此,分析一下就不難看出,這些財政支出大多是借尸還魂、移花接木、偷梁換柱,要么是多此一舉,要么是遠遠高于真正所需的水平。
既然有驚人的利潤,就必然有人承擔相應的負擔。這些負擔的承擔者,絕不會是壟斷資本自身,而注定也必然是社會中下層。
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絕不會是削峰填谷,而注定是全面搜刮與定向補貼相結合。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也不例外。萬變不離其宗,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無非是政府出面點菜,資本享受盛宴,中下層買單。不過,與一般的經濟政策相比,點菜與買單,有一個時間差而已。一般的經濟政策,是政府先向中下層收稅,然后選擇對資本有利的方向支出。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則是政府先支出,日后再印鈔、收稅或者用其他方式支付代價。無論是印鈔、收稅或者其他方式,承擔負擔的,都必然也只能是中下層。
有些蠢貨認為,通貨膨脹下,有錢人的財產會縮水。他們根本想象不到,在通貨膨脹來臨之前,壟斷資本已經控制了生產生活必需品,通脹使壟斷資本可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其控制的生產生活必需品。不僅如此,這些壟斷資本還可以申請貸款,用于投機炒作。
這并不是說,政府的選擇是一條路走到黑,放任物價失控。對壟斷資本來說,物價上漲可以發財,物價下跌一樣可以發財。一旦加息,物價下跌,資產價格下跌,壟斷資本可以大量借貸,廉價收購資產。
對壟斷資本來說,有金融資本,甚至國家信用的支持,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總是賺錢。
我們并不排除政府會一條路走到黑,比如當年的魏瑪德國和蔣介石領導下的南京反動政府就選擇了放任通脹惡化的態度。不過,與蔣介石政權不同,魏瑪德國沒有立即完蛋。原因很簡單:蔣介石的時代有解放軍,人民用腳投票選擇支持解放軍;魏瑪德國的時代,德國剛經歷過一戰,普通民眾已經流了太多的血,斗爭性下降,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剛被殺,境外力量也沒有插手的意愿,革命力量被血腥鎮壓,孤立無助,群龍無首。
本文探討的是經濟問題,不是政治問題,所以,默認政府會收縮貨幣,控制通脹。如果政府放棄對貨幣的控制,那么最初必將回到如同中世紀的易貨貿易、物物交換的時代。那時,社會化大生產遭受重創,多數人關心的將不再是經濟問題,而是內戰、政變、生存與毀滅。那樣的話題顯然超綱了,就此打住。
所以,如果政府要維護本幣的信用,保證本幣不退出經濟循環,不打算發行新幣作廢舊幣的話,那么退出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并控制貨幣增速是遲早的事情。
這時,加息是必然的事情。
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迫使政府采取停止刺激政策的原因,往往是物價已經不斷攀升出現失控的趨勢;一方面,隨著政府刺激政策的停止,經濟規模會不斷萎縮至由社會頂層消費衍生整個總需求的水平,隨著而來的,必然是流通中的貨幣總量相對不斷萎縮的經濟規模過多,即使不再新增貨幣供應,也會導致物價出現不斷攀升的趨勢。在物價已經不斷攀升的情況下,新增攀升的壓力,必然導致物價加速上漲。
價值符號的時代,一旦大眾默認本幣即將失去流通價值,那么本幣大概率會真的失去流通價值。居民會迅速脫手手中的貨幣,提現存款,換取房產、金銀珠寶、外匯、名貴煙酒、耐用消費品、糧食等可貯存并可在未來交換的物資。短期內難以增加的商品,尤其會成為貨幣追捧的對象。在本幣長期超發的情況下,一旦形成通貨膨脹預期,將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加息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讓一部分貨幣沉淀下來,降低現有貨幣的流速,一方面,抑制貸款,減少新增信用貨幣的產生。
如果我們觀察遭遇類似情況的國家的金融史的話,就會發現,這些國家在加息的同時,往往采取本幣貶值的政策。
本幣貶值有兩方面的副作用,一方面,會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不利于抑制通貨膨脹,一方面,會導致借入的外債償還成本上升。但是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方面,減緩資本外逃,保護外匯儲備在一個基本的安全線上,保持本幣的匯率,避免外匯替代本幣,確保本幣的基本信用,一方面,可以增加本國出口,換取外匯,為本國維護基本的匯率提供條件。
