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較熱門的話題是發展地攤經濟。
擺攤本來不是新鮮事。
清明上河圖之中,大量販夫走卒,引車賣漿,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顯示出宋代開封的繁華。
擺攤成本低,經營靈活,可以隨著人流設定銷售地點,但是難免風吹日曬之苦。
經濟條件比較好,利潤比較高,商品比較嬌氣的商人,一般開商鋪。
清明上河圖之中的商鋪包括并不限于藥鋪、檀香鋪。
水滸傳之中,武大郎挑擔子沿街叫賣,給了西門慶、王婆可乘之機。同樣沿街叫賣喬惲哥因為王婆壟斷西門慶的生意,憤而向武大郎告奸。
擺攤經營需要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又需要以市場不發達,商品流通網絡不健全為條件。
直到解放前,沿街叫賣仍然是城市貧民重要的經濟來源。比如,《茶館》里旗人常四爺買菜,《紅燈記》小鐵梅出門賣貨。
解放以后,沿街叫賣在大城市沉寂了很長時間。一方面農村富余產品由國家收購,主要商品副食供應由國家完整的商業鏈承擔,沒有富余的商品;一方面城市就業相對充分,沒有富余的勞動者。
當然,那時在農村還有集市。
地攤經濟再次復蘇是在1978年以后。最初是一些農民進城買富余農產品。
后來一些城市居民或流動人口主動加入擺攤販賣為生的行列。趙本山、鞏漢林的小品《如此競爭》,黃宏、宋丹丹的小品《超生游擊隊》,姜文的《本命年》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趙本山賣小報,鞏漢林賣十三香,黃宏、宋丹丹彈棉花,姜文販賣牛仔褲。
當時,國家正從以重工業產品為基礎計劃經濟向以輕工業產品為需求市場經濟轉型,重工業產品相對豐富,輕工業產品相對不足,轉型生產民用消費品的企業也缺乏銷售網絡,天時地利人和,給擺攤販賣者提供了創業的空間。
這個時代的擺攤者是主動加入販賣大軍的隊伍的。這些人沒有什么資本,但是因為消費品不足,所以生意紅火。他們以擺攤販賣為生,相對拿工資的工人和種地的農民而言,生活質量并不低,甚至可以說,日子過得很滋潤。
這些人的存在一方面緩解了城市消費品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實現自我就業。
另一方面,一些無法進入正軌國營商業渠道的假冒偽劣的產品,也通過地攤的渠道銷售了出去,一些生產劣質消費品的民營企業通過這個機會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
地攤經濟發達,一方面需要存在旺盛的消費市場,一方面競爭對手較少,一方面市場中不存在大資本壟斷貨源、運輸渠道等情況,一方面所處城市要具有相應的基礎設施條件,一方面不能有更便捷的經營手段與地攤競爭。只有這幾條都具備,地攤經營者才可能獲得豐厚的回報。
上世紀90年代以后,地攤經濟再次蓬勃發展,但是那些擺攤者再也沒有獲得豐厚的回報。
當時,許多企業改制,大批工人下崗。這些人是產業機器的螺絲釘,由于高度分工,他們掌握的技術極其專業,他們個人沒有獨立的生產技能,他們再就業,如果沒有被雇傭的話,自然也只能被迫進入商品零售的最低段,也就是地攤行業。
但是,他們卻沒有先走一步的同行那樣好的運氣。
一方面,經過上世紀80年代末的通貨膨脹和搶購潮,許多人家里囤積了大量的生活用品,消費市場萎縮。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失去經濟來源,不但無力消費而且加入擺攤大軍,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一方面,在供應端,已經出現了壟斷的趨勢。一方面,隨著城市化帶來的城市擴張,交通與擺攤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一方面,主要生產商已經逐步建立了相對成熟的銷售網絡,資本量在零售業中已經開始逐漸成為重要的因素。
幾方面因素綜合作用,上世紀90年代擺攤販賣的那一代商販,經常被驅,而且利潤有限。對他們來說,那是非常艱苦的年代。
