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經濟 > 經濟視點

從《資本論》看貨幣:美元為什么叫美金?

馬寧 · 2020-11-12 · 來源:經濟學之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支付手段造成了經濟生活中的交易與結算的分離,為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現代經濟高度發達,大規模交易主要是靠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完成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事情越來越少了,貨幣購買手段的職能沒有支付手段的職能重要了。貨幣貯藏也不那么重要了。

  編者按:

  支付手段造成了經濟生活中的交易與結算的分離,為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現代經濟高度發達,大規模交易主要是靠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完成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事情越來越少了,貨幣購買手段的職能沒有支付手段的職能重要了。貨幣貯藏也不那么重要了。今天我們來從資本論的視角看貨幣。


  #貨幣

  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叫作貨幣。另外一個定義是:作為價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過代表作為流通手段來執行職能的商品,是貨幣。

  # 價值尺度

  貨幣把商品價值表現為同名的量(貨幣數量),使它們在質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較。

  # 流通手段(交換手段)

  作為商品流通的媒介,貨幣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職能。

  # 貯藏手段

  貨幣從流通中退出貯藏起來。

  # 支付手段

  貨幣支付債務的功能。

  # 世界貨幣

  在世界市場上,貨幣與商品相對立,直接表現抽象人類勞動的直接的社會實現形式,這種功能稱為世界貨幣。

  # 紙幣

  由國家發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

  # 金本位制

  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

  # 復本位制

  指以金、銀兩種特定鑄幣同時充作本位幣,并規定其幣值對比的一種貨幣制度。

  01  貨幣的由來和功能

  美元又叫美金,這是差不多每個人都知道的。但是為什么叫美金,為什么沒有“英金”、“法金”、“歐金”之類的東西,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了。圍繞著貨幣有很多混亂的觀念和看法,美金的稱呼只是其中之一。有人說過,因戀愛而受愚弄的人,甚至還沒有因鉆研貨幣本質而受愚弄的人多。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需要有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商品充當交換媒介。一開始人類使用過很多東西作為交換媒介,比如貝殼啊,牲畜啊,糧食啊等等。后來逐漸的都選擇了金,因為其它商品不如金方便,也不如金吸引人。而且其它商品的品質不均一,比如這張牛皮和那張牛皮就很難一致。金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在自然界中通常發現的都是純金,分布很廣但是從來不是大量,而且明晃晃的非常華美,“而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馬克思)。所以金很容易被所有人(特別是有著原始宗教信仰的古代人)都接受。

  金能夠存放很長時間而不變質,一千多年前的金幣現在仍然金光閃閃。此外,尋找金需要花費大量的勞動,因此金的價值很高。我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古代金幣,大多都是非常小的。因為最古老的商品交換產生于各個部落之間,因此當時商品交換的規模比較大,客觀上需要一種價值很高的商品來充當交換的媒介。金又有非常好的金屬延展性,易于鑄造和分割,非常適合交易使用。用來充當交換中介的金就是貨幣。作為貨幣的金叫作一般等價物,因為貨幣只有一個使用價值,就是與其它任何一種商品交換。我們前邊說到的無論是價值,剩余價值,勞動力價值,生產價格,利潤,市場價值或市場價格,都是用勞動時間來表示的。因為有了貨幣這種特殊商品,我們在市場交易中遇到的商品的價格沒有用勞動時間表示的,都是用貨幣數量來表示的。貨幣在商品流通中是交換手段。

  金和銀因為比較稀少,而且比起其它金屬來要軟,因此作為金屬,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它們的使用價值是不高的。作為消費品,也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作為奢侈品,用來表現財富才有用。如同馬克思的名言所說的一樣:“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因為大家都接受貨幣,所以貨幣就成了商品價值的代表,即使不與其它商品交換,也可以用貨幣數量來表示一個商品的價值。比如,一份盒飯多少錢,一枚鉆戒多少錢。你買書之前一定先看過標價,看了這個標價不會讓你少一分錢也不會多一分錢。只有你掏出鈔票把書買下來之后,你才真正的做了交換。用貨幣數量來表示商品的價值,這時候貨幣叫作價值尺度。馬克思說,“金作為對象化勞動時間是價值尺度,金作為一定的金屬重量是價格標準。”

