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家中有事,所以,文章停更七天。今天,重新上陣,談談中美金融關系的本質。
一位朋友提到某教授揭露“引進國際戰略投資”導致中國重大損失的舊聞,內容大致是:大約好十年前,中國某些大型國有銀行搞股份化改革,以極低價格把原始股以極低價格分給外來“國際戰略投資者”,而中國的這些大型銀行一旦上市,當然是股份大幅上揚,外來“國際戰略投資者”即擇機拋售股份,套現離場。這樣,中國的銀行的“引進國際戰略投資”的股份制改革,就以導致了重大損失。
這位教授的揭露完全正確,但應該再深刻一些。
今天,“引進國戰略投資”這個概念因為太臭了,比金融創新還要臭,所以,沒有人用了,而是改成了“開放金融”、取消在華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限制、取消外資對中國金融機構的投資比例和額度限制,以這種更惡劣的方式存在。
這樣,就不存在“國際戰略投資者”高價套現離場的事了,似乎中國破解了“國際戰略投資者”騙局。
老實說,曾經的“引進國際戰略投資”,是國際壟斷資本和國內買辦官僚資本相互勾結,對中國財富的一次大型掠奪。但這個掠奪總還是有限的,中國人也還能看清楚。
即使是這個“淺嘗輒止”的掠奪,光看到“國際戰略投資者”套現離場,也看不出美國究竟是如何掠奪中國的。好像美國利用“國際戰略投資者”特殊身份得到中國銀行的原始股,套現離場賺了一大筆錢,所以,中國就損失了這些錢,這就是中國的巨大損失。
其實,不是這樣。
首先問一個問題:美國華爾街金融寡頭,要這些美元有用嗎?就是說,從中國賺取這些錢,對華爾街究竟意味著什么。
華爾街有在美國發行貨幣的權力,也有對中國無限輸入美元并在中國市場上兌換成人民幣的權利,即在中國市場上發行人民幣的權力,當然,所發行的人民幣歸美國投資商。人家可以打個“量化寬松”的旗號,隨便印美鈔。錢,無論是美元還是人民幣,對華爾街來說,都“得來全不費功夫”,根本就不叫事。
那它從中國弄回這些錢,究竟為什么?
要知道,美元鈔票是美國的欠條。誰持有這些欠條,誰就有向美國討回商品、進行投資、在美國市場上并購等權力,即討債的權力。這樣,這些欠條在華爾街金融寡頭手中,與在中國手中,其意味大不相同。
中國手中的巨額美元外匯,意味著美國欠下中國相應多的商品、服務或者在美國市場上投資的可能,它必須用其商品、服務、允許投資、允許其企業被中國并購等方式,償還這些欠條。
實際上,美國一是無能力償還,二是也根本不愿意償還這些美元欠條。美國本土幾乎沒有輕工業,重工業特別是高科技產品對華禁令很多,光靠農產品,即使美國掌握定價權,把出口價格抬得很高,也無法償還中國。如果中國堅決“國際收支平衡”,用這些美元向美國購買商品、服務、投資,那么美國國內市場必然出來嚴重通脹壓力!甚至可能導致其經濟崩潰,社會動蕩。
所以,如何阻止中國的“討債”,即拒絕中國用手中的美元向美國采購商品、并購企業、對美投資,是美國處置對華貿易關系和金融關系的重中之重。
其辦法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經濟類手段,二是貿易類手段;三是金融類手段。
經濟類手段的主要做法是:中外勾結的資本勢力把中國夸獎為“世界工廠”,稱這是走向崛起的必然階段,似乎是一種成績,似乎很光榮,其實是一種恥辱。它們鼓吹“國際分工”、“世界市場”、“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產業鏈”,慫恿中國拋棄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拋棄經濟主權、金融主權和市場主權觀念,而努力“與國際接軌”。其實,中國在所謂“國際分工”“國際產業鏈”中,處于奴隸地位,人民幣發行權、結算權、議價權被徹底忽視并被完全拋棄,盡管承擔的是國際產業鏈中最關鍵、最費力的生產環節,在付出勞動力、資源、環境代價之后,因為喪失議價權,商品出口價格被壓得極低,所以,能從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得到的利潤極少,不到1%。但這卻被包裝成中國的“比較優勢”,意思是說,好好當奴隸吧,你中國就適合干這個,干多了、時間長了,就崛起了;不要搞什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要發展高科技,不要想著占領國際市場,不要想著人民幣有什么結算權、議價權,不要對當前的國際經濟金融秩序不滿意,更不要想著建立一套國際經濟貿易金融的新體系。
老實說,把中國在所謂“國際分工”“國際產業鏈”的地位壓低,減少中國的所得利潤,從而從源頭上減少中國手中的美元數量,這是阻止中國討債能力的第一類辦法。
但盡管中國在“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分工”、“國際產業鏈”中所得利潤比例極小,但是,由于日積月累、中國生產能力巨大,所得外匯的絕對數量卻不少,終于積攢了巨量的美元外匯,照樣形成了對美“討債”的能力,使得美國經濟體系面臨中國“討債”所構成的通脹壓力。
怎么辦呢?