這些人之中,有很多共和國的同齡人,他們那一代人支付了沉重的代價。
昨天所有的榮譽 已變成遙遠的回憶
辛辛苦苦已度過半生 今夜重又走進風雨
我不能隨波浮沉 為了我摯愛的親人
再苦再難也要堅強 只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夢就在 天地之間還有真愛
看成敗人生豪邁 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啊
從頭再來,談何容易。他們沒有參與資本原始積累階段,而且,由于他們接受的培訓和工作經驗是高度分工的,所以他們能提供的熟練勞動與市場的需求還不匹配。最終,他們只能成為最廉價的勞動力。
黃宏在小品《打氣》中扮演一位自行車修理師傅,高喊我不下崗誰下崗。許多當年的下崗工人,至今不能原諒他。
后來,地攤經濟逐漸消亡。
幾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隨著住房、教育、醫療改革,大多數人的主要收入用于支付住房、教育、醫療等支出,用于購買消費品和服務的支出在總收入中的比重,如果不是下降的的話,至少不是上升。
一方面是地攤經濟與交通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尤其是東部大城市,迅速膨脹,汽車逐漸成為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隨著汽車普及,擁堵日益嚴重,買車都需要搖號,開車需要限號,停車位難求。這種情況下,哪有多余的路面給擺攤經營者?
一方面是隨著網絡普及,快遞發達,傳統零售服務業迅速與網絡和移動工具結合。買大件商品去京東,買書去當當,次一檔的去天貓,再次一檔去拼多多,此外還有各種專門網站,網紅帶貨,個別漏網之魚由朋友圈補缺。買二手貨有咸魚,買二手書有孔夫子。吃飯有餓了嗎,打車有滴滴。看打把勢賣藝,有快手、抖音。共享單車普及以后,連開修車攤都很難。無論是買家,還是賣家都很難跳過這些平臺。
一方面是資本進入零售和服務業后,零售服務業的利潤迅速下降。網絡銷售把同行的利潤壓到最低。大資本控制的實體零售巨頭,可以以遠遠低于小經銷商的價格批發。無論是超市,還是各種連鎖便利店,其進貨成本都是一般零售業者無法奢求的。
這種情況下,能過存活下來的實體店越來越少,商業地產經驗困難,已經不是一天兩天。商業地產尚且如此,更遑論游擊銷售的地攤。
即使沒有互聯網+,商品零售和勞務也已經進入拼資本量的時代。何況,基礎設施并不支持地攤經濟大面積鋪開。所以,地攤經濟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能存活下來的經營者,往往有其特殊性。
要么是寵物店、理發店、健身房、房產中介、瓜果蔬菜店一類不便于壟斷和網上銷售的服務;要么是酒吧一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行業;要么是藥店一類,國家有規定的行業;要么是買點香煙飲料應急之需的雜貨店;要么是網上網下兼顧,有特色或者走低端路線的小飯店;要么是有特殊進貨渠道的商店。
總之,活下來很難。
許多我熟悉的實體店,在最近的幾年之中,都不斷壓縮規模,辭退店員。原因無他,利潤太低,不足以養活店員。
那些被辭退的店員大多數是40、50人員,他們也需要生活,有些子女還在啃老。被辭退的店員和他們的家人怎么生活,我無力調研了。
在終端零售業和服務業高度飽和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大批新加入者涌入這個行業,會導致什么情況,可想而知。
地攤經濟增加的就業,很能是從其他行業剝奪的就業。一個人在燒烤攤吃了晚飯,就不會再叫外賣。一個人在地攤買了日用品,就不會再上拼多多。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地攤經濟創造的就業很可能不如預期,但是制造的溢出效應,卻可能不可忽視。有些大城市,以交通和環境為理由,不放開地攤經濟,不能說沒有道理。
許多渴望就業的人,投入地攤經濟,缺少經驗,沒有調研,急急忙忙買車上貨,最終未必能賺到錢。