  最早的貨幣單位都是重量單位,比如英國的鎊,中國的兩。因為金是有價值的,而商品也是有價值的,所以兩者中的任何一個價值的變動都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化。用貨幣來表示商品的者價格時,不需要真正的貨幣,只需要“計算貨幣”也就是頭腦中的貨幣就可以了。炒股票的人對此應該有深刻理解。當一個炒股票的人說他手上有多少錢的股票時,他的意思只是如果他按照市場價格把股票賣掉,可以獲得多少錢。所以,在股票市場上經常有先在數字上賺了大錢最后卻虧損嚴重的事情發生。

  所以貨幣有兩個職能與商品交換直接有關,一個是交換手段,一個是價值尺度。隨著商品經濟的擴大,可以交換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了,所以可以用貨幣數量來衡量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了。最后不光那些有價值的東西,連沒有價值的東西也可以用貨幣衡量了。現在精神受到損失,名譽受到破壞,甚至丟了性命,都可以用錢來賠償了。而且金額可以確定得很精準,依照當事人收入、地位的不同而不同。同樣,什么東西都可以換錢了。例如魯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樣》中就說過,自由固然不能用錢買來,卻可以為了錢賣掉。

  這是因為什么呢?因為金錢萬能。作為一般等價物,貨幣可以被一切人接受,用來交換一切商品,所以貨幣成了凌駕在其它一切商品之上的特殊商品。如果你手上有兩萬噸土豆,雖然能救活不少非洲災民,但是對你有什么用呢?時間久了還會爛掉。但是你要是把它賣了,換成了錢,那就大不一樣了。錢越多越好,存到銀行里不收你賬戶管理費,而且還每天問你要不要理財服務。你手上有了足夠多的錢,就意味著你可以隨時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你是錢的主人,所以你也和金錢一樣萬能了,甚至比金錢還要萬能。就和上帝一樣。“金錢沒有臭味。”以貨幣形式表現出來的財富,掩蓋了財富的來源,讓一切都變得干凈了。

  在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不是為了自己生產,所以商品對生產者自己是沒有用的。他要獲得自己生活需要的生活資料和自己生產需要的生產資料,就必須在市場上把商品賣掉。因為他的買主并不一定能提供他需要的東西,所以他不要買主的商品,只要買家的鈔票。他得到了貨幣,就可以購買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把自己的生意和自己的生命都維持下去了。

  無數的賣者和買者在市場上出現,交易著各種各樣的商品,這就形成了商品流通。所以貨幣在商品經濟中起到的交換手段的作用,不僅僅是交換手段,而且是流通手段。因此,貨幣流通可以影響到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中的危機也通常表現為貨幣流通的危機:想賣商品的人賣不掉,想買貨幣的人買不到。于是人們往往把經濟危機歸結為貨幣流通出了問題,或者金融領域出了問題。事實上,這種看法是完全不正確的。

  在商品流通之中,如果單純從個體的角度來看,顯然即使在賣之前,也有必要準備好一些貨幣在手上。因為可能在你還沒有賣出的時候,你就得買進了。商店每天早晨開張前都要準備好一些“零碎鈔票”(上海人的叫法),準備好找零。所有貨幣不是在貨幣流通中永不停止的運動,貨幣有時候還會停下來,當然也不是永遠的停下來。這就叫作“貨幣貯藏”。

  貨幣貯藏是有很多種類的。除了為交易而準備,主要是因為貨幣太多了(“窮得就剩下錢了”),一時用不到而貯藏起來。當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太多的時候,就會有貨幣從流通出退出,形成貨幣貯藏;同樣,當流通中的貨幣數量不夠的時候,就會有貨幣從貯藏中退出進入流通。所以馬克思說,“貯藏貨幣就表現為流通中的貨幣的引水渠和排水渠。”貨幣和其它商品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其它商品如果貯藏起來,要么是有特殊的用途,要么是為了販賣。但是貨幣貯藏不同,只需要“把金銀放在一邊,一兩又一兩地堆積起來就行了”(馬克思)。這是一種毫無內容的活動。不過由于貨幣可以衡量一切商品價值,可以購買任何商品,所以貨幣貯藏往往是一種財富積累方式。

