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世界真的變了!》
迎 春
最近網上流傳一篇《世界真的變了,就在這一周!》的消息(以下簡稱《消息》)。這是一篇唯心主義的評說,值得認真探討。
《消息》說“世界真的變了”,依據是五個事實:1、6月15日,中國放棄了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為其市場經濟地位辯護的案子,2,6月18日,在陸家嘴論壇上劉鶴副總理做了書面發言。在談到經濟形勢的時候,他說:“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3,6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為外銷產品轉為內銷,打開了大門。此外,在6月18日前后,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夏威夷見面;而全國人大開始了對“香港國安法”的第一次審議,并公布了部分重要信息。《消息》說“不要以為上述5件事毫無關聯,事實上它們聯系密切,尤其是前三件事。”由此得出結論:“從6月15日到22日,這7天里發生的一系列大事,意味著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真的像評論者所說的“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嗎?沒有!
這五件事都屬于人們的認識、屬于意識形態,它既不能直接改變生產關系,也不能改變生產力的發展趨勢。把人們認識的一些改變、對局勢判斷的改變,認定是“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是長官意志決定社會發展的唯心主義理論,是脫離實際的主觀主義,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消息》說:“中國有14億人口,比歐美日加起來還多。所以,只要能讓老百姓富裕起來,有消費能力,這個市場就足夠強大、足夠有吸引力。”
我國有十幾億人口,是早已存在的事實,為什么過去大量商品要依靠外銷?非得要外國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為什么過去幾十年老百姓富裕不起來?現在知道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會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老百姓就能夠富裕起來?不可能!如果長官意志能夠決定社會、經濟的發展,那還要研究什么社會科學?還有什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可言?
改革開放以來老百姓為什么沒有富裕起來?為什么我國現在還有6億人月平均收入只有1000元,是實行雇傭勞動經濟制度的必然結果。不改變雇傭勞動經濟制度,工人、勞動者還是出賣勞動力商品的無產者,老百姓是富裕不起來的。這已經被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幾百年歷史所證明,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廣大群眾負債累累的事實就是最好的例證。不改變現行的雇傭勞動經濟制度,我國的老百姓不可能富裕起來,“出口轉內銷”只能是一句空話,不僅是經濟下行壓力會繼續加大,而且一定會爆發經濟危機。
當前我國經濟理論領域唯心主義盛行,形而上學猖獗,是到了用馬克思主義掃蕩歷史唯心主義的時候了,不然必將把我國社會引向災難的深淵!
附錄:
世界真的變了,就在這一周!
2020-06-24 15:29 來源:直面傳媒
來源:劉曉博說財經
從6月15日到22日,這7天里發生的一系列大事,意味著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6月15日,中國放棄了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為其市場經濟地位辯護的案子,而訴訟的被告方是歐盟。西方媒體認為,這是歐盟在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上取得的“低調卻重大的勝利”。
2、6月18日,在陸家嘴論壇上劉鶴副總理做了書面發展。在談到經濟形勢的時候,他說:“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3、6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為外銷產品轉為內銷,打開了大門。
此外,在6月18日前后,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夏威夷見面;而全國人大開始了對“香港國安法”的第一次審議,并公布了部分重要信息。
不要以為上述5件事毫無關聯,事實上它們聯系密切,尤其是前三件事。
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風浪!
我們先看一下WTO中,中國“棄權”的事件。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國。“入世”成為中國崛起的一個重要機緣,憑著巨大的人口紅利、勤勞守紀律的人民、低廉的營商成本,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全球產業鏈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國是以“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身份加入的WTO,并期望在入世滿15年的時候,獲得“市場經濟地位”。
但到了2016年12月以后,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都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為此,中國跟它們有過多輪交涉,甚至在WTO內發起了申訴。
是否擁有“市場經濟地位”,涉及到反傾銷時權利的大小。如果中國沒有“市場經濟地位”,其他國家在針對中國反傾銷的時候,可以使用“替代國”的成本數據,夸大中國商品的沖擊力,設置更高的關稅。
到今天,這場關于“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爭論已經進行了3年多,為什么中國突然放棄了申訴?
否真的像歐洲媒體說的那樣,歐盟取得了重大勝利,“為歐盟對中國進行關稅報復行動打開了大門”?
或者像一些公眾號說的那樣,這“同于世界貿易組織(WTO)宣布中國退出WTO”?
