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驚濤拍岸
由B站推出《后浪》視頻,有如驚濤拍岸,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在我看來,分歧的焦點在于:
對于前浪贊美的“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后浪們似乎并不以為然。因為,“更多的人還在苦苦為生存掙扎”。
前浪的話固然是事實;
但“苦苦為生存掙扎”,難道不同樣是后浪們擁有了權利之后的真實寫照嗎?
“存在決定意識”。
在市場競爭的階層分化背景下,除了被庸俗經濟學的洋酒灌得醉醺醺的已經或正在躋身精英隊伍的少數幸運者之外,在市場中打拼的大對數后浪卻天然地認可勞動價值論。
問題是,后浪們真的理解勞動價值論的邏輯嗎?
感性的認可是一回事,理性的把握卻是另一回事。
感情上認可,有助于理性上把握;
但感性的認可,并不等于理性的把握。
只有真的理解了勞動價值論的邏輯,感性的認可才是可靠的。
02
“有償”才有價值
在馬克思看來,用“效用”(有沒有用)來衡量商品的價值之所以是荒謬的,乃是因為:
商品和服務“有沒有用”,這只是價值存在的前提,并不是決定價值的因素。
沒有用的東西當然沒有價值,但是,“有用性”并不是價值的實體,“有用”并不等于“有價值”。馬克思對此有明確的論述:
【“在商品的交換關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換價值表現為同它們的使用價值完全無關的東西。”】
價值為什么是一種與使用價值完全不同的東西呢?傳統的解釋是以區分“商品二因素”和“勞動二重性”來立論的。
對于傳統解釋,經濟學家嘲諷說:
【“都AI(人工智能)了,都無人工廠了,都無人商店了,活勞動都成了無用階級了,你還拿100多年前的教條說什么勞動創造價值,有意思嗎……”。】
于是,董事長說:
【“能被資本雇傭,那是‘修來的福報’。您就好好珍惜吧,您那!”】
對于正在進入人工智能的今天而言,傳統解釋似乎缺乏說服力。
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為傳統解釋與《資本論》的邏輯不符,而是傳統解釋忽略了《資本論》邏輯中的一個重要理論節點:
“有償性”是價值的重要特征!
換言之,“有用”而“無償”的東西是沒有價值評價必要的,否則免費的空氣也會有價值(如果凈化空氣需要付費,那么空氣也就具了有價值)。
可見,“有用”不一定“有償”。
什么東西必須是“有償”的呢?答曰:勞動!只有人類的勞動才是“有償”的。
我要強調的是,從“有償性”來理解價值,是勞動價值論的重要“知識點”之所在。
03
人力不能免費使用的原因
我問后浪們一個問題:為什么自然力的貢獻是無償的,人力的貢獻(勞動)卻是“有償”的呢?
眾所周知,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人力的使用(勞動)必須“付費”,這是一個婦孺皆知的經驗事實。
“付費使用人力”也就意味著人力是“有償”的。
所謂“有償”,就是“有價值”。
人們常說“天下沒有免費午餐”,就是這個意思。
在馬克思主義的邏輯中,人力之所以不能免費使用,其原因在于:
(1)在勞動還只是“謀生手段”而非“樂生手段”的情形下,任何人想要無償占有他人的勞動產品,如果不借助于必要的超經濟強制(奴隸主的皮鞭和鐐銬),與經濟強制(資本的雇傭關系)的手段,那么就必然遭到勞動者公開的或潛在的抵制和反抗;
(2)在階級社會,剝削階級必須在制度認可的游戲規則的保護下,才能“合理”且“合法”地無償占有他人的勞動。比如:
——在奴隸社會,奴隸主依靠直接的暴力對奴隸階級實行超經濟強制,以此占有奴隸的全部剩余勞動以及部分必要勞動;
——在封建社會,封建主依靠土地壟斷對農民階級實行經濟強制甚至超經濟強制,以此占有農民的全部剩余勞動產品;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依靠生產資料壟斷對雇傭工人實行經濟強制,以此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
(3)在階級社會,由于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分離,使得勞動成了令勞動者“厭惡的事情”,即“勞動異化”。因此,除了“付費”,勞動絕不可能是“自覺自愿”的免費活動。
(4)只有到了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未來社會,只有在勞動不再是“謀生手段”而是“樂生手段”的情形下,無償為他人提供勞動,才有可能成為社會的常態——比如,各種利他主義的自愿者活動就是其初級形式。
04
“勞動異化”與“人的類特性”
馬克思反復強調,勞動成為“不自由”“不自愿”的活動,乃是“生產資料與勞動者分離”的必然結果。
對于這種結果,馬克思用了一個哲學詞匯來表達:“勞動異化”。
什么是“勞動異化”?
