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四十三次會議,專門研究規范中國債券市場發展問題。會議提出近期債券違約的案件有所增加,這是“周期性、體制性、行為性”因素相互疊加的結果,要按照“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原則”,處理好促發展和防風險的關系,推動債券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這是我國金融監管機構對我國金融市場形勢整體研究之后,提出的解決方案。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在國際經濟衰退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實現增長,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但是,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興盛之中存在危機。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依然非常復雜嚴峻。
首先,中國經濟從本質上來說是工業經濟,而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是信用經濟或者說是金融經濟,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領域缺乏話語權和主導權,西方國家的投資者千方百計地進入中國的金融市場,西方國家政府要求中國政府敞開大門允許西方國家的金融投資者長驅直入,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要讓中國重蹈覆轍。
當年蘇聯經濟雖然出現嚴重不平衡的現象,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面臨極大的障礙,但是,蘇聯仍然擁有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美國等西方國家要想通過發動戰爭摧毀蘇聯幾乎不可能。權衡利弊,西方國家在蘇聯培養代理人,試圖通過顏色革命,徹底摧毀蘇聯。事實上,美國等西方國家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俄羅斯總統、白俄羅斯總統、烏克蘭總統私自簽訂協定,將蘇聯解體,蘇聯強大的帝國轟然倒塌。
不僅如此,為了防止俄羅斯卷土重來,美國華盛頓經濟學家制定了一個休克療法,將俄羅斯所有的國有資產股份化,或者叫“資產證券化”,分配給俄羅斯的居民。對俄羅斯政府來說,這是一個重新掌握國家資源的絕佳機會。可是,華爾街投資銀行的目的不是讓俄羅斯政府真正的國有化,而是要讓俄羅斯徹底的私有化。
華爾街投資銀行利用控制的新聞媒體,渲染俄羅斯經濟悲慘景象,宣稱俄羅斯國有企業早已資不抵債,入不敷出,俄羅斯國有企業陷入困境,俄羅斯居民手中的“私有化證券”毫無價值。(上個世紀90年代華爾街投資銀行包裝中國國有銀行到美國華爾街上市的時候,曾經采取同樣的手法,宣稱中國的國有銀行早已資不抵債)
就在俄羅斯居民無所適從的時候,俄羅斯莫斯科出現了私下交易“私有化證券”的市場,極少數西方金融投資者的代理人從美國金融機構獲取大量的資金,在莫斯科街頭收購俄羅斯居民的“私有化證券”。
為了確保“私有化證券”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美國在俄羅斯設立的金融機構以高息攬儲的方式,將大量俄羅斯居民手中的貨幣集中到外國金融機構的手中,外國金融機構利用俄羅斯居民的貨幣,購買俄羅斯居民的“私有化證券”,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將俄羅斯國有企業變成了金融寡頭的私有企業。
這種沒有硝煙的金融戰爭,徹底摧毀了俄羅斯的經濟基礎,使俄羅斯從一個經濟大國變成了一個經濟衰落的國家。
值得慶幸的是,俄羅斯政府沒有將軍工企業特別是生產戰略核武器的企業私有化,從而為俄羅斯繼續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作用提供了強大保證。由于俄羅斯主要工業企業全部被俄羅斯的金融寡頭收購,俄羅斯經濟發展面臨極大的困難。
為了解決俄羅斯所面臨的問題,俄羅斯政府不得不屈從于金融寡頭的壓力,頒布一系列寬松的金融市場管治政策,從而使俄羅斯成為西方金融寡頭恣意妄為的冒險天堂。
俄羅斯總統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宮之后,采取果斷措施,將金融寡頭抓獲歸案,重新把石油天然氣企業國有化,從而為俄羅斯經濟的穩定打下堅實的基礎。
俄羅斯金融市場改革歷史教訓,讓人們充分意識到,華爾街資本通過商品市場,無法改變俄羅斯的經濟面貌,可是,他們可以通過金融市場,徹底摧毀俄羅斯的經濟基礎。
當前中國面臨同樣的危險。美國政府之所以在第一階段中美兩國經貿協議中要求中國無條件開放金融市場,其目的也就在此。美國試圖通過金融機構,收購中國的國有企業,并且鼓勵中國走私有化的道路,徹底摧毀中國的公有制基礎,使中國成為第二俄羅斯。
中國國家領導人關鍵時刻力挽狂瀾。一方面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另一方面堅決抵制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的收購行為,按照對等的原則,處理中美兩國經貿關系,鼓勵中美兩國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開展全方位的經濟合作。
中國金融機構之所以在螞蟻金融科技上市問題上“踩剎車”,其目的也就在此。如果允許該金融機構及其幕后控制者在中國互聯網絡金融市場興風作浪,那么,中國金融風險將會迅速膨脹,中國資本市場有可能會成為西方資本進入中國控制中國經濟命脈的突破口。
其次,金融具有非常明顯的擴張性,如果允許金融投資者大舉進攻,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可能會被扭曲。中國始終強調金融必須服務于實體經濟。其目的就是要確保金融適度發展,防止金融市場擴張,給中國經濟帶來滅頂之災。
