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讀者讓我寫寫某煤集團的事情。
我不是局內人,只能按照自己的經驗和觀察在宏觀上說一說,供大家參考。
債務問題,我提過不止一次了。
“他們在世界市場上到處叫嚷,只有貨幣才是商品!象鹿渴求清水一樣,他們的靈魂渴求貨幣這唯一的財富。在危機時期,商品和它的價值形態(貨幣)之間的對立發展成絕對矛盾。因此,貨幣的表現形式在這里也是無關緊要的。不管是用金支付,還是用銀行券這樣的信用貨幣支付,貨幣荒都是一樣的。”
每一只金融產品爆雷以前,3-6個月,內部管理高層就知道了。
然后,管理層會大致做幾件事情:嚴密控制不利消息,制造假虛假繁榮消息,拆東墻補西墻,跑銀行、財政求援,琢磨邪門歪道,轉移資產,高層安排自己的退路。
3-6個月的時間,高層拼命掙扎,如果掙扎無效,就給自己安排退路。掙扎的效果和拖延的時間成正比。
物反其類是為妖,如果突然都是好消息了,壞消息一點也看不到了,或者不特意搜索就看不到了,那可能都是好消息,也可能是要出事了。一般來說,后者的概率更大。
這是我當時說的,并不是針對某企業,而是經驗談。先是打腫臉充胖子,然后拼命掙扎,如果不想就考慮邪門歪道,整個過程之中,一直釋放煙霧彈。然后實在裝不下去,就給大家一個意外的驚喜。
某煤集團出事以前,也有過類似的操作,比如制造好消息。
記者發現,2020年6月20日,中誠信國際曾出具跟蹤評級報告,維持永城煤電主體信用AAA等級,評級展望為穩定。
比如,疑似轉移資產。
在跟蹤評級正面的情況下,永城煤電違約公告令市場驚呼意外,更引發注意的是,在宣布違約前,永城煤電公告,公司第四屆董事會臨時會議審議通過相關議案,將其持有部分股權無償劃出。
公開資料顯示,永城煤電是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相關批復,由河南能源化工集團以其擁有的原永城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截至2007年5月31日凈資產出資,于2007年6月28日在商丘永城市成立的國有獨資公司。也就是說公司母公司是河南能源化工集團,最終控制方是河南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真是大手筆啊。
無償劃轉事項具體包括,永城煤電劃出,將中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506751425股的股份劃入河南機械裝備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將中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650000000股的股份劃入河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將河南龍宇煤化工有限公司91.875%股權劃入河南能源化工集團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河南永銀化工實業有限公司60%股權劃入河南能源化工集團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將河南永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85%股權劃入河南能源化工集團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將濮陽龍宇化工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劃入河南能源化工集團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此外還有。
此外永城煤電也劃入四筆資產,分別是永金化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安陽鑫龍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38%股權劃入,河南能源化工集團鶴煤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鶴壁市福祥工貿有限公司100%股權、鶴壁市福興工貿有限公司100%股權、鶴壁福源煤炭購銷有限公司100%股權全部劃入。上述產權過戶均已完成。
至于求助銀行、財政之類的事情有沒有,那就只有內幕人士知道了。
不過,正常情況下,正常人的思維都是能搶救,先搶救。畢竟明目張膽耍流氓,后面會有一系列惡果,最簡單直接的就是以后再融資困難,不僅自己再融資困難,自己所在的地方政府和自己的同行都會再融資困難。一旦信譽歸零,臭名昭著,日后很難立足。
但是,如果實在救不了,就只能秘不發喪,偷偷安排后事了。死道友不死貧道,先把眼前糊弄過去再說,如果眼前都糊弄不過去,考慮日后能不能立足有什么意義?
耍流氓是萬不得已的下策,但是直接給所有人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沖擊——你這濃眉大眼的AAA居然也叛變革命了?
