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培:“穩外貿”的口號具有誤導性
左大培(2021年1月5日星期二)
“穩外貿”是2018年在中美貿易戰爆發后提出的一個口號,它被當成了那以后經濟工作的指導方針之一。不過,這個口號提出時就充滿了誤導的意味,以后的貫徹更是按照這樣的誤導方向傷害了中國經濟。
按字面意義,自然地只能把“穩外貿”數量化地理解為穩定對外貿易中的進出口總額。這正是“穩外貿”這個口號的誤導之處。
提出要“穩外貿”時,美國剛剛挑起了對華貿易戰,中國面臨出口因此大幅下跌的危險。如果要在這樣的即成事實下穩定進出口總額不下降,那就只能大幅增加進口,以進口增加來抵消出口的下降而保持進出口總額不變。但是這樣的穩定進出口總額不下降卻對中國經濟危害最大,比只有出口下降進口不增加所造成的進出口總額下降要壞得多。
中國最近幾年宏觀總需求不足,妨礙了充分就業的實現和經濟的增長。即使在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前,中國也需要擴大宏觀總需求以增加實際總收入。美國限制中國產品對美出口本身會減少中國的出口,這會進一步減少宏觀總需求,加大中國經濟陷入總需求不足的蕭條狀態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為中國經濟考慮,對外經濟方面應當做的本來是穩出口以保證其不下降,至少也應當是穩定凈出口使其不下降,以盡可能減少宏觀總需求的不足。而在出口下降的情況下,穩定凈出口使其不下降必定意味著同時減少進口,而這樣出口與進口同樣下降則勢必要導致進出口總額的嚴重下降。
這樣的分析表明了在出口下降之時增加進口的害處:按照標準的宏觀總需求分析,增加進口會減少對本國產品的總需求,而出口下降也同樣會減少對本國產品的總需求。在美國限制中國產品對美出口造成減少中國出口及宏觀總需求的威脅時,為保證進出口總額不下降而增加進口,只會進一步減少對中國產品的總需求,加劇中國經濟陷入蕭條的危險。
這些分析表明,在美國限制中國產品對美出口造成減少中國出口及宏觀總需求的威脅時,力保進出口總額不下降的政策必定導致進口增加,這只會加劇出口減少本身造成的總需求不足困境,加重中國經濟陷入蕭條的困難。
基于上述認識,我在提出“穩外貿”口號的當時就在微博中指出:如果“穩外貿”意味著穩定進出口總額,那就是外經貿集團搞的混蛋政策。減少出口增加進口外貿總額也不變,可那樣凈出口減少加劇總需求不足的宏觀困難。要穩就應穩住凈出口不讓其減少,如果美歐日韓不允許,那就加強進口限制讓貨物進出口都減少。美國阻止我們出口,我們不該增進口給自己添亂。
有人會把“穩外貿”看成一個模糊的口號,認為它未必意味著真要在出口下降時增加進口以保證進出口總額不下降。可是自提出這個口號以來的事實表明,這個口號的提出者們確實是有意為之,就是要在出口下降時增加進口以保證進出口總額不下降。
證明這一點的事實是,早在醞釀提出“穩外貿”口號時,策劃提出這個口號的那伙人就策動了一系列促使進口增加的措施。這其中最重要的是降低進口關稅以鼓勵進口。到現在商務部還在得意揚揚地宣揚如何為增加進口而降低了進口關稅,說是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前夕以來已經把平均關稅率降低了個2.5百分點,降到了7.5%。除此以外,搞穩外貿的那些人還策動搞出一個舉世無雙的“進博會”,以顯示他們增加進口的決心。至于在海南搞什么零進口關稅的“自貿區”,不但全面開放了海南的進口,還要鼓勵大陸游客將免關稅進口貨帶進大陸,就更是這伙人為增加進口而搞的小邪門歪道了。
在他們鼓動的增加進口的浪潮中,2018年的貨物進口一下子從2017年的18438億美元上升到21357億美元,創中國貨物進口金額的新紀錄,而且保持在這一高位上到2019年仍不見明顯下降。中國自2015年貨物出口絕對下降之后,每年的貨物出口即便有增加,通常的年增長也遠遠小于10%;而2018年貨物進口至少比2017年增加了15%以上,這就是鼓動增加進口以穩定進出口總額不下降的后果。
這樣鼓動增加進口嚴重地危害了中國經濟。本來2018年時中國正在擠壓房地產泡沫,加上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加緊限制中國產品對美出口,中國的宏觀總需求出現了明顯不足,就業不足的經濟衰退局面正在加重,這樣增加進口更進一步加劇了對中國產品宏觀總需求的不足,造成了中國經濟的明顯下行。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從2017年的6.9%下降到2018年的6.7%,再下降到2019年的6.1%。這都是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前,因而與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沒有任何關系。事實已經證明,增加進口的措施大大加重了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所造成的經濟危害,嚴重地傷害了中國經濟。
鼓勵進口加劇總需求不足對中國經濟的傷害,特別明顯地表現在中國的汽車產業上。由于在現有收入水平上購買個人轎車的需求停止增長,2018年中國新車銷量出現28年來的首次負增長,2019年中國新車銷量又同比下降8.2%。這使中國國內的汽車產業顯示出嚴重的產能過剩,奇瑞、華晨等民族汽車制造廠家都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但是就在新車銷售將要轉向下降的2018年年中,降低關稅以鼓勵進口的政策卻將汽車進口關稅從25%降到了15%。結果是,雖然2018年年中宣布的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在當年不可能充分發揮作用,因而2018年中國新車銷量比2017年減少2.8%的同時,汽車進口也比上年下降2.7%,但是2019年中國新車銷量又同比下降8.2%時,汽車進口卻沒有任何下降,2018年中國汽車進口3331億元,2019年中國汽車仍進口3332億元!降低汽車進口關稅的政策在2019年新車銷量大減時使汽車進口反有上升。大幅降低汽車進口關稅,起的是增加外國產汽車進口、進一步加重國內產汽車銷售困難的作用。而為汽車產業和中國經濟的發展計,本來在汽車銷售停止增長時應當作的是,以提高進口關稅等手段加緊限制和減少外國產汽車進口,擴大國內產的汽車在本國的銷售市場。
這些降低進口關稅一類的鼓勵增加進口的措施,客觀的效果是加劇了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傷害,嚴重地危害了中國的經濟,起的是美國反華政策內應的作用。能獨立思考的人當然不能不懷疑,這是不是為西方國家效力的外國代理人在特意配合美國的貿易戰行動。不過,我們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還是愿意往好處想,先假定主張增加進口的那些人只是由于不懂宏觀經濟學的常識而犯了錯誤。但是即便如此,也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是哪些人出于什么動機,會在出口面臨下降危險時提出增加進口以“穩外貿”的有害主張?