我的看法是:上述兩種說法都不準確。
這意味著,中國對世界、對WTO的看法變了,策略也變了。
中國放棄就“市場經濟地位”向WTO申訴歐盟,主要原因是:WTO的上訴機制已經完全癱瘓,申訴了也沒有用。
WTO貿易糾紛的申訴分兩個層級(類似二審)。第一個層級,是WTO組成專家組,對糾紛進行裁決。如果有一方不服氣,可以上訴。
WTO的上訴機構,類似終審法庭。現在,這個機構完全癱瘓了,主要是因為美國的抵制。
WTO的上訴機構由7名法官組成(任期4年),每次處理糾紛需要3名法官審理,目前7名法官只剩下1個人,也就是中國籍的法官趙宏(任期到今年11月)。
委任上訴機構的法官,需要164個WTO成員一致同意。也就是說,每個成員(國家和地區)都有“一票否決權”。這種機制,天生就是用來“扯皮”的。
由于美國對WTO極為不滿,所以就“抓住漏洞”,通過“一票否決”的方式癱瘓了WTO的上訴機構,讓糾紛無法被解決。
而WTO在多哈回合陷入僵局以來,也已經“偏癱”,只剩下上訴機制一度還能發揮作用。現在,上訴機制也完蛋了。
所以,WTO現在是一個植物人。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即便繼續起訴歐盟,又有什么用?
美國在特朗普上臺之后,一直威脅要退出WTO。特朗普還拋出了一個改革WTO機制的建議,聲稱:如果想讓美國留在WTO里,就必須改革。
特朗普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不能讓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繼續享受發展中國家的待遇,比如中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科威特、文萊、卡塔爾、新加坡、阿聯酋等;WTO必須解決非市場經濟帶來的挑戰(主要指中國);WTO爭端解決必須充分尊重成員的主權政策選擇等等。
說白了:特朗普認為WTO存在兩大核心問題,一是中國占了太多便宜,二是人多嘴雜、不容易達成任何實質性的協議。
早在奧巴馬時代,美國放棄WTO的態勢就非常明顯,比如美國先后拉了兩個群: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TIP (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并試圖在這兩個群里率先實施美國的新規則——負面清單制度、準入前國民待遇。
中國顯然已經看清了WTO的未來:如果答應美國的改革建議,WTO就直接變成中國的緊箍咒;如果不答應美國的改革的建議,WTO永遠是一個植物人。
反正,這個世界已經變了。美國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一場數十年的遏制與反遏制角力,已經全面展開了。
而且,民粹主義的崛起勢不可擋,疫情顯然加劇了這種趨勢。WTO建立的貿易秩序已經瓦解,我們只能接受現實,迎接新的挑戰。
所以,中央對大局的判斷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這意味著,以后中國經濟將主要靠內需,靠“國內循環”;至于外需,或者說“外部循環”有見頂趨勢。
《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在中國,如今年齡超過45歲的人大概都對“出口轉內銷”不陌生,那曾經在幾十年前是一項國策。而且由于中國一般把質量好的商品優先出口創匯,所以“出口轉內銷”的商品,一般意味著物美價廉的商品,往往是非常搶手的。
現在,“出口轉內銷”再次成為一個流行詞,意味著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出口產品”轉內需,涉及到是否符合國家標準、認證的問題,還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問題,當然還有銷售渠道的問題,這都需要政府的配合、企業的努力。
國務院印發的“意見”,主要是解決“政策銜接”的問題,并要求地方政府給予充分重視。
中國有14億人口,比歐美日加起來還多。所以,只要能讓老百姓富裕起來,有消費能力,這個市場就足夠強大、足夠有吸引力。
即便歐盟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它也不敢輕易對中國加征關稅,因為歐盟在中國有巨大的利益,比如它的汽車、飛機、奢侈品,都高度依賴中國市場。
過去19年里,歐美日就沒有承認過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不一樣崛起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了嗎?未來,即便是WTO癱瘓了,美日歐“拉的群”排斥中國,中國也可以拉群,還可以通過雙邊貿易協定來化解高關稅。
也就是說,路還是有的,只是荊棘多了起來。
展望未來,貿易壁壘一定會越來越多。中國的出口高增長時代結束了,相當一批產能要為國內市場服務,商品要“出口轉內需”。
這將帶來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至于會不會傷及根本,關鍵看如何應對。
一批“兩頭在外(原料、市場都在國外)”的企業,可能被迫遷出中國,去東南亞,或者歐美,帶走一些資金和就業崗位。但只要中國能深化改革,減少行政干預,則會有新一批民企誕生,創造出新的就業崗位。
比如,中國的汽車一定要依賴日本和德國嗎?如果放松管制,廢除牌照制度,一定會有汽車領域的華為誕生。
不管怎么說,世界的風向變了,中國的風向變了,而投資的邏輯也變了。
能順應趨勢,善于在“國內循環”中抓住機會的企業和個人,一定會迅速成長。反之,選錯方向的企業和個人,未來注定一路驚濤駭浪、險灘無數。
在這個非同尋常的6月,請你記住這些主題詞:“國內循環為主”、“出口轉內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