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評圖書:
書名:《新貨幣戰爭: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
作者:(德)諾伯特·海林
譯者:寇瑛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20年5月
現金有什么好處?問這個問題,就意味著“不時尚”。
新冠疫情爆發后,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第三方支付平臺、銀行等機構正在緊鑼密鼓推進的刷臉支付、刷臉進(小區)門。事實上,電子支付進展到刷臉支付這一步,已經標志著現金在與“無現金支付”的對決中,已經輸掉了90分鐘比賽的上半場。
德國財經作家、記者,凱恩斯經濟傳媒學會獎得主諾伯特·海林認為,現金有這樣一些優勢:
第一,匿名性。匿名性有時對于社會意味著不安定,比如一些壞分子就可以借助現金,不那么容易被警察追蹤到蹤跡。但匿名性在更多情況下,可以避免用戶不被廣告商、銀行、企業以及可能存在濫用職權的公共部門少數職員的滋擾。
第二,使用現金,賣方和買方都無需提前付款。
第三,現金的使用,比起手機屏幕上的余額(白條、信用卡)數字,更能讓我們做到控制支出。
第四,現金沒有使用門檻。用現金去5A景區購買門票,幾乎沒有障礙,但要專門下載APP或通過公眾號付款,然后驗證,對于有身體障礙的人、兒童、老年人來說,就分別意味著不同程度的障礙了。電子支付的擁躉們還宣稱無現金支付可以給人們帶來便利,這種說法在去菜市場買菜、超市購物等情境下是成立的,卻不是一定如此。
第五,現金是成本較低的付款方式。信用卡公司、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都會要求我們直接或間接的支付一定的服務費。
……
新技術的應用所帶來的影響,總是一體兩面的。無現金支付對于金融機構、商家乃至公共部門,顯然利大于弊,用戶(消費者)的消費軌跡一清二楚,不難挖掘(規律、特征)、追蹤(行蹤)。但這也刺激了超前消費、過度消費,而且更容易讓用戶的隱私信息毫不保留的暴露在上述機構面前,比如我們是否吸煙、飲酒、食用高脂高鹽高糖食品的記錄,是否在旅途中有過冒險行為,都很可能改變我們的保險費率、保險報銷費率,這種關聯性不會通達給我們,因為商家還會刺激我們盡可能多的下單購買外賣食品。
諾伯特·海林甚至認為,無現金支付對于打擊犯罪(暴力犯罪、貪腐犯罪等)、限制違規等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即如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來說,富人可以借助專門的律師事務所和銀行,將各種非法的貨幣資產轉移到海外避稅天堂。而民間地下的灰色通道,幾乎在每個經濟體都廣泛存在。
無現金、反現金運動是怎么回事?
諾伯特·海林所著的《新貨幣戰爭: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一書,近日由中信出版集團引進出版。這本書認為,最近幾年同時在東西方掀起的無現金、反現金運動,是跨國科技企業、金融巨頭、實力雄厚的基金會以及各國公共部門的結盟,即通過構建全方位的數字金融體系來強化資本和權力的控制。
無現金、反現金運動,甚至所謂的“無現金戰爭”,包裝的美好說辭是,數字支付可以推動普惠金融的實現。為此展開的具體話術是:現有的金融服務機構,如銀行和保險公司,服務差、分支少,基本集中在城市,很少能夠被窮人尤其是農村地區的窮人使用;推進無現金支付,窮人就能用手機,很便利的享受各種金融服務了……
這種話術,其實經不起琢磨。普惠金融一詞,創造者是作家喬治·奧威爾,出處是《一九八四》,本義是未來的高科技的極權主義政府發明出的金融詞匯。
什么叫窮人可以很便利的使用金融服務,還各種?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沒有錢或者錢很少,智能手機、網絡流量都要錢,而各種金融服務說到底就是錢的操作啊——能夠進行這些操作的,難道還算是窮人?嚴格意義上,如果推進4G、5G的網絡信號覆蓋,公共部門、運營商推出惠民型的智能手機,確實可以讓貧窮地區中的部分人口獲得更為便利的公共服務,也能讓創業人才有機會更低成本獲得小額貸款服務。但這些好處的得來,跟有沒有現金其實扯不上太直接的關系。《新貨幣戰爭: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一書不無譏諷的列舉指出,非洲多個國家最近十多年來在蓋茨基金會、世界銀行等組織的推動下,加速發展、覆蓋“無現金社會”,卻對于拯救貧困并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新貨幣戰爭: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一書認為,美國、歐洲國家在非洲、拉美等地區,拿出了比其本土更高的熱情來推廣“無現金社會”,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像過去爭奪礦產和石油資源那樣,提前布局電子支付、社交媒體、存儲(云)技術、軟件產品和IT硬件設備。這不僅會持續創造經濟效益,也將使得歐美國家對于第三世界國家及其人民的掌控,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深度。
書作者檢閱了宣稱普惠金融有益于減貧的各種報告,指出其大部分證據源自麥肯錫或波士頓咨詢公司這樣的知名咨詢公司,但其中的數據卻基本都是粗略估算。美歐援助窮國建設無現金社會并要求后者開放這類市場、幾乎全盤放棄監管,這些亂象在最近幾年已經使得美歐經濟學界不再愿意為之背書。
為什么普惠金融一定要去現金?
去現金化,又要滿足基本的金融服務,就要啟用刷臉等基于人體特征的身份識別技術。事實上,人類生物數據庫已經建設基本成型,政府、金融企業、IT和電信行業等都可以訪問這些數據,基于用戶的電子指紋、虹膜掃描信息、面部照片以及未來將補充加入的DNA信息。
身份識別技術是生物性的,與金融技術的結合,可以使得金融業的運作水平提高若干個層次。這兩者的結合,在美歐國家內部曾長期引發民眾質疑。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憲法法院或國會都對此提出了明確的不信任。由此來看,首先在非洲等較為貧困的地區推廣去現金化,建成人類生物數據庫,最后再轉回美歐國家以及其他規模較大的新興市場國家,這樣的“曲線救國”就不失為國際資本、美歐國家官方的高明之舉。
書中也提到,美歐國家尤其是美國之所以很熱心的贊助窮國建設無現金社會,其實并不是那么慷慨無私,因為從愛德華·斯諾登的爆料中就獲知,美國情報部門一向有在科技系統中安裝“后門”的習慣。
有意思的是,近年來因為跨國難民數量的大量涌現,聯合國的難民事務高級事務辦事處在采集難民生物特征方面表現得特別熱心。其理由是沒有生物特征,就很難精準的提供金融等方面的幫助。(作者:鄭渝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