  很多時候,大家并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么簡單。比如,有時候會賒帳,還有時候會先預付款。這樣,買和賣就不是同時發生的,“賣者和買者變成了債權人和債務人”(馬克思)。這時,貨幣仍然進入流通之中,卻不是流通手段或者交換手段。這時的貨幣是“支付手段”。比如我們總是在每個月頭上收到上個月的水、電、天然氣和電話帳單,這時我們已經使用了水、電、天然氣和電話服務,所以我們付帳單的時候,貨幣執行的就是“支付手段”的職能。

  正是這種債權債務關系,成為了信用制度的天然基礎,當然信用制度要比這種簡單的債權債務關系高級得多,復雜得多。馬克思指出,“信用貨幣是直接從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產生的”。同時,如同馬克思說的那樣,“隨著信用事業的發展,因而隨著資產階級生產的一般發展,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將靠縮小其作為購買手段的職能,尤其是縮小其作為貨幣貯藏要素的職能而擴展起來。”

  現代經濟高度發達,大規模交易主要是靠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完成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事情越來越少了,貨幣購買手段的職能沒有支付手段的職能重要了。貨幣貯藏也不那么重要了,因為信用事業發達了。沒有幾個人是先攢夠了錢再買房子的,大多都要靠貸款。我們很多人都辦了信用卡,信用卡的特征就是銀行先替用戶的消費付款,而后用戶再償還銀行的債務。這也是一種支付方式,我們不需要事先準備貨幣,只需要事后償還。我們越來越感覺到這種支付方式提供給我們的便利了。甚至在那個信用事業遠沒有現在發達的時代,馬克思就做出了預言,“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流通的速度表明個人已更深得多地卷入了流通過程。”

  現在電子支付手段的發展又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人們說,出門帶手機就可以了。網絡支付或者無線支付本來只是“交換手段”的一種,它把你賬戶里的錢直接劃撥到對方的賬戶里,但是這種支付方式很快就具備了信用的性質。現在支付寶的信用積分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了。

  支付手段對于整個社會經濟來說也有極大的好處。因為現實社會交易的規模十分巨大,如果都用流通中的貨幣來結算的話,那么貨幣數量和流通速度恐怕都是遠遠不夠的。比如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在各商業銀行間結算中起著協調作用。如果某銀行要支付給另一銀行若干億元,而另一銀行又應該支付給這家銀行若干億元,那么實際支付的金額只需要是抵消后的剩余數額。很明顯,這就是各種為什么結算業務越來越集中的原因。這會給各個參與者都帶來好處。不過支付手段不能完全取消貨幣貯藏,也還是需要一筆準備金的。

  不過支付手段造成了經濟生活中的交易與結算的分離,為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埋下了伏筆。

  自古以來商品經濟同時就伴隨著國際貿易。在國際貿易中,各國都能接受的貨幣要么是金,要么是銀。這是因為有的國家是用金做貨幣,有的國家是用銀做貨幣。所以在國際市場上金和銀又充當了世界貨幣的角色。國際貿易的發展大大地促進了各國之間的交往,首先就是通過商品。商品“的共同語言是價格,它們的共同體是貨幣”(馬克思)。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商品交易形成了,當然形成以后也決不僅僅限于商品關系了。可見不論多么高地評價商品經濟對人類發展的促進作用都不過分。

  有些國家用金作為貨幣,有些國家用銀作為貨幣,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最早期的金屬貨幣差不多都是金,因為自然界中的金大多是純金,只需要找到它就可以了。而銀則不然,銀的化學性質比金活潑,都是化合狀態的,銀礦需要開采,銀需要冶煉。就是冶煉好的純銀,用不了多久也會氧化,變黑。幾千年前的金子現在還光彩奪目,但是博物館里的銀子無一例外全是黑的,而且還常常被腐蝕出了洞。所以在早期,銀子比金貴重。但是后來由于地表的金子被發現得差不多了,金也需要開礦了,金的價值就上升了。相對來說,因為金化學性質更穩定,所以金更多的被接受,但是銀的貨幣作用也一直沒有消失過。