其實,市場經濟條件下,必然存在財富和貨幣的單向匯聚。為了讓經濟在可以接受的幅度下繼續前行,只有不斷增加貨幣供應。
增加貨幣可以直接印鈔,也可以增加債務。政府使用直接印鈔獲得的鈔票直接購買商品和勞務。政府也可以大量發債,同時鼓勵企業、居民大量舉債,透支未來并不存在的收入。
靠債務拉經濟,不具備可持續性,這是我早就說過的事情。靠債務拉經濟,是直接印鈔的變種。直接印鈔拉經濟不存在還不上的問題,但是通脹的壓力簡單直接。債務拉經濟存在通脹與通縮的選擇,也存在還不上的問題。
從去年開始豬出問題,豬肉的漲幅大家都知道了。今年糧食價格上漲,玉米漲幅大家自己可以看。在這種情況下,央行確實不方便再大規模大水漫灌,甭說大水漫灌,就是準確滴灌,風險都不小。
盡管通脹壓力巨大,廣義貨幣的增速還是遠遠快于經濟增長。盡管廣義貨幣的增速遠遠快于經濟增長,還是爆雷不斷。
因為債務黑洞是利滾利以幾何級數增長的。
我在《紙牌大廈》中分析過,在刺激政策的晚期,政策的選擇空間越來越小,一方面是不斷增大的債務壓力,一方面是不斷增大的物價壓力。不提供幾何級數的貨幣,就沒法填平債務黑洞。提供幾何級數的貨幣,填平了債務黑洞,就很可能面臨通脹失控的風險。當然,如果是開放經濟體,還有本幣貶值的壓力。
如果不考慮惡性通脹,沒有什么金融危機是不能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避免的。
堅決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風險包含兩方面:債務危機和惡性通脹。兩種風險互相對立,都能毀滅金融系統,誘發條件一線之隔。如果只避免其中的一方面,必然導致另一方面的風險不斷累積??梢员苊馄渲幸环N,發生另一種,或者兩種各發生一部分,兩種都不發生,實在不現實。
只要不打算徹底放棄幣值,債務危機肯定會來,只是在哪個時間點。
拋開理論分析,現實之中的結果,很可能是定向增加貨幣供應,但是供應的總量不足以填平所有債務黑洞。于是,爆雷一部分,物價上漲一部分。
想保住幣值,就要讓一部分雷爆掉,想不爆雷,就不要幣值。填窟窿的新增貨幣越少,爆雷量越大,幣值保存率越高,反之亦然。
看過《大而不倒》的讀者知道,華爾街遇到類似的情況,巨頭們聚在一起商量救誰不救誰,按照含華量排出一個救援順序,估算需要有財政部和央行提供的貸款總數,拿出一個救市方案。
大多數人普遍認為,某煤集團、某晨集團這樣的大型國企,是地方政府的親兒子,地方政府一定會全力搭救。
正常情況下,一部分債務可以考慮引入其他金融機構,比如,轉化為永續債,還有些債務可以考慮債轉股。
沒想到,沒有轉永續債也沒有轉股,不但爆雷,還試圖轉移資產。
也許是窟窿太大,地方政府實在無能為力,也許是地方政府自己其實也自身難保,畢竟有幾十億的地方債,也許四方求援但是沒有金融機構愿意伸出援手轉債、轉股,也許是連轉換以后的利息、股息都支付困難,也許是兼而有之。甭管什么原因,都不是好消息。
結果,信仰在一瞬間就崩潰了。
某煤這樣的濃眉大眼的債券都出這樣的事情,你們這些歪瓜裂棗更讓人懷疑。
有某煤這一番表演,其他債務人有口說不清。大家的情況都不怎么樣,說了實話,甭想再從市場上融資。不說實話,債權人更懷疑,懷疑債務人的情況比真實情況還要糟。
于是,打折拋售,落袋為安。債務市場發生了踩踏事件。
實際上,類似的事情早就該發生。既然靠債務拉動GDP,那么債務違約就是遲早的事情。
這些年經濟增長,債務增長速度更快——廣義貨幣增速遙遙領先于經濟增速,此外還有數量更多的社會融資。去杠桿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很多時候是杠桿轉移——開發商背上杠桿,把地方政府的債務接過來,居民背上債務,把開發商解放出來,消費者背上消費貸把制造商解放出來……考慮到地方政府的地方債總量以10萬億數量級計算,全社會債務總量估計以百萬億數量級。必須承認,從2008到2013,從2013-2018,2018-2020,能維持兩個半中期貸款周期,不讓債務風險爆發出來,地方政府和央行已經很努力了。
