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國 經 濟 發 展 的 兩 條 道 路 斗 爭--紀念毛澤東逝世29周年
笑多
毛澤東歷來主張發展經濟,同時認為現階段的經濟發展始終存在著兩條道路的斗爭,只有緊緊抓住階級斗爭,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保證生產持續、穩定、高速地發展。但是,有人偏說毛澤東只抓階級斗爭,不重視發展生產力,以至于造成我國經濟停滯不前,還有人說什么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等等;更有甚者,有人竟把是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區分毛澤東時代與改革開放時代的標志。這些說法盡管是顛倒黑白,但卻非常盛行,影響十分惡劣,至今也沒有得到沉清。
一,毛澤東十分重視發展生產力
毛澤東歷來重視發展生產力。他在這方面的論述很多,最集中、概括的是:“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毛選》第三卷第1079頁)建國前夕,他明確指出:“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務必避免盲目地亂抓亂碰,把中心任務忘記了”。(《毛選》第四卷第1428頁)建國以后,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開幕詞中號召:“我國人民應當努力工作----------將我國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國家。”(《毛選》第五卷第133頁)等等。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上空前輝煌的成就,這里只引用一個外國學者的論述來說明。美國學者莫里斯·邁斯納指出:“盡管曾經存在著所有這些失敗和挫折,但是毛澤東時代是中國現代工業革命時期這一結論是不可避免的。曾經長期被輕蔑為‘亞洲病夫’的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時工業規模的工業開始,在毛澤東時代結束時,卻以世界上6個最大工業國之一的姿態出現了。”“其實毛澤東的那個時代遠非是現在普遍傳聞中所謂的經濟停滯時代。而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現代化時代之一,與德國、日本和俄國等幾個現代工業舞臺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業化過程中最劇烈時期相比毫不遜色。在毛澤東身后的時代里,對毛澤東時代的歷史記錄的污點吹毛求疵,而緘口不提當時的成就已然成為一種風尚------深恐提及后者便會被視為對前者的辯護。然而,對一個基本事實的承認,即毛澤東時代在促進中國現代工業改造------而且是在極為不利的國際國內條件下做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不就等于是為歷史作非分的辯護。如果沒有毛澤東時代發生的工業革命,80年代將找不到要改革的對象。”看來美國學者莫里斯.邁斯納,比一些號稱馬克思主義者的人還尊重事實。
可見,說毛澤東否定經濟建設為中心,忽視發展生產力,完全是別有用心的謊言。
二,經濟發展與階級斗爭
毛澤東又是怎樣認識和處理階級斗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呢?他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認為生產力的發展,總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進行的;舊的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新的生產關系則促進生產力發展;在當今生產社會化的時代,生產力的發展存在著兩條道路:社會主義道路或資本主義道路;階級斗爭不僅存在于政治、意識形態領域,也存在于經濟領域,只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鞏固和促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才能保證我國的經濟持續、穩定而迅速地增長。可見,階級斗爭與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在經濟發展的過程,必須開展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
1,我國經濟發展的兩條道路
早在建國前夕,毛澤東就指出,首先要恢復和發展國營工業的生產;建國以后,他又明確指出:“對于農村的陣地,社會主義如果不去占領,資本主義必然會去占領。難道可以說既不走資本主義的道路,又不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嗎?”(《毛選》第五卷第117頁)以后他又根據新中國經濟發展的事實說:“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一點,甚至連國外的敵人也不能不承認了。”(《毛選》第五卷第373-374頁)
建國初期,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總路線的指引下,我國的小農經濟逐步實現了集體化,手工業實現了合作化,資本主義工商業也實現了社會主義改造,加上國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生產資料公有制在我國經濟中占統治地位,雇傭勞動制度暫時被消滅了。大多數人都承認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存在著兩條道路的斗爭。
