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再漫說——《漫說壟斷》續篇
作者 阿 南 來源淮左徐郎
《漫說壟斷》,是2013年寫的舊稿,茲附錄文后。重提此文并再予漫說,是因為壟斷問題近來似乎又成了熱點。
就簡單漫說幾點吧。
第一,反壟斷要抓根本
在舊稿《漫說壟斷》中,筆者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歷史角度,說明自由競爭必然導致壟斷。而且時至今天,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金融資本,已在對全球經濟實施全面壟斷了。
其實,連普通老百姓都清楚得很,私有制下的自由競爭,不就是大魚吃小魚?吃的結果,不就是大魚橫行天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規律。
所以,資本主義私有制或者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因,壟斷是果。解決壟斷問題的根本出路,不是新自由主義的“干預壟斷”,而是取代以科學社會主義的公有制。
我們不可只見果不見因、因果不分甚至顛倒因果。反壟斷而不反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那是緣木求魚;反壟斷的同時卻鼓勵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那更無異于抱薪救火。
當然,筆者絕不否認,當今反一反馬云們的壟斷很有必要。因為以馬云為代表的買辦資本的坐大和壟斷,已經危及國家經濟運行的安全和社會安定。其外灘言行,更是公然肆無忌憚地叫板國家監管權威了。
但是我們更要知曉私有制和壟斷的因果關系,思考根本的解決途徑。也不要過于迷信權力的威力,經濟規律畢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第二,美國不是反壟斷燈塔國
去年12月17日,新華社發布帖文《崇美跪美的軟骨病得治》。不想僅時隔一星期,某“人”發帖文評阿里巴巴被調查一事,就馬上崇美跪美了:“美國是世界上首個出臺反壟斷法的國家,近年來,美國不斷加大對互聯網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調查力度,調查重點指向科技巨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打壓競爭者、阻礙創新、損害消費者利益等”云云。也許,是患軟骨病的日子久了,下跪習慣成自然了。
恕筆者孤陋寡聞,近年來美國如何“加大對互聯網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調查力度”、調查的結果如何、反壟斷效果幾何,筆者真的不曾留意。因為美國政府所謂的反壟斷,說到底是各類資本之間“搶食爭利”的矛盾。有如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的競選,說到底也是其背后各類資本之間“搶食爭利”的矛盾一樣。祭出的“阻礙創新”、“損害消費者利益”之類的破旗,也只有傻瓜會信以為真。因為資本的所謂創新,向來是以利潤倍增為前提、為目標的。而消費者,也向來是資本利潤實現的最終承擔人。
但近年來美國揮舞高科技大棒,打壓華為、中興、海康威視、中國航空、中國航天、中國船舶、中國鐵建、中國中車、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廣核等一大批中國企業,筆者是知道并牢記心頭的。
更何況,幾十年的美元石油,打壓全世界!
也許,某“人”認為這不是美國搞壟斷。
那么,稱美國霸權如何?
第三,要警惕反壟斷打橫炮
也就是說,要警惕有人借反壟斷之名,企圖“混合所有制”,瓦解國企。
這不是杞人憂天,而是新自由主義一直來的套路。當年筆者寫《漫說壟斷》,就是為了反擊這一套路的。
固然,在筆者看來,全民企業改制為國企,確有很大可商榷之處。但至少在當今情勢下,國企無疑是保障國家安全、保障經濟安全、保障民生的主心骨。
如《漫說壟斷》所解析,壟斷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所以問題不在于有否壟斷,而在于由誰來壟斷。只要國企仍是保障國家安全、保障經濟安全、保障民生的主心骨,“壟斷”又何妨!