把提出“增進口穩外貿”的那些人的動機往最好處說,也只能說:他們是為了保住外經貿部門的業績。對外經濟貿易曾經長期是中國政府的一個專業經濟管理部門,這樣一個部門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把盡量增大進出口總額作為自己業績的主要指標。按照盡量增大進出口總額的政策目標,在出口下降時增加進口以穩定進出口總額不下降自然是必定的選擇。而這個前外經貿部,正是參與組建現在的商務部的前政府機構之一。我們有理由相信,“增進口以穩外貿進出口總額不下降”,就是商務部中的那些前外經貿部衣缽繼承者們策動的。
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年代,政府有許多“專業主管部門”,如冶金工業部主管全國的冶金工業,化工部主管全國的化學工業。外經貿部就是這樣一個產生于計劃經濟年代的專業主管部門,專門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外資。前外經貿部追求達到的主要目標,如更多地引進外企,盡量增大進出口總額,其實都是計劃經濟下典型的部門管理指標。不過,各個專業主管部門為本部門利益,至少是為了搞好本部門業績,經常會互相產生摩擦和糾紛。例如,外經貿部為自己的業績而大力支持跨國飲料業巨頭在國內投資生產并銷售,就可能受到輕工業部的反對,因為外資飲料企業的擴張可能沖垮國內的本土飲料企業,影響輕工業部門的發展。
計劃經濟年代留下來的這些專業主管部門之間的摩擦和糾紛,不僅不可避免,某些情況下還對中國經濟有好處。可糟糕的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波改革浪潮中,撤銷了冶金部、輕工部等幾乎所有的物質生產部門的專業主管部門,卻單單留下了外經貿部這個最具計劃經濟色彩的專業主管部門。在中國這樣的政治體制下,這使外經貿部沒有了適當的制衡力量,可以肆無忌憚地推出政策支持外企擴張、片面擴大對外貿易的規模而不論其對中國經濟是否真有好處。這造成過多的外企進入中國,形成了過大的對外貿易規模和外貿依存度,妨礙了中國本土企業、產業的成長和經濟的健康發展。
又過了若干年,這個外經貿部終于也被撤銷,其主管的職能被轉交給了新組建的商務部。不難想見,前外經貿部中的許多部門也會被直接插入這個新組建的商務部。而遺憾的是,商務部沒能與外經貿部的舊外經貿路線決裂。種種跡象表明,某些人完全繼承了外經貿部的衣缽,還在繼續推行前外經貿部妨礙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一整套錯誤路線。繼續把多引進外企當業績,極力為外企爭優惠待遇,是這種繼承的一個例證;這次見縫插針地趕快策動增進口以穩外貿,是這種繼承的又一例證。
因此,單純否定增進口以穩定外貿進出口總額不下降的方針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商務部從根本上改變思想路線,與前外經貿部危害中國經濟發展的錯誤路線決裂。這就是:商務部應當作的是為保護和扶植民族產業服務,為改善民生服務,在對外經濟關系上至多只應考慮保證對外貿易沒有逆差,不應將增加進出口總額和增加外企進入國內作為首要目標,甚至也不應當將增加出口作為優先目標,而應以保護國內民族產業為第一要務,與此同時應力爭對外貿易上特別是貨物貿易中不出現貿易逆差。
回頭看,2018年中美貿易戰剛爆發時應當提出的口號,不該是“穩外貿”以穩定進出口總額不下降,而應當是“穩出口”以保證出口總額不下降,至少也應當是穩定凈出口使其不下降,以盡可能減少中美貿易戰所造成的對國內產品宏觀總需求的不足。如果怕這樣號召對外國太刺激惹事,那就干脆不公開提外貿方面的目標而在私下搞穩凈出口,免得被西方的內應們利用來開放進口禍害中國的產業和經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