馬克思說:
【“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 “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同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 “勞動對工人說來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而,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種手段。”】
勞動異化的事實表明,勞動原本屬于人類自覺和自由的活動。
馬克思說:
【“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
換言之,人既是勞動的產物,同時,勞動又是人的本能需要。
所謂本能需要,就是說:對于人類而言,生產活動本身就是人的“類特性”,是人的“類生活”。所以,勞動是人作為一個種類的本能。
既然是本能,也就談不上“痛苦”還是“不痛苦”,也不需要借助于價值來衡量這種“痛苦”的程度。就像靈長類動物利用簡單工具捕食白蟻、圍獵疣猴、砸開果殼、互相梳理毛發等等,即使不見得每次都是一件開心的事情,那也是自然而然的活動。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
【“動物也生產。它也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貍、螞蟻等。但是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
05
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勞動異化的根源
如果從“類特性”來定義人的勞動,那么勞動過程以及勞動成果原本不應該成為奴役、壓迫人類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說,勞動不應該成為人類異己的力量、異化的力量。
但是,自從階級社會產生以來,由于生產資料被少數人所獨占,勞動才逐漸異化成為勞動者的異己力量。
本來,勞動是勞動者生命存在的呈現,是勞動者自身力量的展開。
但是,勞動一旦異化,勞動就反過來成為壓迫勞動者自己的力量。
馬克思說:
【“工人在他的對象中的異化表現在:工人生產得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創造的對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蠻;勞動越有力量,工人越無力;勞動越機巧,工人越愚鈍,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
勞動異化在給勞動者帶來痛苦的同時,卻給剝削者帶來了歡樂。對于這樣的反差,馬克思說:
【“如果工人的活動對他本身來說是一種痛苦,那么,這種活動就必然給另一個人帶來享受和歡樂。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為統治人的異己力量。”】
所以,馬克思不無深刻地指出:
【“勞動是我真正的、活動的財產。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我的個性同我自己疏遠到這種程度,以致這種活動為我所痛恨,它對我來說是一種痛苦,更正確地說,只是活動的假象。因此,勞動在這里也僅僅是一種被迫的活動,它加在我身上僅僅是由于外在的、偶然的需要,而不是由于內在的必然的需要。”】
隨著勞動的異化,勞動的目的不再與勞動過程相統一,勞動目的外在于勞動過程本身,而不是內在于勞動過程之中。
什么叫“勞動的目的不再與勞動過程相統一”?
我舉個例子。
我所在的大學有專門養花種草的花工,他們在從事養花勞動時都盼望著早點下班回家。花工勞動的過程是“美化環境”,但花工勞動的目的卻不是為了“美化環境”,而是為了謀生。勞動目的與勞動過程不一致。
我岳父在世的時候也喜歡養花種草,每天再苦再累也樂此不疲,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老人家勞動的過程是“修身養性”,勞動的目的也是為了“修身養性”。勞動目的與勞動過程是一致的。
同樣是養花種草的勞動,為什么會有如此差別?因為:
花工的勞動是為了謀生而被迫的勞動,也就是說花工的“勞動異化”了;
我岳父的勞動是為了樂生的自覺的勞動,也就是說他的勞動并沒有異化。
若果你喜歡的勞動,你寧愿花費大把時間和精力去做,絕不會偷懶——這就是“人的類本質”。
如果你不喜歡的勞動(別人強加給你的勞動),你就會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它——這就是勞動異化。
為什么會發生勞動異化?