第二類辦法登場,即貿易辦法。所謂貿易的辦法,就是利用中國方面單方面拋棄人民幣結算權和議價權,進一步把中國商品價格壓低,使中國做賠本買賣!就是說,我中國商品的出口,我倒貼錢,只要你用美元購買就行。這個辦法還真就實施了好多年。
怎么會有如此愚蠢的外貿政策?
這是因為中國的金融貿易官僚當局,未意識到(也可能是故意拋棄)人民幣金融主權,特別是人民幣發行權、結算權。因為中國經濟的迅速市場化,如土地的貨幣化、資源的貨幣化等市場化改革,市場上所需要的人民幣數量越來越多,而由于中國金融市場對私有資本特別是外資開放,人民幣發行權就從中國政權手中旁落于私有資本特別是華爾街金融寡頭之手,中國方面想多發行人民幣,必須央行乞求美國投資或者采購中國商品!如果美國不來投資或采購,則中國金融當局(決不是指央行)就不知道如何發行人民幣、就拒絕多發行人民幣。這樣,中國的市場經濟就搞不下去。
講到這,我只能呵呵了。發行貨幣這么簡單的事,連張作霖、韓復榘這樣的軍閥都懂,反倒是我們的特色金融當局的官僚不懂:把錢印出來,直接給自己的企業、事業單位用,直接拿到市場上采購商品,即可。
由于中國的迅速市場化,大規模市場化所需要的貨幣流通量極其巨大,而這些流通的貨幣,又必須以美元外匯儲備為依據(和國民黨的金圓券一樣),所以,中國一方面擴大開放市場(22條),另一方面則深恐怕外資不來投資,于是,又是優化營商環境,又是外商投資法,又是取消在華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限制,又是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一視同仁。為了多發行人民幣,為了當個金融殖民地,他們也夠拼的。
不要忘記了,中國無限開放市場、無限吸引外來投資、無限出口創匯,并以美元外儲備為依據發行人民幣之后,必然積存海量的美元!
有時我想,主流媒體只報道美元又“量化寬松”了,極其瘋狂的“量化寬松”。2020年美國以“量化寬松”之名發行的美鈔總量,遠超過以往所發行的美鈔之和。這些美元都到哪里去了?美國本土物價平穩,顯然,這些美元并沒有在美國國內市場流通。世界上還有哪個市場能夠容得下如此巨量的美元?我明白了:中國,只有中國市場足夠大,能夠容得下如此巨量的美元。
所謂“美元是世界貨幣”,無非是一種內外勾結的,對中國人民的欺騙。他們挖空心思,說出各種謊言,包裝這個騙局。
所謂“擴大開放”,高質量開放,開放金融、優化營商環境,取消在華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限制、投資額度和持股比例限制,無非就是對接美元的“量化寬松”,讓美元金融資本無限制、無障礙地進入中國市場。
李稻葵教授說,美國對中國的要求,90%以上都符合中國的改革開放。他講得非常對。反過來說,中國的具體政策,90%以上也都符合美國的要求。兩者配合得天衣無縫,就是在文本上不能體現出來,以免被中國人民察覺到真相。
這種美國對華輸出金融資本——對應的是中國不惜一切代價“引進外資”的政策——的必然結果,只能是中國以本國經濟、市場、金融、企業、資源、勞動力等為產品,換取激增的天文數字的美元外匯儲備,形成中國形式上的財富,以便向全國人民夸耀這是經濟發展新成績。
但不管怎么說,中國手里的巨量美元仍然要向美國“討債”,要用這些美元向美國采購、投資、并購,這就必然導致美國不可承受的國內市場通脹壓力。
怎么阻止中國手中美元的“討債”可能,從而阻止中國向美國討債的行動呢?