  中國這樣大多數時間都是統一中央集權的國家,金和銀的貨幣地位就都低一些。實際上中國古代日常交易用的是銅,中央政府鑄造銅錢,并發行和保障流通。所以雖然是用金屬鑄造的貨幣,但這不是金屬貨幣,而是由國家提供信用的法定貨幣。如果換了個皇帝或者年號,一般都要重新鑄造銅錢,從前的錢幣就都沒有用了。鑄幣的權利由國家壟斷,私人是嚴禁偽造貨幣的。國家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譬如說,國家買來一定數量的銅,然后鑄造成錢幣,這些錢幣的購買力要比那些銅的價格高很多。這些差價當然都由國家占有了。

  中國貨幣史是個很有意思的研究課題,在這里我們不多做展開。在歐洲很多地方,私人可以把金送到鑄幣廠按照一定的標準鑄造成一定成色和一定數量的硬幣,鑄幣廠往往收取一筆費用(鑄幣稅)。鑄幣廠可能是國家專營的,也可能是領主的或者城市的。

  馬克思指出,“貨幣在它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上取得了一種特有的式樣,它變成鑄幣。為了使它的流通不因技術困難而受到阻礙,它是按照計算貨幣的標準來鑄造的。鑄幣是這樣的金塊,它以一定的花紋和形狀表示它含有鎊、先令等貨幣計算名稱所指的金的重量。正如造幣局價格由國家規定一樣,鑄造的技術事務也由國家擔任。作為鑄幣的貨幣,同作為計算貨幣的貨幣一樣,有地方性和政治性,講不同的國語,穿不同的民族制服。因此,作為鑄幣的貨幣,它的流通領域是由共同體的界限所限定的國內的商品流通,這是不同于商品世界的普遍流通的。

  有時候鑄幣廠會降低鑄幣的成色,這自然就使貨幣“不值錢”了,也就是貨幣貶值了。鑄幣廠這么做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出于財政上的原因:因為戰爭或者開銷過大缺少經費了,因為金或者銀的供應減少了等等。馬克思把這稱為政府偽造自己國家的貨幣,并且指出,“從中世紀初至18世紀末的整個貨幣鑄造史,可以歸結為這兩方面的[馬克思指政府和私人冒險家]、互相對抗的偽造鑄幣的歷史。”現在又開始了相同的歷史。

  從中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各國貨幣不斷的貶值促使人們紛紛著書立說研究貨幣問題,對經濟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工業革命前歐洲各國企圖在降低貨幣成色的同時保持幣值穩定的努力都失敗了。這樣的企圖違背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規律。在1300年到1605年這段時間里,蘇格蘭的貨幣平均每年貶值12%,英格蘭貨幣平均每年貶值4%。這個時期,貨幣成色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在歐洲,由于缺少像中國這樣的權威的中央政府,所以各國政府都無法把貨幣變成紙幣。貨幣始終是金屬貨幣,購買力由其包含的金或者銀的價值決定。這樣每一次貨幣成色的下降,都導致了貨幣貶值。當然,即使在古代中國,國家信用貨幣也不能保證幣值的穩定。

  因為金屬貨幣本身是有價值的,所以在貨幣流通和商品流通中,遵循著等價交換的原則。不會有人在花錢買的時候降低貨幣價值(否則就要多花錢),也不會有人在賣商品的時候提高貨幣價值(否則就要少賺錢)。因此,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是與貨幣價值、商品價格相適應的,在貨幣價值不變的前提下,由需要交易的商品的總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決定的。需要交易的商品總價格越高,流通中貨幣數量越多;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貨幣數量越少。超過需要的貨幣流通數量的貨幣會退出貨幣流通。

  02  紙幣和法定貨幣

  金屬貨幣本身有很多缺陷,主要缺陷有三個。

  第一個,是金屬貨幣容易磨損。因為金屬貨幣是足值的,磨損對幣值的影響就很嚴重了,不像紙幣,撕個口子破個角只要不嚴重就沒什么關系。一個英鎊本來應該含有一定數量的金,但是由于磨損,逐漸的含金量就不足了,就不值那么多錢了。如果用足值的貨幣換取磨損的貨幣,顯然就吃虧了,因為貨幣是可以再鑄造成金塊的。

