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篇文批駁老黃先生的文章,可想而知,發出僅十幾分鐘,點擊54即被屏蔽。今天,平靜一下心情,再寫一篇: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究竟是個什么關系?
老黃說,他所謂的金融的主要工作,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很好!那么,我們應該知道,所謂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究竟是促進其發展,還是破壞其發展。
什么叫成功的實體經濟?恐怕工業化最有標志意義。那么,我們審視一下世界上的工業化國家與所謂金融業的關系,或許很能說明問題。
先說中國,大家情況熟悉,有說服力。
新中國的底子,大家清楚,就是一窮二白!但是,經29年建設,新中國是全世界第三世界國家中,唯一一下實現工業化的!這個結論,沒有問題吧?不算溢美吧?
請問,所謂金融業在中國工業化的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那時,因為毛主席確立了“一邊倒”“另起爐灶”“先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三項偉大政策,中國市場上已經完全清除了外資金融和私有金融,是這樣吧。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前到勝利后,中國向蘇聯貸款,2/3用于抗美援朝,1/3用于156個大型工業項目。然后,用中國的礦產品、農產品等出口蘇聯,以償還這筆款子。本質這是貿易,不是引進外資。70年代的“四三方案”,本質上也是貿易,不是引進外資。請朋友們不要再混淆。
中蘇關系破壞后,中國按照“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愚公移山”的指導思想,克服了國際國內的困難和干擾,迅速完成工業化,建成了獨立自主、體系完備、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質量之好,舉世震驚,獨樹一幟!
這里面有多少所謂金融業的支撐?那時中國有今天這樣的金融嗎?根本沒有。
反觀一下日本,二戰前,原本已經是工業化國家。但二戰后,其工業化早被美國人破壞殆盡。二戰后,日本的所謂工業化,是在美國控制其金融的情況下實現的。這種情況下的工業化,是畸形的,只能生產美國允許的工業品,接受美國的戰爭定貨,不能研究生產美國禁止的工業品。
80年代,日本的工業化是什么?家用電器、小汽車、摩托車之類。
就這點工業化成果,也是中國從日元結算權上支持,并開放中國市場的結果。
70、80年代,日中貿易是日元-人民幣結算,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美元金融資本的干擾。日本通過對華貸款(即所謂援助),又在結算權上占了中國人民幣的便宜。80年代以至90年代前期,日本的電視、冰箱、洗衣機、空調、電梯、摩托車等產品,幾乎占據整個中國市場。這支撐了日本的畸形工業化與經濟繁榮,也使之有底氣對抗美國金融資本。
這樣的工業化,90年代中期之后,因為喪失中國市場,最終變成今天的樣子:日本的家電在中國市場,還有多少?日本經濟進入所謂衰退期。
通常說,美國與日本搞的“廣場協議”導致日本的衰退,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原因,我想更重要原因是日本失去中國市場!
現在,能說日本是個工業國嗎?它的工業體系完備嗎?它能生產什么?
南朝鮮的所謂工業化,與日本幾乎一模一樣。
蘇聯的工業化,有外資金融的“服務”嗎?誰聽到斯大林說,要引進外資、開放金融,以便支撐蘇聯的工業化?
相反,蘇聯解體前,戈爾巴喬夫對外資金融卻是非常歡迎的。這樣的金融對蘇聯的工業化不但沒有起到什么促進作用,反而是對蘇聯工業的釜底抽薪。那時的蘇聯能造航母,今天,俄羅斯還能造航母嗎?
美國當然是工業化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但是,近20多年,其金融資本畸形發達,美國的工業化水平,近些年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不用我回答了吧?
曾經工業最發達的美國,現在,航天工業還有多少?航天飛機,據說已經停止研發了。航空工業怎么樣?波音-737MAX連續出事,全世界禁飛,它連飛機都不會生產了。船舶工業,據說美國幾乎沒有民用船舶工業。其他核工業、鋼鐵工業、石油工業、電子、通信究竟如何,請專業人員逐行業分析研究吧。
我只知道,最能體現工業化總體水平的航天、航空工業,可能還有軍火工業,美國已經衰敗了。至于家電、紡織等輕工業,美國幾乎沒有。
我想嚴肅地問下各位:金融業“服務”于實體經濟,有沒有推動工業化或者說推動實體經濟大發展的先例?我認為沒有。誰認為有,請舉出例子。
美國有很多金融殖民地,美元是世界貨幣嘛。請問,這些深受美國金融資本偏愛的國家,工業化成功者有幾?拉美,美國后院,有嗎?非洲,也有幾個美國的殖民地,工業化了嗎?