第三處辦法,金融的辦法,閃亮登場。
老實說,這是迄今為止,欺騙性最強、最為有效的辦法。
前面講的中國銀行股份化改革、“引進國際戰略投資”、上市后國際戰略投資適時套現離場,只是這種辦法的牛刀小試。
此后,華爾街金融寡頭已經不屑于使用這種難看的騙術。所以,“引進國際戰略投資”這話,就沒有人提了。
概括來說,用金融手段廢除中國巨量美元對美國采購、投資、并購等“討債”壓力的辦法,有如下幾種:
一是通用辦法:貶值,禁售,禁購。
二是專業辦法:股市,期貨,債市。
三是特殊辦法:詐騙。
通用辦法。好理解,美元不斷貶值,美元持有者的購買力自然下降;禁售、禁購,就是某些重要商品、某些企業,即使你持有美元,人家美國也還是不買給你。所以,即使你有巨量的美元,也不會對美國市場構成通脹壓力。
專業辦法:股市、期貨、國債三個金融市場,本身容量巨大。更大的優勢是,美國可以操控這些市場,一漲一跌,就可以收割,把中國手中的巨量美元很簡單地收割走。我個人認為,每次量化寬松之后,美國金融市場必然有一次大的動蕩,其實就是華爾街金融寡頭在收割自己對中國發行的美元。
即使暫時不收回中國手里的這些美元,讓這些美元乖乖地呆在美國的金融市場上,等于是將其圈禁在這個市場上,“劃地為牢”,中國自然不能再用這些美元向美國“討債”,不會造成美國市場的通脹壓力。
詐騙法。其實,美國所有的收割美元的辦法,都是詐騙。無非是手法復雜一些、手法粗暴一些的區別。復雜一些的叫作國際金融學,由國際超級金融專家、智庫、大學、媒體、高等金融官僚出來站臺背書,如“美元是世界貨幣”、“人民幣不是國際貿易結算貨幣”之類。低級的詐騙行動,則由某些企業直接出面操作。比如中國對房利美、房地美的3750億投資,中國投入如此巨大的資本之后,人家破產了,中國的這筆投資,也就是扔到水里了,血本無歸。
有剛發一筆大財就立即破產的事嗎?所以,這叫詐騙。當然,也可能是周瑜打黃蓋。
所謂中美國,今天比以前更加鞏固。怎么實現的?簡單地說,其辦法很簡單:美國以用美元白條對中國投資和采購商品等方式,向中國輸出金融資本、獲取中國商品和企業,控制中國市場,享盡好處;然后,再用美元貶值、股市、期貨、債市等金融手段,將中國得到的這些美元,盡數收回,阻止中國用這些美元向美國采購商品、并購企業、投資等討債行為。
是不是皆大歡喜。
近期,這個騙局又升級了。
中國有那么一部分人,在鼓吹以外匯儲備特別是美元外匯儲備為基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意思是說,這種中美經貿易關系的模式很好,中國應該以此種中美關系模式可以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所以,這種中美經貿易關系,應該保持發揚。
怎么會導致這樣的結果?這種騙局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改變?辦法很簡單:樹立中國金融主權意識,特別是人民幣發行權必須由中央政府獨占的意識,正視人民幣發行權因引進外資、出口創匯、儲備外匯等政策而被外資特別是華爾街金融寡頭控制的事實!停止開放市場、停止引進外資、停止出口創匯(爭取人民幣的結算權),扭轉中國“兩頭在外”、對國際市場過于依賴的經濟模式。
說幾句狗尾續貂的話,可能讓大家不爽,更可能很多朋友不贊同。
王鑒林和吳大輝兩位先后倒霉,其實,原因也可能是因為其在海外的并購行為。因為這種并購行為,其本質就是向美國成功討債,是把中國手里的美元花出去了,這就犯了美國的大忌諱。所以,美國人討厭他們,中國的買辦官僚勢力就按照美國人的意思,把他們給辦了。
我絲毫不同情他們倆。我只是說,對他們懲處,是罰非其罪、罰非其時:當他們瘋狂掠奪中國人民財富時,沒有受到處罰;當他們對美國不利時,很快受到了處罰。我知道這個觀點大家都不認同,但我就是這么想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