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來是特別喜歡看關于財政方面的新聞,為啥呢?
因為財政包含了一個國家的全部秘密。
我們今天就試著拿一則財政新聞,來看看,有啥秘密。
先來看看這則新聞:
“本報北京8月30日電 (記者曲哲涵)記者日前從財政部獲悉:2019年全國政府采購規模為33067.0億元,較上年減少2794.4億元,下降7.8%,占全國財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分別為10.0%和3.3%;公開招標采購仍占主導地位,政府采購在支持節能環保、扶持小微、壓縮政府行政成本等方面的政策性功能持續顯現。
數據顯示,中央預算單位、地方預算單位政府采購規模分別為2666.3億元和30400.7億元,占全國政府采購規模的8.1%和91.9%。地方政府采購規模明顯下降,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集中財力保重點支出,特別是區(縣)級財政將很大一部分財力優先用于“三保”等剛性支出,政府采購支出下降較大。”
注意,這里說的是2019年的財政,和疫情沒有半毛錢關系。疫情對財政的影響會反映在2020年財政上,2019年疫情沒發生,所以不存在疫情影響。
那么,2019年全國政府采購金額較上年降7.8%,原因何在呢?
這個壓減注意啊,主要是地方的壓減。中央占比少,壓減空間不大,所以主要是地方壓減。
地方壓減的原因,表面看說是為了壓減一般性支出。
啥叫一般性支出?
一般性支出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的經費支出,主要包括各級人大及人大常委會的活動費用,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的活動費用。主要包括:差旅費、會議費、接待費用、日常辦公、購車及車輛運行費、樓堂館所及裝修支出等。
這是表面文章。
實際上是為什么壓減呢?
為了三保。
啥叫三保?
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
這三個方面,是剛性支出,不得不保。至于政府運作,則能壓減就壓減。
接下來,我的棒喝來了:
壓減了政府的經費,它的權力和活力自然下降,權力不會憑空消失,不會成為真空,這就會出現權力的轉移。
權力轉移到哪里去了?
轉移到老百姓手里了,還是少數私人手里了?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結論是,地方政府權力正在向私人快速轉移。
隨著地方權力私有化的加速,則必然反過來影響中央的決策,中央財政的減稅降費政策,轉移支付政策都是必然的結果。
現在財政為什么允許赤字化,而不允許政府財政適度盈余呢?
其本質正在于,資本家不允許收他們的稅,不允許收了稅拿在政府手里,應該變成投資或轉移到資本口袋。赤字財政又可以將稅收變成他們的債務利息,肥了國債的購買者,并達到進一步鞏固自己控制政府權力的目的。
總之,政府財政沒有盈余成為常態,實際上是限制和剝奪政府的調節能力,使政府成為資本的附庸,而不是相反。
資本發展的越充分,它對政府的權力剝奪和限制就越深。政府的資本代理人性質就暴露的越明顯。
封建時代,過去的政府是各大家族的代理人。現在的進步性,就是家族被資本壟斷集團所代替,唯一的進步性就是超越了血緣和姓氏的局限性。而這個進步性,對無產者來說,卻是更加反動的。因為他們的勢力越強,對社會和無產者的壓迫與剝削就越深。
黨能不能反過來抑制這種權力的資本化趨勢?
這就要看黨的階級構成,如果它的領導層都是企業老板資本家之流,或者領導層都已經是他們的代理人。那么,黨就根本無法阻擋這個趨勢。
至于最后的結論,我相信諸位能夠自行判斷。
以上就是我從“2019年政府財政采購金額下降7.8%”這條新聞中得到的一些啟示,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有的放矢?是不是看到了背后真正的秘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