除了擁有廣闊流通范圍的美元、擁有廣大前殖民地的歐元和英鎊,其他國家的外匯儲備是為維持本幣匯率的基本條件。外匯儲備耗光,本幣的下跌很難剎住車。主動貶值,可以為本幣在一個較低的匯率站住創造條件,否則,一旦外匯儲備耗光,萬事皆休。
加息貶值,這是常見的第一種操作?! ?/p>
施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時代,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張,必然伴隨信用債務擴張。這些信用債務只有在不斷擴大再生產,或者,貨幣不斷擴張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全部償還。
一旦停止采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由政府插手創造的需求消失,民間承擔稅收或通貨膨脹的損失,必然導致經濟規模螺旋下降,大批信用債務無法償還。
這些信用債務既包括由各級政府(聯邦、州、縣政府)直接或間接產生的債務,也包括一些沒有來得及及時撤出壟斷資本的債務,還包括一些大、中、小資本的債務,更包括大量的普通勞動者為了住房、消費、上學甚至維持基本生活所借貸的債務。
以美國為例,聯邦政府的債務由美聯儲負責解決,州政府可以向聯邦政府申請紓困資金,縣政府可以向州政府申請紓困資金。
與華爾街關系密切,在華爾街有重要地位的大資本也同樣有這樣的特權。表面上看,這是大而不倒,他們太大,一旦倒下會給經濟造成嚴重震蕩。實際上,這些資本的做大,與他們與華爾街關系和在華爾街的地位密不可分。他們不倒,也是因為他們與華爾街關系密切,在華爾街地位重要。他們是因為與華爾街的關系而大,因為與華爾街的關系而不倒。
全部無條件紓困是不可能的,必然按照與華爾街的親疏關系,根據可以承擔的資金總量,安排紓困次序。當年,鮑爾森就沒有對雷曼兄弟進行紓困。說到底,他來自高盛。賭哪些債務會得到聯邦政府的紓困資金,是發財的捷徑。逢賭必贏的前提,是知道后臺操作,或者說,與華爾街關系密切。
剩下的其他資本和居民就只能自求多福了。如果他們沒有足夠現金儲備償,他們的現金流也受到沖擊,導致他們無力償還債務,那么他們的抵押物將歸銀行所有,拍賣之后,償還債務。如果雖然拍賣了他們的抵押物,但是銀行還是蒙受了嚴重的損失的話,那么這些銀行就兇多吉少。
除非有國家信用的背書,否則沒有一家金融機構能在金融危機之中絕對安全。哪些金融機構能獲得國家信用的背書是有條件的。具體標準,可以參考前面對大而不倒的解釋。相比之下,一些中小銀行則沒有這么幸運,他們只能自求多福。它們會跪求外來資金注入,建議債主變股東,定期債務變為永續債,提高利息哀求大客戶不要擠兌提現。如果這些操作順利的話,它們可能幸存,否則只能破產倒閉。
當然,這并不排除一些中小銀行,當初就是作為華爾街的提款機而設立。這些銀行貸款創造的貨幣已經在社會上流通,為其股東創造了相應的利潤。這些銀行已經失去了作為金融手套的價值,倒掉以后,一了百了。
債轉股,轉永續債,讓一部分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爆掉,默許一大批社會中下層破產,這是常見的第二種操作?! ?/p>
對沒有印鈔權,又因為前期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負債累累的地方政府來說,如果聯邦財政不全部兜底的話,改善本級財政狀況,努力償還債務,減少對聯邦財政的紓困資金的要求是必然的選擇。所以,開源節流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政策。
能賣的都賣,能拋的都拋,各種資產,有人要就賣,賣了錢還債。
這些資產包括并不限于地方政府擁有的企業股權、能收費的基礎設施(自來水、煤氣、軌道交通、電力、通訊、高速公路、水庫、海港碼頭)、礦產資源、能賣得出價錢的特許經營權。
資本不是慈善家。資本買入的每一樣資產,無論是企業股權,還是基礎設施,或者礦產資源,都是為了在日后產生利潤。以盡量低的價格買入資產,榨取盡量高的利潤,或者在日后以盡量高的價格賣出去,這就是資本要干的事情。
這些企業、基礎設施,本來是用稅收或者以政府信用舉債建設的,最終被廉價打折甚至賠本甩賣,賣出以后,成為資本的搖錢樹和榨油機。而各種各樣的特許經營權,則相當于盈利牌照,拋開巨額利潤不說,還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比如,美國、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上市的私營監獄。地方政府與私營監獄管理公司之間簽訂“喪權辱國”的條款,保證監獄的入住率,保證監獄的利潤,否則就要按照合同提供若干的財政補貼。
再比如,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垃圾處理也由私營企業壟斷。居民要按照私營企業的要求繳納垃圾處理費,政府要保證垃圾總量、可再生垃圾回收品的銷路,如果私營企業的利潤低于某一個水平,政府還要提供補貼。
