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赤字貨幣化”,是一種歷史進步
作者:吳銘(20200525)
注:昨天,和一位經濟學前輩討論這個問題,還是慎重一些,本不想這么快就寫文章。我想了想,還是寫篇東西。請各位真心愛國的經濟學前輩批評,也請廣大網友批評。
正文:
財政部和央行,就貨幣發行問題,終于爭執起來了。
我也不知道,這種爭執,是不是我這類不懂經濟的人,或者被邊緣化的經濟學家寫的那幾篇文章引起的。推測起來,應該不是。
不管怎么說,現在,由于疫情,財政緊張,財政部這個花錢的部門,與央行這個印錢的部門,終于干起來了。
這是好事,對比此前的依據外匯儲備發鈔、把發行的錢都交給外國人不給中國人、因而人民幣成了美元等外幣的代用券,這是一種進步。
進步性在于,財政部這個要求終于體現了金融主權的味道。就是說,兩個部門爭的,是貨幣的發行權這個極其關鍵的金融主權。所謂貨幣發行權,就是指你發行的貨幣直接給誰花!給外國投資商花,如當前的擴大開放、引進外資政策,就是做人家的走狗;給中國政府花,就是民族主義,至少是民族主義。這個道理,連軍閥韓復榘都知道。韓復榘錢的錢,也是直接給自己的財政廳,不給日本人。
當然,邊發行貨幣、邊向市場出售對應的國債,也不完全正確。但作為權宜之計,還是可以的。
但是,央行,對于財政部的這個“餿主意”,立即懟了回去。那理由,也是冠冕堂皇,如下:
“財政部不再是找商業銀行借錢,而直接找央行借,也就是貨幣化的意思。
“再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財政部想讓央行直接印錢給他花,而央行要永久性地持有政府發行的債券。這次財政部打算,借錢永遠都不還了。
“財政部這不是打央行的注意,而是在打普通老百姓的主意!一旦開了‘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口子,很可能你錢袋子里的100萬,很快就會被稀釋成50萬,因為財政部在‘偷偷印錢’。”
央行講得對不對?
央行只講了問題一部分,還有主要的、重要的一部分沒有講,給掩蓋起來了;央行講得小地方對、大方向不對。
首先,“財政部不再是找商業銀行借錢,而直接找央行借,也就是貨幣化的意思。”
這句話是符合事實的。
此前,大約1990年代中期以來,人民幣的發行,是依靠引進外資、出口創匯多少而定。就是說,所發行的新的人民幣,都交給了外國投資商和出口創匯企業。這意味著在貨幣發行方面,央行成了國際壟斷資本的傀儡,也推動了中國生產、美國消費格局的形成,中國生產對國際市場形成了致命依賴,使中國成為“出口導向型”經濟。在中國這片市場上,外國投資商需要多少人民幣,就可以以“投資”的方式,向中國央行要,要多少給多少,無任何限制。然后,外國投資商就可以拿著這些人民幣,在中國市場上無惡不作、橫行霸道。為了給外資這個流氓提供作惡的機會,近期,中國出臺一系列新開放政策,如混合所有制、如22條、如金融11條、如取消在華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限制等等,就是給外資這個惡棍殖民者,打開方便之門!
就是說,中國的央行,只把新發行的貨幣都送給外國來華投資商玩,而不給中國政府、中國企業、中國人民等自己人玩。我說中國央行,實際上成了華爾街金融寡頭在中國的代理人、偽軍,是外資從金融上、經濟上殖民中國的急先鋒,是為虎作倀的惡棍,不冤枉吧?
外國投資商得到央行的如此照顧之后,在中國做了些什么、有什么后果呢?我看至少有如下四個方面的惡果:
一是扭曲所有制和主權結構。中國,從憲法到歷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都強調公有制主體地位。結果呢?公有制現在僅占經濟成分的20%或者不到,且仍在減少。原因何在?經營企業,最關鍵的是金融扶持,如果沒有人給你貸款,你即使是有大量定單,也生產不了,因為,為了生產這些定單產品,你需要大量先期投入。引進外資之后,因為央行所發行的貨幣都給予了外資企業,不給中國企業,所以,中國企業發展舉步唯艱、生存困難,這被指為中國公有制企業無效率、管理落后,其實,根本原因是缺乏金融支持。此時,外資乘虛而入,鼓吹股份制,利用股份制并購中國公有制企業,這個陰謀,很大程度上已經得逞。為了對接外資對中國大型企業的并購,居然還真的推出了“混合所有制”!大型企業,多為公有制企業,是中國公有制的骨干,也是中國獨立完備的工業體系的骨干,是經濟主權的支柱。喪失了大型骨干企業,則中國經濟就無法支撐起獨立性、自主性。中國公有制主體地位削弱、喪失,意味著中國人民的基本福利難以保障,中國經濟的獨立性、自主性,難以保障。
二是扭曲中國產業結構。本來,中國是要工業化,要建立獨立自主、體系完備的工業體系(“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個邏輯要倒過來,就是這個意思),要抓好農業這個基礎,至于第三產業——我指的是不含金融業在內的服務業——,只能服務于工業農業(記住是服務于而不是依附于,畢竟,三產也是重要的)。但是,外資來到中國之后,挾其新自由主義、唯市場主義理論走狗的包裝下,大力發展所謂服務業,鼓吹服務業的重要性,貶低工業、農業;結果,傳統的免費、低費甚至是按需分配的服務行業,卻演變成醫療產業化、房地產成了支柱產業、教育產業化,原本不創造價值的旅游業、娛樂業、文化產業之類,成了支柱產業。這樣的結果,就是實體工業、農業生產大受破壞,農業、農村凋蔽,農民被迫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工業體系破壞。而所謂房地產、醫療業、教育業、旅游業、娛樂業、文化產業畸形發展,導致中國總體經濟結構扭曲,頭重腳輕,本末倒置。