雖然一些金融理論工作者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的公司絕大多數屬于傳統的工業企業和現代農業企業,因此,發展中國金融市場本身就是為了促進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如果在金融市場發展問題上缺乏清醒的認識,允許金融投資者在中國市場橫沖直撞,那么,中國金融市場乃至中國經濟有可能會遭受重大打擊。
中國金融市場要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始終為中國實體經濟服務。無論是在貨幣的發行和流通問題上,還是在債券、股票市場發展問題上,都必須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量入為出,控制貸款規模,確保中國儲蓄經濟不會受到嚴重沖擊。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每當中國經濟增長面臨巨大壓力的時候,通過發行貨幣刺激經濟增長的聲音就會浮出水面。一些學者主張通過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的增長。還有一些學者鼓勵發展房地產業,依靠房地產市場的拉動作用,刺激經濟的增長。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我國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了路徑依賴。中國一些學者對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思路推崇備至,對西方國家的信用經濟充滿向往,認為中國應當發展信用經濟,必要的時候,應當實行“財政赤字貨幣化”。這是典型的東施效顰。
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必須處理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必須充分發揮金融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但是,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通貨膨脹政策刺激經濟的發展,當然更不能通過濫發貨幣,將中國的問題變成其他國家的問題。事實上,由于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因此,中國不可能像美國那樣,通過實行寬松貨幣政策,將中國經濟問題轉嫁給其他國家。
中國必須高度重視金融市場發展的規律,認真研究西方國家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未雨綢繆,避免重蹈歷史覆轍。
筆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必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必須高度重視企業的素質,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凌空蹈虛,在發展經濟的問題上,脫離企業的實際狀況,制定一些不切實際的金融政策。
企業發展的好壞,取決于各方面的因素。數字經濟時代,誰掌握數據,誰就掌握主動權。我國許多中小企業之所以步履維艱,就是因為他們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失去了數據,迷失了方向,因此,他們越努力,失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政府制定宏觀調控政策過程中應當充分重視數據的重要性,通過建立國家數據庫,及時向中小企業提供有關數據,幫助中小企業調整航向,渡過難關。如果沒有看到數字經濟條件下我國經濟結構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仍然沿用傳統的救助計劃,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那么,最終必然會導致資金使用成本越來越高,呆賬壞賬越來越多,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第二,必須高度重視金融環境變化問題,建立統一的金融監管體制。法律沒有修改之前,我國已經對金融市場監管機構進行必要的整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設立,就是我國強化金融監管機構改革的具體表現。全國人大常委會應當加快我國金融監管機構法律修改工作,充分利用大數據,將我國銀行、保險、證券、信托和各類金融監管機構統一起來,建立統一的金融監管委員會,具體負責金融領域信息的搜集整理歸納分析工作,確保我國金融市場信息暢通,金融監管扎實到位。
當前我國許多企業的信息仍不透明,上市公司弄虛作假的現象時有發生。盡管證券監管部門竭盡全力,嚴格執法,防止上市公司損害投資者的利益。但是從整體來看,如果不改變傳統的監管模式,利用數據庫,對我國上市公司實施監管,增加上市公司經營的透明度,那么,我國金融市場監管有可能會功虧一簣。
解決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首先就是要改革傳統的監管機構和監管方式,通過組建統一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實現信息共享,充分利用數據庫和人工智能技術,確保我國資本市場所有企業處于高度透明狀態,確保信息的流通不存在任何障礙,盡可能將中國的金融市場變成公開透明的金融市場。過去那種依靠信息的不對稱獲取巨額利益的金融發展模式不能繼續存在下去,所有金融企業都必須增加透明度,中國金融市場應該成為世界上最公平的金融市場。加快金融監管機構改革的步伐,充分利用數據庫強化管理的深度和廣度,對于我國防范金融風險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