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以后,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還存不存在兩條道路的斗爭呢?毛澤東總結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經驗,發現仍然存在著兩條道路的斗爭,仍然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可能性。所謂資本主義復辟,不僅是政治、意識形態領域的資本主義復辟,最根本的還是重新實現雇傭勞動制,實現經濟領域的資本主義復辟。有的人卻認為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以后,就不存在兩條道路的斗爭,不存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了;只要堅持經濟發展為中心,不要再講階級斗爭;再搞階級斗爭,就是反對經濟發展為中心。原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復辟資本主義的事實,證明這種理論是錯誤的;我國重新實現雇傭勞動制度,而且得到迅速發展的事實,也證明毛澤東關于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經濟發展存在著兩條道路斗爭的理論,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科學理論。
2,發展公有制經濟,還是發展雇傭勞動制經濟
以改革開放為分界線,新中國的經濟發展走過的是兩條不同的道路,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也存在著不同性質的問題。
存在不存在失業,是經濟發展的兩條道路的重要結果。
改革開放前,我國發展的是公有制經濟。發展公有制經濟,從質的方面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表現為勞動者不存在被解雇的問題,沒有失業的現象,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勞動者有了“鐵飯碗”;從量的方面看,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就業人數的增加或提高工資、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等,廣大勞動群眾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可見,發展公有制經濟,是為了勞動者成為物質財富的主人,擺脫雇傭奴隸的地位,不斷改善勞動者的物質生活條件,而主要不是為了賺錢。
自新中國建立至1978年,我國堅持了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了兩條道路的斗爭,公有制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職工人數由1952年的1600多萬,增加到1978年的9500萬,增加了近8000萬;農業勞動者也由1.7億增至2.9億,增加了1.2億。(《中國統計年鑒》1983)由于發展公有制經濟,我國不存在失業現象,廣大勞動者都端上了“鐵飯碗”,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加上公費醫療(合作醫療)、義務教育等,勞動者的勞動、生活都有了可靠的保障。
與此相反,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大量引進外資、大力培育“民營企業”(民族資本),國營企業反而紛紛破產、倒閉,集體企業改變了性質,職工“下崗”、“內退”------,二十六年間,國內生產總值雖然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長,但是,卻由過去沒有失業者,發展為失業人員日益增多,失業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生活中最尖銳的問題之一。據專家估計,“下崗”工人約3500萬,還有“自由流動”的“農民工”約1億(引自《中國工人》電子雜志創刊)。究其原因,就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實行雇傭勞動制,首先必須砸爛勞動者的“鐵飯碗”,使之成為“自由”的勞動力商品出賣者;社會上必須保存大量的失業者,資本家才能壓低工人的工資水平,保障獲得最多的利潤。總之,資本家發展生產,不是為了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僅僅是為了利潤。我國煤礦連續不斷爆炸聲,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資本家追逐高額利潤的必然結果,不改變經濟發展的方向,僅靠立幾個法規,派幾個檢查組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供不應求還是“需求不足”,是經濟發展兩條道路的又一不同結果。
毛澤東時期我國經濟高速度發展,自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間,工業總產值、工農業總產值分別以年均11.2%和8.2%的速度增長(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83資料),但是,由于勞動者的收入隨著生產發展不斷提高,因此,商品總是供不應求,以至于被一些人嘲諷為“短缺經濟”。而正是由于商品“短缺”,推動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體現了新的經濟關系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
與此相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有所發展:樓高了、汽車多了、超市里的商品五光十色,但是,廣大的勞動群眾卻無力購買,于是就出現了群眾“貸款消費”、國家“借債投資”,尋找國外市場等等,千方百計“拉動需求”。這種“需求不足”的現象,正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表現。
另外,走資本主義道路,發展私營經濟,市場上充斥“假、冒、偽、劣”商品,而且是屢禁不止;投機倒把、爾虞我詐,更是經濟生活中的常態。與改革開放以前被諷刺的商品“傻、大、黑、粗”形成鮮明的對比。
經濟發展是與政治、社會和文化協調,還是與政治、社會、文化發展形成尖銳矛盾,也是經濟發展兩條道路的不同結果。