  錢商們有一個賺外快的好方法:把金幣或者銀幣放入皮包內,然后使勁抖動它。硬幣取出之后,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磨損。這個過程反復重復之后,皮包里就會積聚一些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已經可以利用的金銀粉末。為了保證幣值的穩定,政府有關部門要經常稱量貨幣以檢查磨損的嚴重程度,太嚴重的就融掉重鑄。為了防止磨損嚴重的硬幣仍然流通,英國在17世紀發明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在硬幣的邊緣軋出凸緣。這樣查看硬幣的凸緣就可以較方便的判斷出硬幣的磨損程度。這個做法后來一定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人民幣中的分幣就是帶鋸齒的,這當然已經只是一個傳統了。

  第二個缺陷是,足值的金屬貨幣的供應量受到金或者銀的產量的限制。隨著貨幣經濟越來越發達,流通中需要的貨幣數量越來越大,而金或銀的供應量是遠遠趕不上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的。這是足值金屬貨幣遇到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2016年底我國流通中貨幣是2000年底的4.66倍。如果光靠金,是不可能提供這么多的貨幣的。

  第三個缺陷是,金屬貨幣因為是有形的,所以它流通速度不可能太快。貨幣的流通需要經常把貨幣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這要花時間,而且成本太高,也不十分安全。即使在現在,到銀行去兌換現鈔和現匯的比價也是不一樣的,現匯的銀行買入價要比現鈔的買入價略高,因為銀行要把現鈔換為現匯,需要將現鈔運往相應的國家,從而要付出一定的裝運費等。

  所以最終,金屬貨幣制度被拋棄了,現在世界上各國全是紙幣。紙幣不是說必須是紙質的才是紙幣。有實體承載物的價值符號都可以看作是紙幣。在金屬貨幣被拋棄之前,金屬貨幣體制發展到了它最完善的程度,也就是以英國為代表的金本位制度。這種貨幣體制確定了金的主要貨幣地位并規定了貨幣的含金量,銀僅僅作為輔幣使用,交易金額不能高于一定的限制。金可以自由鑄造成貨幣,貨幣也可以自由融化為金塊。

  金本位制度順利運行了很多年,最終全世界主要國家幾乎都在19世紀末接受了金本位制。但是沒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金本位制就結束了。主要原因是各國加強了對黃金的監管,金不能自由兌換和進出境了。由于理論上講金本位制可以通過金與貨幣之間的流通自動調節幣值,保持幣值穩定,所以每當發生通貨膨脹或者經濟危機,就有一些人(數量不多)會建議重新恢復金本位制。這是不可能的。金本位制已經遠遠不能提供當代社會需要的貨幣數量了,而且金屬貨幣也遠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金融工具了。

  馬克思指出,“正如本來意義的紙幣是從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中產生出來一樣,信用貨幣的自然根源是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信用貨幣,是指建立在票據流通基礎之上的一些商業和銀行票據。這些票據在流通中執行貨幣的職能,取代了貨幣,所以被稱為“信用貨幣”。

  最典型的是在金本位制時期的一種叫銀行券的東西。這是銀行發行的紙面的憑證,可以當作貨幣使用,持有者可以隨時把銀行券兌換成金。銀行券的發行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銀行要具備一定的資質,銀行券的面值有一定的要求,使用地域通常也有限制。商業上非常常見的匯票等商業票據也是信用貨幣。2016年,全國共發生票據業務2.93億筆,金額187.79萬億元。信用貨幣的可能性在于它是否能夠按時、足額的兌換為貨幣。所以圍繞著信用貨幣的投機、欺詐和各種危機是非常多的。

  后來大多數銀行發行銀行券的權利被逐漸取消,集中在一家或者少數幾家銀行手中,這些銀行信用好,通常都與政府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個時候,這些銀行實際上充當了政府的貨幣工具,發行的銀行券也逐漸變得不可匯兌了。最終,銀行券不再是可兌換的銀行券了,而是法幣,就是法定貨幣。(這是典型國家的發展過程,不是所有國家的法定貨幣都是這樣形成的。)

  法定貨幣是由政府強制流通的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只是價值符號。因此,實際上法定貨幣是一國政府對法定貨幣持有人的負債,因為你付出的實實在在的東西獲得的只是一張或者幾張特別一點的紙而已。這些紙張之所以特別,只是因為政府說它是錢。法定貨幣又是不可兌現成金銀的。所以法定貨幣是否可靠,幣值是否穩定,主要看這個國家的政府是否有信用,是否執行負責任的貨幣政策,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是否穩定等等。