馬克思的回答是:勞動異化與生產資料所有制有關。
奴隸為奴隸主勞動,農奴為領主勞動,佃農為地主勞動,工人為資本家勞動——這些為占有生產資料的主子而辛苦勞動的勞動者,他們的勞動能心甘情愿么?能無比快樂么?能不異化么?
事情很清楚,勞動異化是生產資料與勞動者分離的必然結果,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必然產物。
06
“勞動異化”與“人的類特性”
馬克思指出:
【“勞動的異化性質明顯地表現在,只要對勞動的肉體強制或其他強制一消失,人們就會像逃避鼠疫一樣地逃避勞動。”】
馬克思為什么把勞動異化看作是逃避勞動的原因?
因為在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相分離的社會,勞動不僅是令人厭惡的活動,而且也只能是“有償”的活動。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甚至提出了“消滅勞動”的命題。對于這個命題,馬克思不惜反復強調:
【“過去的一切革命始終沒有觸動活動的性質,始終不過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這種活動,不過是在另一些人中間重新分配勞動,而共產主義革命則反對活動的舊有性質,消滅勞動。” “由此可見,逃亡農奴僅僅是力求自由地發展和鞏固他們現有的生存條件,因而歸根結底只是力求達到自由勞動;而無產者,為了保住自己的個性,就應當消滅他們至今所面臨的生存條件,消滅這個同時也是整個舊社會生存的條件,即消滅勞動。” “勞動在所有文明國家中已經是自由的了;現在的問題不在于解放勞動,而在于消滅這種自由的勞動。” “如果共產主義想消滅市民的‘操心’和無產者的貧困,那么,不言而喻, 不消滅產生這二者的原因,即不消滅‘勞動’,這一點它是不能做到的。”】
總而言之,在馬克思看來,勞動異化“這種現象只有通過消滅私有制和消滅勞動本身才能消除”。
正是在“消滅勞動”的意義上,馬克思指出:
【“事實上,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
所謂“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其實就是異化勞動。
馬克思明確地定義了未來社會建立的客觀基礎:消滅異化勞動!
07
價值由勞動決定,必須的!
說了半天“異化勞動”,下面我可以做一個總結了:
價值之所以必須由人力的貢獻來評價,價值之所以必須由勞動決定,乃是因為對于勞動者而言,勞動是“不自由”“不自愿”“不自覺”的活動,是痛苦的事情。
所以,勞動或者人力必須是有償的,而不是免費的。
由此可見,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分離導致了勞動異化,而勞動異化必然要求價值要以勞動來衡量。
從這個意義上講,“勞動決定價值”乃是勞動異化的必然結果。
其實,即便是庸俗經濟學家也模糊意識到,“勞動決定價值”與勞動的“有償性”之間存在著某種關聯,比如:
杰文斯說:
【“我們實際是以勞動所附有的痛苦量當作勞動的尺度。”】
西尼爾說:
【“進行勞動的含義就是犧牲安樂。”】
只不過囿于階級立場的局限,他們最終還是陷入“效用價值論”的泥潭不能自拔。
如果人力的使用是免費的活動,那么誰來干活?誰愿意勞動?
除非用超經濟的暴力手段強迫奴隸“免費”干活——即便是奴隸,奴隸主也得給他起碼的食物讓他不至于餓死。
至于資本家為什么能夠無償占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而無需對雇傭勞動者“付費”,其中的秘密也就是馬克思指出的:
“等價交換”關系成功地掩蓋了生產過程中的雇傭剝削關系。
對于這個秘密,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篇“貨幣轉化為資本”中,已經做了深刻分析。有機會的話,我另外再給后浪們科普吧。
特別說明:本系列博文來源于拙文《“勞動決定價值”是勞動異化的結果》(發表在《學術月刊》2019年第12期)。此處轉發時,加上了三級標題,補充了文字說明,并略去了引文出處和注釋。若需確認,煩請核對原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