改革開放以前,由于當時廣大勞動群眾成了生產資料的主人,在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地位都發生了根本變化,直接參與政治運動、社會生活,一切文化活動都為工農兵服務,因此,干部清廉;社會治安、社會風氣良好;群眾文化活動蓬勃發展,經濟與政治、社會、文化協調發展。
與此相反,改革開放以來,有的人公開提倡“讓少數人先富起來”,于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金錢關系占統治地位,拜金主義實際上成了意識形態中的指導思想,有的權威人士甚至說什么:“只有向錢看,才能向前看”等等。
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走資本主義道路,雖然也能因外資大量輸入等獲得短暫的表面繁榮,但必然帶來一些“深層次”的尖銳矛盾:政治腐敗,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等事業的資本主義化。
改革開放以前,干部掌握著公有財產,在黨的發展公有制經濟的政策指導下,在廣大群眾的監督下,保衛著公有財產;改革開放以后,官員仍然掌握著公有財產,但是實行的卻是私有化的政策,也沒有群眾監督。在這種條件下,官員與其把公有財產給別人私有,不如自己私有,特別是金錢關系已占統治地位,一些官員的腐敗是客觀必然。事實正是這樣,改革開放以來,腐敗現象日益嚴重。1989年震驚中外的六.四事件時,群眾提出的一個口號就是反腐敗,但是,十幾年過去了,盡管反腐敗一直沒有停,但腐敗現象不僅沒有收斂,反而比1989年時嚴重得多了。腐敗已經成為當前最尖銳的社會問題,直接威脅著共產黨政權的穩定。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的發展壯大,也不要求共產黨繼續執政。如果說原蘇聯解體、復辟資本主義,是“沒有資產階級的資產階級革命”,那么,我國的共產黨怎么能保證存在著一個龐大資產階級的條件下能夠長期執政呢?所以說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無論是與勞動群眾的關系,還是與資產階級的關系,都威脅著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隱藏著大的政治動蕩的危機。
由于存在著大量的貧困農民、失業工人、自由流動的“農民工”,他們的生存沒有保障;另一方面又是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大款”們一夜暴富、一擲千金,這種尖銳的對立,必然引發一系列社會治安問題:偷盜、搶劫、賭博、賣淫、制毒販毒、拐賣婦女兒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增加了大量的警察,添置了精良的裝備,不斷地“嚴打”,但是治安狀況還是江河日下。新中國成立以后,吸毒、嫖娼等丑惡東西一掃而光,是因為發展了公有制經濟,廣大勞動群眾成了生產資料的主人,基本生活有了可靠保障;而現在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丑惡現象沉渣泛起,也是一種客觀必然。這種狀況僅靠減免農業稅、發放“低保”等小恩小惠,是不可能改變的。
由于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利潤被資本家所占有,國家無力支持、發展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于是教育“產業化”、醫療衛生事業“產業化”等就應運而生,“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的呼聲隨處可聞,上學、看病、買房等已經成了勞動群眾的沉重負擔,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逐漸改變成“為人民幣服務”、為資產階級服務;開發房地產、倒買倒賣房屋,已經成為資本家賺錢的重要行業,而廣大勞動群眾則只有望“房”興嘆。這和改革開放前的義務教育、公費醫療、單位分房等形成強烈的反差。
總之,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經濟束縛生產力發展,經濟關系決定其他社會關系等科學論斷,在我國改革開放前后的現實生活對比中再一次得到了證實,從而也表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的科學發展觀
3,靠勞動人民積累,還是靠資本家投資
要擴大再生產,就必需有積累。是靠勞動人民積累,還靠資本家投資,這是經濟發展的兩條不同道路。靠廣大勞動群眾積累,發展的是公有制經濟,反之,必然是資本主義經濟。
毛澤東歷來主張要依靠廣大勞動群眾,以自力更生為主。他指出:“要使全體干部和全體人民經常想到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國,但又是一個經濟落后的窮國,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時間”;“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240、380頁)等等。
靠勞動群眾積累、發展公有制經濟,各地區、產業等就能協調發展;而靠資本家投資,地區、產業等就不可能協調發展。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一文,對人們在征服大自然中所出現的地區、產業等方面的關系,都進行了辯證的論述。他說:“我國全部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約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是在內地。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但是決不可以因此忽視生活資料尤其是糧食的生產。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養活工人,還談什么發展重工業?”“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還要適當地調整重工業或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25、24頁)等等。
由于當時是靠勞動群眾積累,有可能根據積累的多少,協調地區、產業平衡地發展。