當然,資本獲得巨額利潤的另一面,必然是社會中下層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
地方政府為什么這么低三下四?廉價出售企業、基礎設施和特許經營權的原因,除了地方政府陷入債務危機,火燒眉毛,不得不砸鍋賣鐵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能夠廉價收購這些企業、基礎設施和特許經營權的,都不是外人。這些人早就對這些搖錢樹和榨油機垂涎三尺,自然要推動通過相關的政策。
這些人在各級政府使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時候,獲得巨額利潤,當地方政府陷入困境的時候,他們用巨額的利潤,廉價收購由地方政府控制的各種資產。他們能贏兩次,這就是雙贏。
地方政府半賣半送,砸鍋賣鐵,為了獲得現金還債,也為了滿足一些人的利潤,拋售一切可以拋售的東西,這是常見的第三種操作?! ?/p>
相應的,那些被拋售的企業的員工,就沒有這么幸運了。資本控制企業之后的第一件事,是掌握一切資產,第二件事,往往就是裁員。把財物控制在手里,然后減人。
原先的聯邦、州和縣的企業,現在的私營企業的工作人員的工作崗位,往往兇多吉少。政府官僚管理的機構,往往喜歡擴大部門。資本管理的企業,則喜歡提高利潤。
美國州縣政府還會壓縮一切人員開支,比如把現有崗位合并,現有人員辭職、退休后,不再招錄正式公務員,把相應工作轉交給社會聘用人員,甚至服務外包給相應的公司承擔。這種思路,其實與美軍大量雇傭民間勞動力,從事非戰斗崗位工作一樣。都是為了壓縮人員開支。
公務人員的工作是為了完成上級指令,企業則是追求利潤。高級官僚要考慮民意和輿情,企業則不必。高級官僚個人臭名昭著的話,很難保住自己的位置。一家企業臭名昭著的話,必然增加公關投資,改善與媒體的關系,使用各種方式,封殺對自己不利的新聞,制造對自己有利的新聞。實現這種能力所需要的資源,是高級官僚個人所不可能具備的。
美國監獄私有化已經帶來一系列的惡劣影響,醫院、學校等公益性機構也開始大規模私有化。
美國政府擁有全球最強大的武裝集團,在社會動員能力方面卻遠遠不如社會主義國家。這是因為美國各級政府把本級政府規模壓縮到極限,一方面壓縮財政支出,一方面為資本控制社會成員創造條件。
一些人宣傳小政府大社會,這些人有意隱瞞,社會不是平等的,是控制在壟斷財富的少數人手中的。小政府大社會,實際上,是小政府大資本。
壓縮人員開支,裁撤機構,為資本的社會權力擴張創造條件,這是常見的第四種操作。
既然壓縮了人員支出,自然也要壓縮社會福利支出。
社會福利支出,是美國等西方政府支出的大頭。早期的資本主國家,基本沒有任何社會福利。出現社會福利,是為了降低社會底層的反抗。蘇聯建立以后,為了維護社會穩定,西方國家開始效仿古羅馬,為社會底層提供“面包和馬戲”。其中,社會福利是面包,娛樂至死是馬戲。
蘇聯解體后,外來競爭壓力減小,資本善財難舍,減少社會頂層為維護社會制度提供的支出,增加對中層以下的剝削。社會福利漸漸演變為社會中下層提供金錢,為社會頂層提供利潤,為社會底層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在社會中下層負擔日益加重,實際收入不斷下降的前提下,如果不增加對社會頂層的稅收,西方國家的社會福利本身就有無以為繼。
資產階級政府正好可以借機順水推舟,把責任推給經濟形勢不好,趁機減少社會福利的支出。不過,雖然減少了社會福利的支出,但是資產階級政府,并不打算減少對社會福利資金的征收。
征收不變,該收的還是收一個子也不能少。支出減少,各種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壓縮福利支出。這是變相的賴賬。
不從社會頂層征收,而是從社會中下層征收,補貼底層,同時滿足頂層的利潤,本身就無以為繼。當初推行這樣的政策,就是搞朝四暮三,讓社會底層安分守己別鬧事,對抗蘇聯的壓力而已。蘇聯解體了,自然就要變卦了。
削減住房、養老、教育、醫療等社會福利,是常見的第五種操作。
除了節流,必然還要有開源。
前面提到的地方政府砸鍋賣鐵是開源,增加稅收也是。不但地方政府有增加稅收的動力,聯邦政府雖然有印鈔權,但是也有增加稅收的動力。
債務規模不變,多收稅就可以少印鈔。印鈔看似簡單,但是治理惡性通脹實在困難。相比之下,增加稅收就簡單多了。
一般來說,許多國家的各級政府的理性選擇都是債臺高筑,債務整理,挖地三尺……各種潛力用盡之后,才考慮印鈔。當然,蔣介石領導的南京反動政府那樣轄區內經濟崩潰,失去征收能力的政權的理性選擇是另一回事。那樣腐敗透頂的政權已經難以有效征收稅負,只能首選印鈔。
增加的稅收必然主要由社會中下層承擔,這是無須過多解釋的。對社會頂層是不能加稅的,政策的制定者是他們本人或者他們的代理人。何況,他們的絕大多數財產如果沒有建立可以合法避稅的基金會的話,往往已經轉移到免稅的離岸金融中心。
如何具體做到,如何做到逮住蛤蟆攥出尿,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有望在未來進一步提升資產階級政府的征收能力。
以各種理由增加對社會中下層的稅收,是常見的第六種操作。