  中國大陸的法定貨幣就是我們每天都在用的人民幣,香港有港幣,澳門有澳元,臺灣用新臺幣。人民幣都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港幣則有中國銀行、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發行的三種,可以等價互換使用。(還有少量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發行的鈔票。)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制定和執行我國的貨幣政策。

  政府強制流通的貨幣與足值的金屬貨幣相比,有很大區別。有時候,一個國家局勢動蕩,這個國家的紙幣很快就貶值了,政府無法控制幣值的穩定,因為幣值穩定的關鍵就是人們對政府抱有信心。我們都聽過解放前國民政府法幣迅速貶值的故事。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貨幣貶值有點不一樣的地方是,除了喪失信用,政府也有意讓它貶值,并且在紙幣貶值的同時還厚顏無恥地宣稱它的法幣和金有同等的價值,國民必須上繳黃金和白銀去換取紙幣。于是國民政府就用一大堆廢紙換來了一大堆的黃金,這真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2008年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率高到驚人的100500%,發行了十億元面值的鈔票,這也挽救不了它的貨幣體制的崩潰。2017年搞笑諾貝爾獎獎金是10萬億津巴布韋幣,折合成人民幣大約為0.18元。所以紙幣確實比金屬貨幣不穩定,一旦一國貨幣面臨危機,人們就會爭先恐后地搶著把本國貨幣兌換成信得過的外國貨幣,比如美元英鎊之類。所以,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成其它國家的貨幣,那么這個國家通常說來都會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作為支撐,就如同金本位制下需要有大量的黃金儲備一樣。但是外匯儲備有時候是靠不住的,往往是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出現危機,需要動用外匯的時候,外匯早已經跑光了。

  21世紀初阿根廷遭遇到金融危機的時候,就出現了這種局面,阿根廷政府只好終止外匯兌換。這就在國民中引起更大的恐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東南亞各國也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中國大陸由于人民幣不能自由匯兌逃過了一劫,而香港由于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提供了大量的外匯而保住了港幣的地位。像泰國、韓國就沒那么幸運了,貨幣貶值得落花流水,大大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

  因為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已經取消了金本位制,所以世界各國的外匯儲備本身也是紙幣,只不過是其它國家的紙幣。雖然很多國家都還有黃金儲備,但是數量和比例已經非常小了。這些外國紙幣本身也是價值符號,也沒有實際價值,也要依靠發行國的信用來支撐。比如,目前在國際結算和國際外匯儲備中,美元占了大部分比重。這樣,一旦美國出了問題,美元就出問題;美元一出問題,全世界都受影響。在2008年這次經濟危機前,就出現了全世界范圍內的物價和資本品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問題,危機之中,本來美元已經大受打擊,美國為了自救又大發鈔票,使美元更加不值錢。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上調整和重新建立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很高。特別是中國,明確提出了要以特別提款權取代美元的地位,作為國際結算和儲備的主要貨幣。

  但是不論用什么來取代美元,仍然還只是紙幣,美元發生過的一切故事,新的儲備貨幣以后仍然會重新經歷。況且特別提款權的匯率本身就是由主要貨幣決定的,其中美元占了最大一塊。特別提款權的信用實際上是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幾個主要會員國來支撐的。如果這些會員國出了問題,那么特別提款權的信用必然也會降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能否公平代表所有成員國的利益,在特別提款權的分配上能否公平,特別提款權的信用如何維持,如何使特別提款權的量保持在一個合適的數量上,這都是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所以,以特別提款權取代美元的建議不但行不通,而且起不到它被期望起到的作用:穩定國際貨幣秩序。

  因為國家強制流通紙幣,所以流通中貨幣數量與商品價格之間的關系也亂了。前邊講到過,金屬貨幣制度下,流通中貨幣數量由需要交易的商品總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決定。但是紙幣沒有價值,只是價值符號。馬克思說,“流通的金量決定于商品價格,相反,流通的紙票的價值則完全決定于它自身的量。”此外,紙幣又是國家強制流通的,誰都只能接受。所以如馬克思所說,“誰也不能阻止國家任意把大量紙票硬塞到流通中去,……紙票一進入流通,就不可能再拋出來,因為不僅國境界碑阻止它們流出,而且它們在流通之外便失去一切價值,……它們離開自己的職能所在,就變成一文不值的廢紙。”

