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同志在評價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說,
“要吸收廣大勞動群眾‘直接地和積極地參加生產的管理”,“講得好。但是,講是講,做是做,做起來并不容易”。
(《毛澤東年譜》1959.12.11)
對這種“不容易”,很多人缺乏足夠認識。
國有企業的工人階級,面對著兩種資產階級強大勢力。首先是官學商中的新自由主義私有化傾向,它們以改革名義,如“冰棍理論”、“靚女快嫁”理論下鼓勵國有資產被劫持,在“有進有退”名義下實質上單向萎縮國資總體占比。這種勢力雖然在十八大后受到遏制,但喬裝打扮成“深化改革”姿態,依然圖謀著時刻進攻。例如即使抗疫中公有經濟發揮了重大體制優勢,當前依然逆勢意圖在公共服務領域對公有經濟實施圍獵,習近平警示的現象其實是個長期矛盾:
“要吸取過去國企改革經驗和教訓,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牟取暴利的機會。”《人民日報》2014年3月10日
其次是公有企業中的官僚特權勢力的蛻化對企業活力的侵蝕和窒息。十八大以來,國企反腐揭開了令人吃驚的貪腐內幕,巨貪碩鼠無不“國有資產個人化”,“用人個人化”,二三級單位頻發腐案。令人想起毛澤東同志對國企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批示:
“這些人是已經變成或者正在變成吸工人血的資產階級分子,他們怎么會認識足呢?這些人是斗爭對象,革命對象,社教運動絕對不能依靠他們。我們能依靠的,只有那些同工人沒有仇恨,而又有革命精神的干部。”《毛澤東年譜》1964.12.12
建國以來,在公有經濟中,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頻發的,大量地以非對抗性矛盾形式,通過逐漸蛻化演變而存在。對于對抗性矛盾的暴露,今天主要是通過法制手段解決,但怎么預防?值得關注的是,輿論和對策對腐敗現象能否亡羊補牢。有專家在主流媒體發文認為,國企反貪,要解決公司治理官僚化,股東大會和董事會是治理主體,經理層是治理客體。有的觀念認為只有依靠私人資本混合進來,或者在市場上和私人資本公平競爭,就可以解決國企內部人控制。這類觀點紙上談兵,脫離實際,解決問題隔靴搔癢,遠離工人階級。
這類傾向的病癥是無視公有企業勞動者主體地位,乞靈于資本主義幾百年來資本中心的產物,把資本信用制度對社會化大生產的適宜性,和企業內部治理中自主聯合勞動的人際關系相混淆;受資產階級視野影響,聚焦于物化勞動的財富,忽視創造財富的活勞動,夸大資本主義企業制度的內部制約作用;把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中干群之間的自主聯合勞動關系,蛻變成資本與勞動的關系,異化為雇傭勞動。這種傾向對國企改革的指導具有長期誤導性。
職工在企業中是主體地位還是客體地位,這是社會主義公有企業與資本主義企業的分界線。國企改革在當前有以下幾點理論和實踐問題:
員工主體是國企深化改革的方向。對于員工主體地位,有錯誤觀念認為是“極左”,把“主人翁精神”,“廠興我榮,廠衰我恥”這些公有經濟長期堅持、被肢解前拼死一搏的最寶貴精神財富,棄若敝屣。有些干部甚至以“文革那一套”為名,向上級和社會表明打壓企業內部民主監督要求是“政治正確”,以維護少數管理人員特權。凡是了解國企管理的人一般都知道,員工主體思想被排斥一天,官僚特權泛濫的危險就存在一天,就無法調動、激發企業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國企改革中,勞動合同必須體現是主體勞動,而不是雇傭勞動;國企改革的中心,國企的政治思想工作,就是營造、引導營銷、管理、科研、生產、服務等全部勞動者主動、積極地勞動,排除被動勞動,而資本中心的運作不能占據國企改革的中心位置。
保證員工主體,是企業黨的領導的主要任務。企業黨組織如果不深入群眾,了解、代表群眾心聲,很難在研究重大問題的前置程序中把好方向;如果不督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深入基層,參加勞動,平等聽取職工、職代會、職工大會、職工代表的意見,就會滋生官僚主義和特權思想;如果不重視職工代表的選舉,選出思想端正、了解下情、有威信的職工代表,民主管理就沒有堅實基礎。
公有制企業要與見物不見人的西方經濟學劃清界線。按照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和再生產理論,企業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都是活勞動的創造。國有固定資產,其價值在一次或數次生產中以折舊轉移入新產品的價值中,其賬面價值即物理價值不發生變化,其精神價值因技術更新,物理老化產生的價值耗散,則需要活勞動在創造新價值同時予以補償。在公有企業,讓勞動者自發地、自覺地、自由地、愉快地創新、生產勞動,是先于資產保值增值的工作重點。國企資產保值增值,是活勞動受到尊重后的自然結果。如海爾營造崗位創業,面向客戶的人單合一模式;華為員工獨自在戰亂、自然災害的逆境下,想到當年革命者赤手空拳開拓根據地等,使命驅動的形成,就是生產方式的改革。有些聰明的私營企業,如海底撈對基層主要考核員工滿意度和客戶滿意度,并不考核短期利潤,卻實現了高速發展。
國企要向市場競爭中快速發展的勞動主體管理方式開放。國企改革不能只盯著西方,也要從國內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快的中小企業學習,克服大企業病。國企改革要取得新進展,官學商決策者和影響決策者,要深入企業基層,不僅深入公有企業,也要深入私有企業,比較鑒別對比,去粗取精。
國企混改,不能重資本,輕勞動。從承認活勞動對財富增殖的決定性作用出發。國有資產存量是全民所有,由勞動前輩創造,包含大量共產主義奉獻。因此在國企混改中存量不動,且要保值。而增量是現有勞動者的創造,在勞動者取得必要勞動報酬,即補償再生產所需成本即工資、勞動保護、培訓等的薪酬費用后,勞動者還應該“有折有扣”(《哥達綱領》批判)地參與增量利潤的分配,使聯合勞動的“自主”性具象化。這應該是國企產權混改的方向,而不是“給資本更多機會”。(參閱:紫虬:“寧與友邦,不予‘家奴’”乎?——勞動貢獻視角的格力混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做出了部署:
“支持符合條件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建立骨干員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等中長期激勵機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市場化經營機制”。
只有充分尊重員工的主體性、創造性,按照社會化生產的聯合程度,營造本企業充分發揮個人創新能力文化,為社會需求、客戶價值、國家使命,不斷創新的、使命驅動的企業家精神、工程師群體文化、科學家群體文化、能工巧匠群體文化和俯首孺子牛的服務文化構成的自主聯合勞動,取代、演化占有剩余價值的雇傭勞動,才能向馬克思所說的未來的“自由人聯盟”邁進,在當下,習近平同志提出了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重溫的“人民是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這既是我黨立黨為民的宗旨、初心在公有企業的哲學概括,更是堅持唯物史觀,奴隸創造歷史,以群眾路線作為基本的認識路線的問題,在實踐上,是重建公有企業主人翁文化,激發個人創新和集體目標的統一。
(本文是《自主聯合勞動是中國企業的主要發展趨勢》的第三部分《自主聯合勞動是鞏固公有制主體的唯一方式》中的一部分,第三部分全文待發;第一部分請閱《自主聯合勞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第二部分請閱《自主聯合勞動是實現企業市場價值的主要出路》)
2020.5.2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