引入外資,可以改善困境。
鼓勵境外產業資本進入,可以增加新增投資,刺激經濟,擴張經濟規模,增加就業,緩解經濟危機。
鼓勵境外金融資本的進入,可以增加外匯儲備,保證本幣的信用,減少維護本幣信用所需的加息幅度,減輕本幣的下跌幅度。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往往不惜一切代價,吸引外資。既然已經對國內的金主跪下去了,再多跪一次,也無所謂。何況,如果境內、境外的資本沒有勾結的話,還可能彼此競爭,使政府在砸鍋賣鐵的時候,處境相對好一些。
表面上看,吸引外資進入,由外資替本國金融資本買單,可以減輕本國中下層的負擔,緩解本國的危機。
現實之中,則是另一回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切饋贈都已經在暗中標明了價格。
外國資本幫助本國緩解危機,代價就是交出本國的經濟主權。
要境外資本進入本國投資并不容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資本會權衡風險和利潤的關系。如果不能像美國那樣,有能力在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引起全面的動蕩,讓本國成為境外資本的避風港,那么要境外資本進入本國接盤,就要給境外資本足夠的利潤抵償風險。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直希望把他國整合為自己的經濟殖民地,平時向他國要求利潤,危機時刻向對方轉嫁損失和危機。
一般情況下,各國對外來資本都高度警惕,設置各種壁壘,包括并不限于行業準入、持股比例等限制,以免境外資本滲透本國,控制官僚和境內資本,進入國計民生領域,壟斷經濟基礎,插手上層建筑。
處于危機的國家,則往往會在國際資本的要求下,主動放棄對境外資本的壁壘,任由境外資本橫沖直撞。本國資本會投靠境外資本,成為買辦資本,為虎作倀。
有境外資本為靠山,本國資本狗仗洋勢,加緊對中下層的搜刮和壓榨。
本國資本往往也能看到其中的利害關系,樂于選擇主動推動境外資本進入本國。某韓國電影中,代表韓國政府對接IMF代表團的某韓國高官扮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 ?/p>
正常國家在正常時代,完全不可能采用的政策,在危急時刻則完全可能通過。對這些國家的領導層來說,是病急亂投醫;對境外金融資本來說,是趁火打劫;對境內賣國無門的精英來說,則是大好時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借助境外勢力,擔任買辦,成為人上人的機會,萬萬不可錯過。
在本國領導層顢頇短視,境外資本躍躍欲試,本國精英集團蓄謀已久,本國人民沒有發言權的情況下,比如當年的韓國,完全可能出現以喪權辱國、有利于本國買辦和境外資本的條件為代價,吸引境外資本進入本國的經濟政策。
犧牲本國經濟主權,吸引境外資本,短期內緩解危機,長期則淪為他國經濟殖民地,是常見的第七種經濟政策。在相對落后的國家,比如遭受東南金融危機打擊的泰國、韓國,更容易出現這樣的經濟政策。
對一些國家來說,境內還有一些沒有被資本控制的生產資料。與之相對,與這些生產資料相對應的勞動力,也沒有完全被剝離。
因為這些生產資料沒有被資本控制,沒有上市交易,這些生產資料還有吸納貨幣的潛力。
因為與這些生產資料對應的勞動力的聯系沒有被完全切斷,資本無法把這些勞動力壓榨到極限。
如果把這些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剝離,那么至少能有兩方面的好處:
一是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繼續使用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政府出面,直接或間接剝離這些生產資料,然后把這些生產資料轉手賣出,無疑可以極大緩解財政壓力。多余的貨幣涌入這些生產資料,短淺內,這些生產資料可以起到蓄水池的作用。
二是可以進一步壓低本國勞動力的價格,增加出口。由于長期使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本國已經出現通貨膨脹的趨勢,勞動力價格優勢已經逐漸喪失的情況下,切斷勞動力的退路,無疑可以進一步壓低勞動力價格,重獲價格優勢。
把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剝離,可以在由于使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已經山窮水盡的時候,對內繼續采用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對外大規模傾銷商品。
對內使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對外壓價傾銷,繼續續命,豈不美哉?