  因此,看起來似乎商品的價格反過來是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決定的了。這其實只是因為貨幣(紙幣)本身貶值了。如果一國總的商品價格(按照原本的幣值計算)需要流通中有500億元,結果國家硬塞進去1000億元,那么,這1000億元就只代表原來500億元的幣值,貶值了一倍,所以用貨幣表示的商品價格也增長了一倍。商品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因為貨幣數量太多了,而是因為貨幣貶值了。在考察這個問題的時候,西方經濟學都很糊涂的認定流通中貨幣數量決定商品價格,甚至一些政治經濟學的教科書也說金屬貨幣時代是商品價格決定貨幣數量,國家信用貨幣時代是貨幣數量決定商品價格。這是不對的。聰明一點的經濟學家,則干脆把價格處理成了不同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這倒是一個還不錯的辦法,至少從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角度來看這么做是有道理的。

  馬克思說,“商品價格隨著紙票數量的增減而漲跌——這種情況發生在紙票成為唯一流通手段的場合——,不過是由流通過程強制實現一個受到外力機械地破壞的規律的結果,這個規律是:流通的金量決定于商品價格,流通的價值符號量決定于它在流通中所代表的金鑄幣量。因為,另一方面,不論多少紙幣都可以被流通過程所吸收,可以說被消化掉,因為,價值符號不論帶著什么金招牌進入流通,在流通中總是被壓縮為能夠代替它來流通的那個金量的符號。”“當紙幣的發行量適當時,紙幣完成的并不是它作為價值符號所特有的運動,而它特有的運動不是直接來自于商品形態變化,而是來自于它同金的正確比例遭到破壞。”

  貨幣發展到今天,已經超越了紙幣的范疇,甚至對個人而言,貨幣很多時候都成為帳面上的一個數字了,成了電子貨幣。我們有多少錢,不是看皮夾子里有多少張不同面額的人民幣,而是看卡里有多大的一個數字。我們消費的時候也不必非得找臺ATM機把票子取出來,而是劃卡就行了。信息化使貨幣流動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也大大減少了貨幣對社會資源的占用。但是從經濟規律本身上講,這并沒有改變紙幣的任何規律。

  03  復本位制和美金

  在金屬貨幣時代,因為金和銀同時充當貨幣,而金和銀之間的比價常常變動,所以曾經有一種看似很巧妙的貨幣制度,叫作復本位制。復本位制的設想是這樣的:金和銀同時充當貨幣使用,并給作為貨幣的金和銀之間規定一個法定的比較,比如1:10。這樣,如果金價上漲,人們就會用銀來交易,而銀價上漲,人們就會用金來做交易。于是,即使金銀的市場比價發生變化,幣值也能夠通過自發的調節保持穩定,所以商品價格也就穩定了。很多經濟學家反對復本位制,也有很多經濟學家稱贊復本位制構思巧妙。

  其實如果從勞動價值論的角度來看,事情非常簡單,復本位制顯然是非常荒謬、完全行不通的。金銀比價的變動是金銀價值量變化的結果,金和銀的價格應當反映這種價值的變化。如果金和銀的價值量已經發生變化,國家卻企圖把金銀之間的比價規定在一個固定的數值上,那當然是行不通的。只要有任何因素影響到了金或者銀的價值(比如開采和冶煉技術,新的礦藏的發現與開發等等),金與銀之間的比價就會發生變化。如果政府企圖強力維持官定比價不變,最后只會讓貨幣投機商利用市場價格與官價之間的差額發財。如果不但想把金銀比價固定住,甚至還想以此來穩定商品價格,那就更荒唐了。事實上,復本位制雖然有一些國家施行過,但是確實沒有一個國家成功過。

  在不可兌換的紙幣時代,乍一看似乎已經沒有復本位制了,因為金和銀都已經不是貨幣了。但是事實上,地球上確實仍然存在著變相的復本位制。這就是固定匯率或者聯系匯率。比如,港幣與美元的比價固定為1美元兌換7.80港幣。這事實上意味著香港企圖維持港幣和美元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由不同國家和地區發行的貨幣之間的比價。雖然這里邊已經沒有勞動價值論什么事,但是道理是一樣的。除非香港和美國在各個方面都同步發展,否則這肯定是不合理的。在某一段時間里,固定匯率可以為港幣提供幣值穩定的保障,提高港幣的信譽。但是從長久來看,只要香港和美國發展得不均衡,港幣和美元之間的匯率就會發生變化。要阻止變化發生,政府就得干涉貨幣市場。

