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在我國流傳一段時間了,我曾經寫過《荒謬的數字經濟》一文進行了批判。現在又看到人民網3月30日《迎‘疫’而上 數字經濟蓄勢崛起》(以下簡稱《文章》)的文章,再次談談“數字經濟”的問題。
《文章》說:“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預計達35萬億元,同比2018年增加3.7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5.4%。2016至2018年,數字經濟連續3年維持20%以上的名義增速,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十余個百分點,為換擋階段的中國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撐。”但是,《文章》沒有說明35萬億“數字經濟”究竟包括什么具體內容。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指標解釋中,也沒有數字經濟的說明。《文章》說:“數字經濟蓄勢崛起”,卻沒有說明能不能解決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問題。
經濟是指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一切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與政治、文化等社會活動區分開來。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指出:“正象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馬恩選集》第三卷 第574頁)馬克思發現的經濟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人類其他活動的基礎,從而把經濟生活和政治、文化等區別開來。
在《荒謬的數字經濟》一文中,筆者指出互聯網等技術的運用,屬于文化領域的活動,互聯網只能傳播文化,而不是物質生產。把互聯網等文化活動與物質生產混淆是錯誤的。正像教書先生也要獲得一份收入,但是,教書先生是文化工作者,而不是物質生產者;同理,公務員也必須有一定量的收入,否則不可能生存,但是,他們也不是物質產品的生產者。物質生產者與文化工作者、公務員雖然都有一定收入,但是不同領域的工作者。生產就是生產物質產品。
經濟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而不是一定量的收入,因此,所謂的“數字經濟”根本就是錯誤的概念,實際生活中也不存在所謂的“數字經濟”。互聯網等企業收入的增長不論多快,只能說明技術推廣的速度,而不是經濟發展。
這下面重點區分生產與流通、消費之間的界限。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包括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等環節,只有生產的物質生活資料產品,經過流通、分配,直到消費了,再生產才能繼續進行。再生產的過程是以生產為基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的根本問題是消費能力嚴重不足,或者說是廣大勞動群眾的貧困,已經成為阻礙再生產的發展決定性原因。單靠發展網上購物、號召“擺地攤”、發展旅游、餐飲等流通、消費領域的經濟活動,不可能從根本上帶動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也不可能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問題。問題的癥結在于廣大勞動群眾處于雇傭奴隸的地位,工資是出賣勞動力的價格,僅僅能夠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不解決這個根本問題,無論是給“實體經濟”、小、微企業增加貸款、減免部分稅收等等,都不可能維持企業的再生產,更不用說擴大再生產了!
說“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人間煙火,是中國的生機”,“一夜之間,10萬人就業”等等,反映了不懂生產與流通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生產正常發展,地攤、小店等流通領域的活動才可能健康發展,否則只能是“曇花一現”、“過眼云煙”。
我國的股市猛然上漲,有人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反映了我國經濟的基本面。這一次股市的飆升,是我國經濟基本面的反映嗎?不是!股市是資本主義經濟流通領域的活動,在大量紙幣的沖擊下,往往不能真實地反映經濟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吸引外資,發展外貿。2008 年爆發世界經濟危機以后,我國的經濟一直就面臨“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盡管國內生產總值指標不能準確地反映經濟的發展變化,即使如此,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依然不斷下降:由2007年的兩位數增長,降到2009年的6.1%;而國債余額卻不斷增長,由2007年的5.2萬億,增長到2019年的16.8萬億,增加了兩倍多,這還不說地方政府的債務、賣地,企業債務和工人債務的高速增長。就是在這種“寅吃卯糧”、借新債還舊債的條件下,維持的還是一個嚴重生產過剩的經濟攤子。
早在2008年國務院就發文承認粗鋼、水泥等生產資料的產能過剩:當年粗鋼的生產量是5億噸,水泥產量是14.2億噸;到2018、2019年,我國的粗鋼產量分別為9.3億噸和近10億噸,占世界粗鋼產量的一半以上;水泥年產也在22、23億噸,可見生產資料的嚴重過剩;工業產品的生活資料也嚴重過剩:手機2019年產量達17億臺,超過了我國的人口總量;2019年轎車產量1018萬輛(《中國統計摘要》2020 第134、133、135頁),對于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1000多萬輛的產量并不算多,但是,相對6億多人月均收入只有1000元,僅僅能夠維持基本生活,根本無力購買汽車的社會來說,轎車的產量是太高了。這就是生活資料產品生產過剩的根本原因。
在世界各國經濟衰退、新冠疫情蔓延和企業之間激烈競爭的條件下,我國的生產過剩導致一些企業倒閉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當前的股市飆升,是大量紙幣注入、倒買倒賣股票的結果,根本不是經濟發展的真實表現。
一些人為了掩蓋我國嚴峻的經濟現實,一味大話、空話、夢話,說什么“經濟基本面”沒有變,“穩定向好”,“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等等,不斷地出臺一些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麻痹群眾。但是,嚴峻的經濟現實最終是掩蓋不了的,爆發危機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總之,我國經濟問題根本原因,是雇傭勞動經濟制度使廣大群眾陷于貧困,而國內外資產階級不顧這種情況,利用我國的廉價勞動力和資源,拼命發展生產,從而造成嚴重的生產過剩,盡管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來,生產過剩的問題已經顯現,但是,一些人仍然拼命地維持這種經濟制度,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維持甚至擴大生產規模,實際上無異于飲鴆止渴,尤其是當前面臨嚴重新冠肺炎疫情,極大地影響了生產發展。我國股市的飆升,不是經濟健康發展的表現,而是大量紙幣流入、倒買倒賣股票造成的假象;發展地攤經濟、給企業增加貸款、減免部分稅收等措施,都不可能解決我國存在的生產過剩經濟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新回歸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康莊大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