類似牛市不猜頂,所有人都知道風險所在,但是因為個人信息局限性,都不能準確判斷頂點,所以不愿提前離場。結果,一旦多數人相信他人確認了信號,不計損失,一哄而散。
其實,類似的事情早就有跡象。
判斷前三季度經濟的時候,我曾經問過,貨幣同比增長10%,經濟幾乎沒有增長,那么新增的貨幣去哪里了?一群蠢紅叫罵不已。
五月份以來,上海同業拆借一直上漲。與之對應,人民幣也上漲。有磚家證明這是經濟強勁復蘇,BLABLABLA寫了一大堆。其實,這不是好跡象。一般來說,金融危機以前都會出現同業拆借上漲,本幣升值。
許多事情一直在發酵,沒有攤到桌面上而已。除了少數內幕參與者之外,市場上信息非常不對稱,大家都在猜。
現在,大家都不清楚,地方一級到底打算做什么?是紛紛效仿某煤,還是死撐下去。效仿某煤太無恥,死撐下去太費勁。決定地方一級選擇的,是地方一級的錢袋子。具體情況如何,誰也不清楚,包括地方地方一二把手,金融、財政的分管領導,也未必知道完整的實情。
大家也都不清楚,央行打算什么時候出手,接到哪一層,目前看,央行暫時沒有其他舉動,地方大型國企似乎還沒到央行出手接盤的時候。
國企信仰已經被突破,真正的信仰在何方?
央行也為難,一方面出手接盤,必然在未來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不理解這一點的,可以去看看美國次貸危機穩定以后,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變化。現在地方國企債、地方債出問題是地方的事情,將來物價出問題,責任在央行。這是用自己的責任置換別人的責任,將來追責自己首先跑不了。一方面出手借債意味著負向激勵,必然在未來鼓勵更多的地方欠債。獨山欠債400億,臨縣欠債100億,央行把兩個縣都救了,臨縣會怎么想?下次老子欠1000億。如果央行要求地方以處理責任人作為附加條件,那么地方責任人(大多數是一、二把手)必然挖地三尺。事情不難搞清楚,關鍵是責任和利益難以厘清。
理清責任以前,要央行出手,確實勉為其難。所以,到現在為止,央行的態度還是很曖昧。不斷通過各種手段提供流動性,希望地方自己借新還舊,化解債務危機。劉尚希提出債務貨幣化,最終也沒有形成一種制度。
與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沒有從屬關系不同,中國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間,類似派出關系。加州財政破產的事情,在中國絕不會發生。
最終,還是需要上面出手,央行把一部分債權接過來,轉給資產管理公司,同時提供必要的流動性,增發貨幣,安定市場情緒,保證繼續運轉。在隨后的通貨膨脹之中,緩慢消化掉債務存量。類似的事情,上世紀90年代,不是沒干過。不過,央行出手填平債務黑洞越早,爆掉的債務越少,未來的通脹壓力越大。如果央行沒有填平債務黑洞,只是讓債務黑洞暫時掩蓋起來,那么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債務陸續到期,央行還會再次面臨艱難的選擇。
在沒有確定央行的態度以前,最好不要輕易接盤。這種時候,最好減少資產持有量,除了能收租的房產和分紅良好的股票,其他能變現的,盡量變現。這種時候,不要買什么理財,你不知道你的財,被對方怎么打理。比較謹慎的人,相信國有五大加國家100%控股的郵儲。相對激進的人,還相信9大股份制。
地方債早就是是問題。頭腦稍微清醒一點就應該知道獨山的事情不是個例。某煤的事情,是不是丟卒保車,小卒肯定保不住了,不如提前轉移資產為保車做物質準備?