強行剝離一部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之間的聯系,是一種邪門歪道的經濟政策。使用這樣的經濟政策,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條件,不是每個國家都具備這樣的條件。當年英國貴族,圈占土地,把農民從土地上驅離攆進工廠,只是做了一半。當年美國政府把印第安人從祖輩生活的土地上驅離,出售土地緩解財政壓力,也只是做了另一半。納粹德國無償占有了猶太人的財產,并沒有把猶太人大規模變為廉價勞動力,而是把他們送進了死亡集中營,也只是做了另一半。
不過,一旦使用這樣的經濟政策,效果奇佳,風險也奇大。
英國貴族、英國工場主、美國政府、美國土地投機者、美國金融資本家、納粹高官、容克地主、德國大資本家,都發了大財。至于代價,不展開講。
并不排除其他有條件的國家在經濟危機時期,效仿當年的英、美、納粹德國采取類似的經濟政策。
把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剝離,為對內繼續使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對外低價傾銷創造條件,這是有條件的國家可能采用的第八種經濟政策。
如果本國國內沒有可以剝離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那么國際上有。
只要戰勝了其他國家,就能無條件沒收他國公民的財產,把其他國家的勞動者變為奴工。
毫無疑問,這將為本國資本創造利潤。至于是否提高本國中下層的待遇,則看本國資本的需求。一般來說,為了擴張領土、鎮壓異國人民,本國資本需要本國中下層提供兵員,所以往往會提高他們的待遇,并給他們灌輸民族主義的思想。當然,在未來的AI武士的時代,資本不再需要本國中下層提供兵員,是否還會如此善待他們,讓人懷疑。
在危機時期,社會動蕩,統治階級從維護統治的角度出發,即使不對外擴張,也有必要加強國家機器,并增加相應的開支。
強化國家機器,對內鞏固統治,對外伺機擴張,這是常見的第九種政策。這種政策不是經濟政策,但是也是常見的政策。
這些政策共同的特點是為資本創造利潤,讓中下層承擔損失。如果我們承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話,就會知道在生產資料高度壟斷的時代,所有的經濟政策必然有利于控制生產資料的一小撮人,并為他們的利益所服務。利潤是這些政策的動力。另一方面,政府政策的選擇必然是針對阻力最小的方向。經濟處于劣勢的社會成員,也必然是在政治上處于劣勢的社會成員。顯然,讓他們承擔損失的政策,是阻力最小的政策。動力和阻力項結合,兩者互相作用,就會出現以上提到的那些經濟政策。
退出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本質上看,就是政府在惡性通貨膨脹的壓力下,對經濟選擇由滯漲沫崩中的漲沫,轉變為滯漲沫崩各選擇一部分,與使用凱恩主義經濟政策掩蓋的經濟危機相比,是一場烈度更大的經濟危機。
所以,政府在退出凱恩斯主義時期采用的經濟政策,往往與一般的經濟危機時期所采用的經濟政策,頗有相同之處。
不過,相比一般的經濟危機,退出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所導致的危機,有二個的特點,一是政府財政嚴重透支,二是通貨膨脹壓力極大。
所以,此時政府采用的經濟政策,往往還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對從緊的特點。注意,這里說的是相對從緊。政府仍然可能保持天量赤字,赤字不斷快速增長,貨幣供應量仍然可能繼續大幅增加。但是,這樣的赤字和貨幣總量,并不能滿足維持所有債務都能被償清的程度。
對普通人來說,此時的經濟動態波譎云詭,極難判斷短期的趨勢。
有人認為既然會發生通貨膨脹,就不如增加債務,購入資產對抗通脹。其實,低收入和高生活成本并不矛盾,隨著生活成本的提高,收入未必會大幅增長?還有人認為通貨膨脹的時候,進入資產市場可以保值。實際上,高生活成本和資本市場收割也不矛盾,生活成本高企的時候,進入資本市場投機,并不安全。
看過前面的分析應該知道,凱恩主義經濟政策,是政府為信用的資本的盛宴。資本獲得了大量的利潤,暫時沒到盛宴結束的時候而已。政府退出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到了資本第二次獲得巨額利潤的時候。
在資本主義國家,享受盛宴者是確定的,中介是確定的,買單者是確定的,買單的方式則是靈活多樣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