2021.01.01
附文
漫說壟斷——壟斷的來龍與去脈
阿 南
馬克思認為,同自然界、生物界的進化一樣,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那么,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活動,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經濟活動,也是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因而,所謂經濟學,很大程度上說是屬于歷史學范疇的。很多看似很糾結的經濟問題,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也就較為分明了。
譬如近幾年來一直很糾結的“國企壟斷”問題,譬如今年的“鐵路壟斷”問題。
大凡看到壟斷二字,人們都不大舒服。但問題是“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壟斷也是如此。它既然“現實”了,不舒服也沒有用,重要的是尋求其展開過程的必然性。
人類工業化時代,在“西方”,也就是資本主義時代,剛開始的市場是自由競爭市場。為什么?因為那時人類工業化才踏入第一階段——以輕工業為主導產業的階段,而資本主義也剛剛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歷史使命,有限的“第一桶金”加上無限的逐利欲望,資本自然也首先進入具有“短、平、快”效應的輕工業領域。
在一個市場中,如果(1)商品都有數量足夠多的賣方和買方,沒有任何賣方和買方能左右市場價格;(2)有數量足夠多的商品可以相互替代;(3)商品生產的門檻低,進入和退出方便,生產要素可以隨著需求變化在不同行業之間自由流動——那么其商品價格必然由市場競爭所決定,這個市場也就是完全競爭市場。在我們所說的人類工業化第一階段(也就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一階段,或者說古典資本主義階段)——輕工業時代的輕工業產品,上述三個特點都表現得非常明顯。因為(1)個別企業規模小,市場上企業數量則相應多,呈原子團式結構。市場有足夠多的賣方和買方,每一個賣方和買方都只能是“價格的接受者”,而無左右市場價格的能量;(2)企業投資不大,技術簡單,管理不難,故“進入退出”容易,商品很難持續維持供不應求條件下的“稀為貴”;(3)鑒于當時生產力水平,輕工產品花色品種不多,產品差異不大,商品相互替代的彈性足夠大。所以在輕工業時代或者說古典資本主義階段,形成相應的完全競爭市場,那就毫不奇怪了。
那么,壟斷又是怎么產生的呢?
在輕工業時代,工廠制度容納并反過來推進著機器大生產所帶來的新生產力,產品源源不斷地越來越多地跨下機器,流向越來越廣大的世界市場。由于機器化生產的賺錢效應,現在市場渴望更多更好的機器和會生產機器的機器;由于流通的貨物如此之多,流通的地域如此之廣,馬車、帆船已不勝重負,不堪遠涉,現在市場渴望裝載量大、速度快的鐵路、輪船、汽車等運載工具;由于機器大生產的日益普遍化,蒸汽機產生的動力也日益暴露了它的局限性,現在市場渴望便于攜帶、便于輸送的新能源、新動力。總之,到了19世紀60、70年代,經濟發展已迫切地呼喚著鋼鐵工業、機床工業、鐵路運輸業、輪船制造業、電力工業、石化工業,概而言之,我們今天所說的重化工業,已迫切要求登上歷史舞臺。
同時,當時自然科學的新突破,也為重化工業的勃興所要求的新技術革命作了并繼續作著充分的生產技術上的準備。這樣,人類工業化時代的第二階段——重化工業階段也就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自然地到來了。資本主義社會也發展到近代資本主義階段。
在一個市場中,如果(1)商品是很難相互替代的;(2)商品生產的資本門檻高,不易進入又不易退出,生產要素也因而不易隨著需求變化而在不同行業之間及時流動;(3)商品只有數量很有限的賣方或買方——那么其商品價格就不是由市場競爭所決定的價格,而是由這很有限的賣方或買方就能左右的壟斷價格了。這個市場也就是壟斷競爭市場乃至寡頭壟斷市場。
顯然,(1)重化工業的產品是很難相互替代的;(2)重化工業依靠規模效益的經濟客觀性,使得每一產業部門內企業規模巨大而數量相應變少,市場份額的高度集中必然導致壟斷;(3)巨大的企業規模內含著巨大的投資門檻,使得檻外人難以進入,檻內人也難以退出,這必然導致壟斷的穩固化;(4)重工業規模效益的示范,加上資本積累和集聚的必然趨勢,集中與壟斷也自然在輕工業、農業、商業等行業擴散,這必然導致壟斷的普遍化。自由競爭這一亞當·斯密先生的理想制度,在它剛剛有點成熟的時候,已轉向壟斷競爭乃至寡頭壟斷了。近代資本主義,因而也稱為壟斷資本主義。
壟斷隨重化工業的發展而來,這就是壟斷的“來龍”。當然,還有一些行業是自然壟斷行業,如自來水、燃氣、有線電視等,總不能一個城市搞多家競爭,各自在地下埋管布線。機場、碼頭、鐵路等也如此。也就是說,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壟斷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的。全世界都如此!
那么,問題就變成是由私人資本壟斷,還是由國家資本壟斷?由民族資本壟斷,還是由外國資本壟斷?由代表官僚資本利益的國家或政府壟斷,還是由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國家或政府壟斷?
而由誰壟斷,不僅僅是壟斷收益由誰享用的問題,而且是一國的經濟命脈由誰控制的問題,為誰服務的問題。
似乎很糾結的“壟斷”問題,去脈其實就這么簡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