債務都是環環相扣的。棚改放緩,房住不炒以后,許多二三四線樓市價格出現停頓,當地地方政府賣地還債似乎也不太順利。地方政府當然希望樓市繼續向上,但是民間還有多少杠桿可以加,央行要不要考慮物價風險,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
地方政府很可能出賣國有企業,換取一部分現金,一是甩包袱,二是償還地方債。這種情況下,倒霉的是國有企業的員工。除了最高管理層,中層有行政級別的,都要喪失行政級別,從此由體制邊緣人變成打工人。他們的待遇隨行就市,能保住混改以后不被裁員就不錯。他們是損失的直接承擔者。不僅如此,有經營性質的事業單位變企業,估計也是大勢所趨。
至于民間的債務,比如被減薪裁員的員工背負的房貸、消費貸,國家大概率是不會管的,理由是冠冕堂皇的——你的房貸、消費貸還不上,可以賣,誰讓你買的房子、消費的商品超過你的收入水平?
我曾經說某蠢紅,年底他大概率吃不起肉,當時的趨勢看,央行準備提供一定量的的貨幣,不斷消化債務,同時維護通脹,玉米和豆粕已經有這種趨勢。現在看,我可能還是樂觀了,如果債務風險連續爆發,規模超過預期,央行出手比較遲的話,短期內物價可能會大幅向下。
方向和趨勢是明確的,但是時間節點無法猜到。
說兩件屬于題外話的事情。
一是為什么負債累累的是地方政府和地方大型國企?
拋開地方政府負債拉GDP不說。
按照之前的分析,決定資本利潤的是所有人的社會關系。
地方大型國企,是地方經濟的支柱,有地方金融、財政支持、在當地有準壟斷性地位,理論上是穩贏不輸的買賣,結果還是敗下陣來。
為什么?
說到底,地方政府國企實際控制人的利益與國企利益不吻合。
一些地方的國企領導人幾乎是瘋狂掏空自己的企業,化公為私。情婦與自己管理的企業做關聯交易。情婦成立公司,情婦的父母成立公司。一號情婦、二號情婦……除此以外,還有七大姑、八大姨。
通過這些關聯交易,利潤轉移出去,損失和風險承擔下來。
腐敗分子落馬以后,有時能清收回一部分損失,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損失早就通過離岸中心轉移出去了。
地方黨政系統也有類似的情況。獨山的前一把手已經落馬的潘志立及其大黨羽在發債、搞工程的過程中,也是大撈特撈。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是一方面,經手三分肥是另一方面,融資和搞工程的過程中發大財的都不是外人。
現在出現退潮的跡象,這些人可能畏罪出逃,也可能主動投案,不論怎么樣,承擔損失的是大多數人,包括國企中中層以下,全國的老百姓。
即使不考慮國企員工未來的命運,賣掉了地方國企,就賣掉了區域經濟的經濟抓手和聚寶盆,喪失了對國企員工的影響力。誰獲得了地方國企的控制權,誰就在當地有極強的影響力。不賣地方國有企業,就是沒完沒了的無底洞。
地方黨政的管理,也有類似的問題。不給地方足夠的權限,地方干部顯然無法管理地方。給了權限,就不能避免他們瘋狂地以權謀私。美國的地方一級政府施行自治,和聯邦政府沒有從屬關系。誰有錢誰在選舉中占上風,地頭蛇既是大財主,也在地方政府有極強的影響力。
按要素分配條件下,如何從長遠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將發展向何方?
如何讓聚集在一部分人手中的貨幣動起來,這是第二個問題。
這事很難。
不過,既然資本是以物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然就會有辦法,讓資本繼續擴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