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貨”與內循環
作者:吳銘(20200922)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老家產好多特殊的早餐食品,其中一種叫作“糊辣湯”,人人愛吃,幾乎每天必備。老家的縣領導專門趕到北京,拉老鄉關系,搞活動,給家鄉的“糊辣湯”做廣告,希望這種食品能夠走出老家的那塊地方,給北京人的生活加點料,也給老家創造點收入。臨縣也有一種特點,叫紅薯粉,我就很愛吃,那里的縣領導、帶著相關企業的負責人,也到北京搞活動,同樣是到處“帶貨”。
這些年,類似地方領導為地方特產“帶貨”的新聞,已經是屢見不鮮了。這些領導,都是好領導,我很敬佩他們。
但,當聽到有這樣的領導不辭辛勞為自己的土特產“帶貨”時,我就想,如果省委領導為家鄉的產品“帶貨”,是不是效果會更好;如果更高一級的領導為全國的產品帶貨,是不是效果又更加好。不過,如果省里、更高級的領導為省、為全國產品帶貨,那么,怎么帶呢?要知道,一個省的產品,那是極多的。省領導、更高級的領導,能帶幾樣呢?帶不了幾樣,我耳朵都聽膩味了,也記不住那么多。
同時,我也注意到,盡管這些年“帶貨”的領導多了,但是,諸如蘋果、香蕉、白菜、土豆、大棗、西瓜等產品,因為價格太低而爛在地里無人收的現象,仍然時有發生,農民血本無歸,讓人心痛。
我想,那些地方的領導甚至是全國的領導,恐怕心里也不是滋味吧?
因為領導帶不了那么多貨,所以,“網紅”“明星”也開始承接“帶貨”業務,這又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似乎效果也不那么好。
那么,有沒有辦法,解決這些領導無法解決的問題呢?能不能找到一種辦法,讓地方的領導、農民不需為產品的銷售而擔憂煩惱呢?
我覺得,這種辦法還是有的,而且也很容易實現。
那就是建立一個中央統一管理、地方分工管理、全國性的、公有制的、統一的采購銷售體系!
這個體系所購銷的產品,由生產、銷售雙方商量價格,確保生產者有錢賺,消費者又低價購買到這些產品,實現生產、購銷、消費的無縫對接,解決地方領導和生產者的后顧之憂。
現在,中國正在推動內循環經濟政策。“循環”,大約是按借用生理學的一個概念,那么要知道按照生理學,循環是需要“血管系統”的。如果沒有血管系統,循環自然無法提起。我所建議建立的這個全國性的、國營性的、國家定價的購銷體系,就是推動國大循環的“血管體系”。國家,因為能夠調動各方面資源,所以,組織起這樣一個“血管”系統,應該不難。確保這個“血管”系統健康運動,也不難。比如,全國的公路系統,都在收費,但是,國家可以指示各地交通系統,對于全國性供銷系統的車輛,免收一切費用,這樣,運輸價格就大大下降了,就可以確保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了。而這樣的事,一個省、一個縣、一個鎮的領導,是做不了的。
如果某產品在市場上銷售不完怎么辦?好辦。北京也好,各地也好,都有國家企業事業單位,人數很多,掙錢也不少。讓他們購買!價格優惠。
萬萬不可小看這個購銷體系!
這樣一個購銷體系,還不光有確保生產者、消費者對接的功能,而且還有更加重要的經濟意義。
這個保證購銷的血管體系,我認為是中國經濟主權的或者說經濟體系的最關鍵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不光是保證產品的及時流通和銷售、消費,是溝通生產、消費者的橋梁,而且,因為公有制性質和中央的定價,避免了資本的涉入,減少交易成本,保證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這個體系因為可以落實政府使用人民幣進行定價的權利,所以,又保證了人民幣的信用!從金融意義上講,政府通過這個全國性的采購銷售體系和政府利用這個體系而實施的穩定定價,把人民幣的信用建立在中國的生產勞動之上!
縣領導、鎮領導甚至是省領導為家鄉產品帶貨,其精神可嘉,但是,我看其效果也很有限。
為了消化本國產品,相關的外國產品、外資產品,自然要加以限制,甚至是完全禁止。這叫維護中國的市場主權,也是內循環政策的應有之義。
同樣,為了確保價格合理穩定,必須拒絕大資本損害這個體系的完備性,損害國家對產品的定價權。如果這個全國性的購銷體系被資本控制了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就是政府的定價權被資本掠奪了一部分或全部。為了利潤最大化,資本必然一邊抬高零售價、一邊壓低采購價,制造相對短缺,導致產銷不暢,那就相當于血管系統出現了“血栓”,必然影響甚至破壞內循環,輕者導致半身不遂,重者導致死亡。這也是破壞中國人民幣的信用,更是破壞中國完整健康的經濟體系。
常聽說要發揮政府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各級領導為家鄉產品帶貨,當然是一種體現,但是,卻是一種效果不太好的做法。而建立全國性的采購銷售體系,讓全國的各級領導聯合起來,統一地采購銷售他們的產品,不是一種更好的為他們家鄉產品“帶貨”的辦法嗎?
我覺得,所謂發揮政府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其實,就是建立這樣一個購銷體系、合理確定產品價格的工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