有個國家叫南非,曾經是二戰后的工業國家、發達國家,甚至是帝國主義國家,甚至還曾經對中國進行過技術封鎖。自從得到全世界的金融業,特別是得到美國的金融業偏愛之后,今天,南非已經進入不發達國家的行列,工業化,早就破敗了。
共產黨人,對自己、對同志,甚至對敵人,都講道理,我們非常重視教育工作。老黃,我也不想就一定把你指為買辦,你想想我上面講的有沒有道理?
愚以為:中國,但凡有點重要性的工業,都必須堅決排除外資金融、私有金融的“服務”!
其他工業,盡量排除外資金融和私有金融的“服務”!
中國國有金融應全力扶持國有工業發展,恢復獨立自主、門類齊全、體系完備、技術進步、布局合理、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的國有輕、重、軍工業體系!堅決排除非國有金融的染指!
我想問黃先生的第二個問題:既然外資金融于工業化沒有什么推動作用,盡是破壞作用,那么,為什么還鼓噪“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
金融,的確極其重要。唯其重要,才堅決不能允許外資侵入進來!
金融,這么重要的東西,怎么可以交給外資、私資?
能隨意交給外資、私資的東西,你說,金融對你來說,究竟是重要,還是不重要?
南漁村貨幣發行權,3/4以上屬于英人的匯豐銀行、美人的花旗銀行,只有不到1/4屬于中國銀行(好像是15%)。我也可以問一下:貨幣發行權究竟重要還是不重要,如果是重要,那么,中國為什么只索取其中的不到1/4,而把其中的3/4讓給美國英國?如果不重要,那么,美英怎么不全部給我們?既然不重要,我們還要那不到1/4干么?
第三個問題,黃先生你想想,在華外資金融和私有資本金融的本錢,從何而來?為什么能夠在中國坐大?現在,居然叫囂“服務于實體經濟”,它究竟想干什么?
銀監會地國豎青在今年亞洲金融論壇上公開地、很理直氣壯地講,中國金融沒有向中國國有“輸送利益”,恐怕以后也不會向中國國有企業“輸送利益”,就是不再扶持中國國有經濟的意思。
這不就是把“服務”于中國國有企業的機會讓給外資金融和私有金融嗎?這不是逼迫中國國有企業向外資金融和私有金融低頭嗎?這是不是給外資金融、私有金融“服務”于中國國有企業“留足空間”?這不是和拾布委的“限制公立醫院規模”、為“社會辦醫留足發展空間”是一個路子嗎?是不是為外資金融、私有金融滲透、并吞中國國有企業提供路徑?這與“做大做強做優”指導思想是不是背道而馳?這算不算是典型的陽奉陰違?
現在,中國金融,已經是“八國聯軍”、“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財閥割據局面,再鼓吹“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又要排斥國有金融對國有企業、民族企業的扶持,其意味不是很明顯嗎?不就是讓外資金融和私有金融“服務”于國有經濟進而并吞國有經濟嗎?
郭主席在外面講,中國金融不向國有企業“輸送利益”;你又講,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你們倆這雙簧演得不錯。
所謂金融業對實體濟的服務,其實是為外資金融與私有金融滲入、勒索、敲詐、并吞國有企業、中國工業,打開了方便之門。我希望中國國有企業、民族企業一定要認清這個陷阱,萬勿與外資金融、私有金融相染,不然,后悔晚矣。
所謂外資金融,本質上是中國方面把發行的人民幣白送給外國資本,讓其在中國市場上建立屬于他們自己的金融資本勢力,完全是無中生有、空手套白狼的行為,是侵占(出賣)中國金融主權的行為。
中國人民、中國政府、中國企業,應該聯合起來,消除外資金融和私有金融,而不是助其坐大、不是唯其馬首是瞻,更不能允許其“服務”于中國的實體經濟!
隨便寫幾句,也不成文章。這樣的東西,不至于被山出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