三是削弱中國政府運用人民幣對本國產品進行定價的能力。在極力引進外資、依靠外匯發行人民幣的買辦政策之下,外資便極容易地并購中國產業,開展工業、商業、金融業經營。這些經營,都是雇傭中國人民、消耗中國資源、毀壞中國環境,其生產標準、銷售、定價,均操之手外資資本家之手,中國政府方面,也就是得點微不足道的稅收。為了這點稅收,中國地方政府,充分了外資的奴才打手和護衛,幫助外資宣傳一些欺騙性的觀念,協助外資打擊中國本土工業,打壓中國工人的反抗。但是,由于定價權操之手外資之手,實際上,中國方面所得利潤卻極少,也就不超過1%。這被主流經濟學家比如林某夫美化為“比較優勢”,以欺騙中國人民。
四是直接導致了中國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中國人民的生活需要,而是為了美國等殖民主義國家的需要,導致了中國生產對世界市場的依賴,導致了中國生產被國際壟斷資本控制,導致了“中美國”殖民關系的形成。
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惡果。
這次財政部提出直接向銀行借錢并發行國債,這意味著,央行發行的貨幣,不再直接給外國人了,而是必須給中國政府了——當然,只是一部分直接給中國人,還不是全部。如果央行接受財政部的這個要求,并且中國再拒絕再引進外資、出口創匯(這不是央行的事),那么,人民幣的發行權,就完全收回來了,中國印的錢,終于由中國人來花,而不是由外國資本家來花了。央行,也就改邪歸正了,是起義了,就不再是偽軍了。
所以,我說是一個進步。當然,央行,堅決不愿意起義,它覺得做偽軍很好。
“再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財政部想讓央行直接印錢給他花,而央行要永久性地持有政府發行的債券。這次財政部打算,借錢永遠都不還了。”
財政部向央行要錢,這是完全正當的!難道只能外來投資商可以隨便向央行要錢,要多少給多少而且不用還,而中國的財政部就不可以要?當然可以。
央行以此為借口拒絕財政部要錢,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你既然可以源源不斷地把錢給外資,而且,也不要外資來還,憑什么就不可以給中國自己的財政部呢?你安的什么心?
再說,財政部所借的錢,怎么就不還了?財政部好歹還有稅收,你怕什么?
再再說,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市場上的能動量必然是越來越大。你要財政部把錢都還給你,既不可能,也不合理。
“財政部這不是打央行的注意,而是在打普通老百姓的注意!一旦開了‘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口子,很可能你錢袋子里的100萬,很快就會被稀釋成50萬,因為財政部在‘偷偷印錢’。”
這話,如同放屁,是打著替老百姓著想的旗號,欺騙老百姓。我問一下,是老百姓手里現金多,還是富豪手里現金多?一個極其明顯的事實時,普通老百姓能有多少錢!“天塌先砸個子高的”,如果說錢被稀釋,也是富豪的錢被稀施得最嚴重,而不是下層老百姓。
老實說,我喜歡看到資本家手里的錢被稀釋的樣子,喜歡看到他們被天砸的樣子。
對于普通中下層老百姓,他們的基本生活內容是過日子,只要日常用品不漲價,所謂稀釋,對他們沒有什么影響。
再說,你央行此前把發行的錢都給了外國資本家,讓他們在中國市場上無惡不作,那時,你就沒有想到會稀釋老百姓的錢袋子嗎?怎么,今天,當財政部向你借錢并發債相抵時,你就想到了呢?不是很偽善嗎?
所以,還是不要拉老百姓來墊背為好。
財政部“偷偷印錢”,對誰的威脅最大?對外資的威脅最大!對外國在華金融機構的威脅最大!因為,它們壟斷不了中國人民幣的發行權了。
可以認為,這次關于財政部向央行借錢、并依借錢發行國債問題的爭論,其實是買辦資本勢力與民族資本勢力關于金融主權特別是發行權的一次爭奪!財政部的這個要求,本質上是要收回中國人民幣的發行權!收回了發行權,也就為收回結算權、定價權打下了基礎!
我支持財政部!老實說,我覺得,這可能是中國近25年在金融上做的唯一正確的事。
但是,我不支持把一邊發行貨幣、一邊對應發行國債的辦法,作為貨幣發行的長遠辦法,而只能是一種權宜的辦法。等到把人民幣的發行權都收回、中國經濟平穩之后,還是要依靠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需要來發行貨幣。那是另外一個重大問題,茲不贅述。
有位朋友提出,這個財政部向央行借錢并用國債相抵,關于這個問題的爭論,究竟是學術問題還是政治問題?我覺得,所謂學術問題,其本質是指抓住問題的本質和規律的問題,也就是個客觀的是非標準問題。當這個客觀標準找到之后,是否贊同這個標準,就成了政治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