改革開放以前,靠廣大勞動群眾發展生產,靠人民群眾勒緊褲帶,節衣縮食,積累資金。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我國就“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遼闊的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興建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國防工業從無到有地逐步建設起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據不完全統計,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在西南、西北三線部署的新建和擴建、續建的大中項目達300余項,其中鋼鐵工業14項、有色金屬工業18項、石油工業2項--------這一期間,由一線遷入三線的第一批工廠有49個。”(《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冊 薄一波第1202-1203頁)我國后方的鋼鐵基地--攀枝花鋼鐵工業的建設;成昆、湘渝等鐵路的建成等等,促進了地區、產業之間的平衡發展。
與此相反,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主要依靠內外資本家投資,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距離越來越大,產業之間也很不協調。
“外商直接投資可能加劇中國的地區差異。從"九五"計劃期間(1996-2000)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利用的外商投資總額來看,東、中、西部地區所占比重分別為85.6%、9.5%和4.9%。這種局面估計不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外商直接投資將成為加劇中國地區間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國引進外資存在四大突出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其實何止是外資如此,我國的“民營企業”投資也是為了利潤,而不是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是為了中、西部勞動群眾謀福利。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完備,交通發達,購買力強,是賺錢的好地方;而中、西部交通不發達,基礎設施不完備,購買力也低,僅把生產的產品運到銷售地區或國外市場,就要增加大量運輸費用,資本家當然不會向中、西部大量投資。靠資本家投資發展經濟,地區經濟的差距加劇是不可避免的結果,當前地區差距的加劇,是解放前經濟發展的翻版。由于資本家投資是為了賺取利潤,什么行業賺錢,就投資什么行業;什么行業不賺錢了,就迅速轉移。買賣股票,本來是非生產性行業,根本不創造物質財富,但剛剛開始建立股票市場時,大量資本投入,等到股市蕭條以后,資本又立即撤出;近些年來,房地產“高燒不退”,開發房地產、倒買倒賣房產,成了投資的熱門。房地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鋼材等建筑材料工業的急劇發展,盡管政府不斷采取措施抑制,房地產投機仍不見收斂。資本主義經濟的競爭無政府狀態是一種客觀規律,靠政府機關的行政措施不可能改變,產業之間的不協調也是必然結果。
4,以自力更生為主,還是靠吸引外資、發展外貿為主,也是兩條道路斗爭的內容
毛澤東時期我國依靠勞動群眾發展經濟、積累資金,進行擴大再生產,“既無外債,又無內債”,不受任何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家的約束;當時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不僅不向我國投資、不給我國貸款,而且進行封鎖,連買賣也不許做。但是,我國依靠群眾,自力更生,不僅經濟獲得迅速發展,技術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外交工作的勝利、對外貿易的開展,根據我國的需要和可能,引進了一米七軋機,13套大化肥、3套大化纖等成套設備,推動了生產的前進。在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的武裝挑釁、經濟封鎖的條件下,我國的經濟建設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輝煌的勝利。由于經濟上獨立自主,因此,在政治上能夠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旗幟鮮明地支持第三世界,反對霸權主義。
與此相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放棄了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走上了“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道路。國家實行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各級地方政府以世界上最大的500家企業,有多少在本地“落戶”為榮,以吸引外資的多少為政績大小的標志等。到2004年底,我國累計直接利用外資達5600億美元;貫徹了“大進大出”的方針,年進出口總額已達11500多億美元,占我國國民生產總值16000億美元中的很大比重。隨之而來的是,美國、歐盟等不斷地對我國施加壓力,限制我國的紡織品的出口,要求人民幣升值等等,經濟上的磨擦日益加劇。實際上,我國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經濟上的附屬國,或者美其名為“世界加工廠”,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提供廉價的商品,為外國資本家提供高額利潤。由于經濟上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依附,在政治上也十分軟弱,很多事情都要看看資本家的臉色才敢行事。
