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培:敢于破壞跨國產業鏈者才有資格為王
左大培(2020年12月30日星期三)
美國對華挑起貿易戰、要與中國“脫鉤”,把全球化主義者們嚇得心驚肉跳,說是這樣就破壞了全球的“產業鏈”。這些全球化主義者們說的不是普通的產業鏈,而是跨國的產業鏈。普通的產業鏈,是生產同一產品的生產者們專業化從事該產業的不同環節所形成的產業鏈,而跨國的產業鏈則是不同國家分別從事生產同一產品的不同環節所形成的產業鏈。美國生產高附加值的芯片,中國則用這些芯片組裝手機,就是一種典型的跨國產業鏈。
在全球化主義者們看來,破壞了這種跨國產業鏈,大難就要臨頭了。散布這種看法的人,如果不是蓄意制造謊言嚇人的歐美買辦,就是對歷史一無所知。
歷史的真實是,能夠成為世界經濟霸主的,恰恰是那些敢于并且能夠破壞跨國產業鏈的國家。
跨國產業鏈并不是當代的新鮮事。在歐洲,它在中世紀末期就有。中世紀后期的英國在工商業上曾經長期落后于意大利和尼德蘭,這典型地體現在以羊毛為原料的呢絨生產上:12世紀時,佛蘭德從英國進口羊毛,以羊毛制成呢絨再向英國出口。這就形成了一個跨國的產業鏈:落后的英國生產羊毛,佛蘭德用英國的羊毛生產呢絨。
英國現代制造業的發展,正是從破壞這個跨國產業鏈開始。在那以后的幾百年中,英國政府全力扶植國內呢絨制造業的發展,一方面嚴厲限制原料羊毛的出口,另一方面嚴格限制成品呢絨的進口,積極吸引國外技術工人,悉心扶持本國工商力量,大力推動進口替代,強行提升輸出品附加值,利用國家力量進行經濟外交,甚至頻頻策動爭奪市場的戰爭,等等。這在破壞呢絨生產的跨國產業鏈的同時,在國內建成了呢絨生產的完整產業鏈。
一方面,在英國對羊毛原料輸出的嚴厲控制下,佛蘭德在14世紀上半葉從歐洲紡織品生產的霸主地位上跌落;15世紀末,作為英國羊毛主要買主的呢絨城市,如尼德蘭的布魯日、伊普爾等,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等,都開始經歷生產萎縮、行業瓦解的過程。
另一方面,由于英國國內毛紡織品生產穩步發展,14世紀中葉英國開始向外出口呢絨。從此以后,英國總體上羊毛原料出口持續減少,毛織呢絨出口則穩步增加。15世紀之后,毛紡織品從外國的進口實際上停止了,英國自產的毛紡織品得以獨占國內市場。到16世紀,英國的呢絨出口已經在出口貿易中占據支配地位。
但是到17世紀初,英國還沒能完全擺脫呢絨生產上的跨國產業鏈。那時的跨國產業鏈是:英國生產羊毛并把它織成呢絨坯布,荷蘭則從事呢絨印染及最后處理這一利潤豐厚的加工環節。英國還是不想遵守這樣的跨國產業鏈。為了把呢絨產業鏈上的最后一個環節移到英國來,它甚至蓄意要摧垮荷蘭的呢絨制造業,禁止羊毛、漂泥等的出口,尤其針對荷蘭;停止英國船只與商人為荷蘭提供西班牙或土耳其羊毛,以打擊荷蘭競爭者。
英國這些破壞呢絨生產跨國產業鏈的作法,促進了英國呢絨生產的發展和升級。到17世紀中葉,英國已全面掌握了呢絨生產的整套工藝,呢絨經國內印染和精加工后再行出口的比例從原約占三分之一提高到接近100%,后續處理的本土化大幅提高了出口品的附加值。呢絨的生產和出口成了英國經濟的支柱。不僅如此,英國為保護國內呢絨生產而禁止棉布進口,還直接激發了英國國內的棉布生產并在棉紡織業中引發了產業革命。可以說,正是靠破壞呢絨生產上的跨國產業鏈、在英國國內建成呢絨生產的完整產業鏈,才使英國通過產業革命變成了世界經濟的霸主。
19世紀末取代英國成為下一代世界經濟霸主的美國,則是靠破壞棉布生產上的產業鏈起家。
英國的自然條件使英國不能大量生產棉花,而美國的自然條件則使它能夠大量出產棉花。18世紀末美國剛獨立時工業還很落后,于是在英美兩國之間就形成了一個跨國產業鏈:美國生產棉花,英國則用美國產的棉花紡紗織布,再將織好的棉布出口到美國。直到19世紀20年代,美國從英國進口的棉布還多于美國國內工廠生產的棉布。
但是美國人卻蓄意要破壞這樣一個跨國產業鏈,執意要將棉布生產的整個產業鏈都移到美國。為此美國在整個19世紀都對進口的紡織品征收禁止性的高關稅,結果是發展起了美國自己獨立自主的強大棉紡織業。美國也在棉紡織業發展的同時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隨之變成了新的世界經濟霸主。
當然,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使英國不能大量生產棉花,英國在產業革命中建立的強大棉紡織業勢必造成了一個新的跨國產業鏈,這就是印度和美國等產棉大國生產棉花,英國則用它們生產的棉花紡紗織布。這樣一個跨國產業鏈有助于英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但是卻毀滅了印度的經濟。
在18世紀以前,印度有棉布生產的完整產業鏈,不僅自己種植棉花,還把本國的棉花紡織成精美的棉布。17世紀中葉孟加拉等地有幾十萬農戶在生產出口棉織品,英國最初進口的棉布就是由印度的手工業生產的。但是英國在18世紀初禁止了印度印花布的進口,對進口的印度棉織品課以極高的進口稅,以此來保護本國的紡織業,并促成本國國內的棉紡織業首先爆發產業革命,使英國產的棉紗和棉布占領了英國和歐洲的市場。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占領印度后,卻強迫印度對進口的英國產品只征近乎自由進口的極低關稅,使印度進口的英國棉紗增加了幾千倍,最后以英國產的棉紗排擠了印度的手紡棉紗。這使印度的手工業遭到毀滅性打擊,達卡等手工業城市因而荒蕪。
英國棉紡織產品在全世界包括印度本身排擠印度手工紡織產品的結果,是建立了一個棉紡織品生產的跨國產業鏈,在其中印度提供棉花,英國則用印度產的棉花紡紗織布。由于這個產業鏈的建立,英國成了世界工業霸主和世界首富,印度則成了失去工業提供原料的窮國。印度從自己擁有棉布生產的完整產業鏈到加入英國做主的棉紡織品生產跨國產業鏈的整個過程,從反面證明了那個“能破壞跨國產業鏈者才有資格為王”的規律,只不過現在這個規律表現為:破壞自己完整產業鏈而被卷入跨國產業鏈者,是變為殖民地的窮國。
這些歷史經驗對中國這樣的大國特別重要。它說明,在半導體產業這樣不受資源限制而只受技術限制的產業上,中國必須打破跨國的產業鏈,建立自己獨立自主的完整產業鏈。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向人均收入高水平的富強國家邁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