  本章一開頭,我提了個問題,美元為什么叫“美金”。故事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說起。二戰結束后,資本主義國家試圖重新恢復穩定的貨幣秩序。因為美國最強大,所以就以美元為基礎搞了一個方案。在這個方案中,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這同樣實際上是變相的復本位制,把美元等同于黃金。這也就是為什么美元叫美金。

  這么做是為了用黃金來穩定對美元的信心。開始的時候,這個規則運行得還不錯,美國印的紙票子在全世界流通,穩定了各國的貨幣,也讓美國大賺了一筆。可是,美元畢竟不是黃金,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支撐美元與黃金之間的這種固定比價。各國要獲得美元,就得向美國貸款;美國向全世界放貸,使流通中美元數量越來越多,美元就一定要貶值。美元事實上已經貶值,美國政府又要強行維持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于是每個國家都用事實上已經不值錢的美元向美國換取仍然值錢的黃金。這下子美國受不了了,它的黃金儲備再多,也不可能維持下去這個已經沒有實際意義的比價了。1971年8月,美國正式放棄了這個比價。我們都知道,今天(2017年10月16日)黃金價格已經突破了每盎司1300美元了。

  任何情況下復本位制都是荒謬的東西,因為要強行維持比價的兩個東西,根本不是一回事。維持固定匯率,要么靠干涉貨幣市場,在如今這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說自己有那么大的能耐。要么貨幣不能自由兌換,但是這樣做的后果又很復雜,特別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金融業的發展。

  既然固定匯率不合理,那么浮動匯率是不是就合理了呢?從商品流通的角度來看,浮動匯率仍然是不合理的。浮動匯率受到來自很多方面的影響,其中的很多因素是與商品交換沒有關系的,比如一個國家經濟的狀況,政府的信用,貨幣兌換的管制程度和貨幣在國際貨幣市場上被普遍接受的程度,資本流入和資本流出,等等。這許多和商品流通無關的因素都會影響到匯率的變化,因此浮動匯率不能保證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商品流通的平衡。

  有一種匯率理論,叫“購買力平價”,通俗點說,就是如果一個蘋果在美國賣1美元,而在中國賣3元,那么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就應該是1:3。實際上確實有一個“漢堡包匯率”,一些經濟學家發現全世界麥當勞賣的同一種漢堡包都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就用不同國家的漢堡包的價格制定了不同貨幣間的匯率。這里邊當然有開玩笑的成分,但是也確實符合購買力平價的理論,而且在經濟數據分析中有時候也確實使用購買力平價的方法。

  但是,匯率的確定不是這么簡單的,不但與商品流通有關,還與許多與商品流通無關的因素有關。所以現實的匯率是不可能與購買力平價的數據一致的,也就是說,是不可能真實反映不同國家之間商品流通的狀況的。


  馬克思的貨幣理論第一次科學闡述了貨幣的起源,并最全面地闡述了貨幣的各種作用和相應的規律。并且馬克思嚴格地區分了金屬貨幣和信用貨幣,而不是把它們混淆在一起,所以馬克思可以深入到貨幣的本質當中。

  馬克思關于貨幣的理論,見《政治經濟學批判》第1分冊的第二章《貨幣或簡單流通》,收錄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1卷。另見《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貨幣》的第三章《貨幣或商品流通》。《政治經濟學批判》第1分冊中的論述比《資本論》中相應的章節要詳細。

  轉載自:公眾號“科學的歷史觀”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看今朝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3.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4. 到底誰“封建”?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7.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8.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9. 韓亂時,朝鮮做了三件事
  10.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3.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4.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5.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6.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7.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8.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9.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10. 元龍:特朗普一示好,主流文人又跪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并軌差距究竟有多大?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熟女久久国产 |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一区二区 |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 | 五月天天天综合久久网 |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 在线看黄a∨无毒网站免费 永久A电影三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