上述正反兩方面的事實表明,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我國的經濟建設確實存在著兩條道路的斗爭。只有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批判資本主義,才能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才能實現經濟與政社會、文化等協調發展;才能保持我國政治上的獨立性,否則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只會日益滑向資本主義的泥坑,重蹈原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復辟資本主義的覆轍。
三,開展階級斗爭,促進生產發展
毛澤東既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他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只有用階級斗爭統率經濟發展和各項事業,我國社會才能健康發展,因此,他的方針就是“抓革命、促生產”。
從建國到人民公社確定“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經濟關系止,實際上是改造舊的私有經濟關系的階段;其后則是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關系的階段。
1,改造私有制的經濟關系,建立公有制的經濟制度
毛澤東在建立新中國以后,在經濟領域首先是沒收官僚資本,建立了國營經濟;以后又進行了農業集體化、手工業的合作化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我國奠定了公有制經濟的基礎,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2,正確處理內部矛盾、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關系
建立公有制以后,如何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正確處理公有制的內部矛盾,防止“公仆”變“主人”,防止公有財產私有化,成了經濟發展中兩條道路的主要內容,也是毛澤東關注的主要問題。
毛澤東早在建國不久就指出:“-----不要形成一個脫離人民的貴族階層。”(《毛選》第五卷第326頁)因此,他十分關心干部參加勞動,認為是“極端重大的問題”,“-----干部和群眾一道參加生產勞動和科學試驗------使我們的干部成為既懂政治、又懂業務、又紅又專,不是浮在上面、做官當老爺、脫離群眾,而是和群眾打成一片、受群眾擁護的好干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冊第292、294頁)他在對“鞍鋼憲法”的批示中就指出過,要實行“干部參加生產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在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中實行企業領導干部、技術人員和工人三結合的原則”等。(參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九冊第89-91頁)干部參加勞動,是否與群眾打成一片,這些都是經濟建設中的兩條道路斗爭,是正確處理公有制經濟內部矛盾的重要原則。以后開展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毛澤東明確指出運動的性質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重點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參看《毛澤東傳》下冊第1373頁)但在“搞好運動的標準中”有一條就是:“要看是增產,還是減產。”在他樹立的工農業的兩個典型:大慶、大寨,也充分地體以革命促生產的思想。它們不僅是階級斗爭的典型,同時也是發展生產的榜樣。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典型的革命運動,是一場防修反修的大革命,但是,他響亮地提出了“抓革命,促生產”的口號。
可見,毛澤東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并且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在整個社會主義時期都存在著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提出了重點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等等;他不僅認為政治、思想領域存在階級斗爭,經濟領域也存在著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只有以階級斗爭為綱,統率經濟發展、統率其它社會事業,才能保障經濟的持續、穩定地增長,才能保障經濟與政治、社會和文化等事業的協調發展。
毛澤東關于階級斗爭與經濟建設關系的科學理論,早在幾十年前就說了、寫了,而且已經被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歷史證實了,但是,就是有人,包括一些共產黨人反對。譬如有人說:“-----凡是不符合‘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觀點的,不積極進行所謂‘階級斗爭’的,都被批判為‘修正主義。’這當然是錯誤的。”“-----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心任務是一心一意、聚精會神地不斷推進國家的經濟建設。只有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了,大大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并在此基礎上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才是防止‘和平演變’的正確途徑和根本措施。”看了這樣一些共產黨人的文字,不由得不讓人更加懷念偉大的導師毛澤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