當年,美國加州發現了金礦,很多人涌入加州淘金,他們之中,個別人發了大財,絕大多數人勞累若干年,依然囊空如洗。但是,賣鏟子的發了大財。
其實,即使真想賺錢,也不妨自己先用現成的車輛改裝一下,經營一段,積累經驗以后,再小步快走。電動三輪試水,試錯成本比直接買擺攤神車低得多。拋開經營業績不良不說,萬一哪天自己所在的城市不許擺攤了,損失也小得多。
分析了現在的經濟大環境,就會知道擺地攤致富很難。但是,對失業的城市人口和一部分近郊農民來說,賣點小吃、百貨、瓜果菜蔬,也是一條糊口的途徑。
引車販漿,自食其力,相比坐吃山空,甚至鋌而走險選擇邪門歪道,不但不丟人,而且值得尊敬。
英雄莫問出身,劉裕當年是魚販子。不經歷艱難磨練,怎么懂得世道的艱苦和底層的艱辛。那些東晉世家大族的后代,養尊處優,膚柔骨脆,不知幾月當種,幾月當收,哪里是他的對手。
不過,一定要慎重,畢竟家里不富裕才擺攤,沒有必要給別人貢獻利潤。
除此以外,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中紀委對公職人員是否可以擺攤,做出了回應。
此前十多年,對公務人員能否擺地攤、送外賣、開順風車,一直有激烈的討論。支持者認為,基層公務員收入并不高,業余時間從事一些合理合法的經營行為,補貼家用,無可厚非;反對者認為,公務員從事公務以外的經營行為,可能造成利益輸送,你買我的東西,我照顧你。
對此,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除了工資、利息、稿費、股息、房租收入,公務員的其他收入是否合法,一直相對模糊。
因此,某副鎮長離異以后,拉扯孩子,本人生病,生活困難,開順風車,就被處理了。
其實基層公務員只是謀生而已,基本沒什么可以謀私的權力。真正有權力謀私的領導干部也犯不上冒著風吹日曬,用擺地攤、送外賣、開順風車等方式掙外快補貼生活,行賄者更不會用這點小錢搞利益輸送。
這次回應,一方面是順應國務院政策,一方面是許多地方,吃財政飯的人在業余時間干第二職業補貼家用,早已既成事實。許多效益不好的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下班開順風車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專家說,副鎮長經濟困難應該向組織聲明,申請相應救助。但是,如果財政困難,組織也沒錢,那又能怎么樣呢?
經濟下行,據說個別地區有拖欠工資的事情,再說,即使吃財政飯的人本人工資不受影響,不代表他們的家人不受影響,不需要他們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報酬——他們之中許多人有房貸,生活本來就嘴頂嘴,一旦配偶的工作出現問題,他們必然要想法設法增加收入。
不過,公職人員尤其是基層公職人員壓力極大,事物繁忙,考核頻繁,處處留痕,此外還有各種學習軟件,他們是否還有時間擺攤,這是未知數。
這次,紀委對公職人員是否可以擺攤做出回應,總是一種態度。
2020年馬上就要到年中了。
國家宏觀怎么刺激經濟,是國家的事情;個人如何放下身段,膽大心細,吃苦耐勞改善不利的經濟處境,是個人的事情。
我們并不能確定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不會像上世紀90年代的那群勞動者一樣,在一夜時間突然失去收入來源。
但是,不論怎么樣,天助自助之人。
不要說,人生豪邁從頭再來之類的話,那樣的話,知道大勢的人說不出來。
君乘車,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車揖。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為君下。
如果有一天,遇到當初親友在擺攤,我們路過,不要忘記主動和他們打招呼,并照顧他們生意。
記住,我們沒有在路邊擺攤謀生,不見得是因為我們比他們更聰明、勤快,而僅僅是因為我們的運氣稍好而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