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群里的交流,一方認為,我國現在人口太多了,如果人口減少之后,人均資源會更多,大家的生活會更好。
另一方認為,人口老齡化嚴峻,應當扭轉生育率,多生孩子利國利民。
本文整合了幾位網友的看法,并添加了自己的觀點。
人口既可以是資源 也可以是負擔
這個問題歸根結底,其實是人口到底是資源,還是負擔的問題。
這兩個觀點都可以獲得實踐認可。
就人口負擔來說,最好的例證就是埃及,在納賽爾、薩達特時期,埃及的人口為3000萬左右,而且當時還在和以色列打仗,會大量消耗青壯年人口。在穆巴拉克晚期,埃及的人口已經增長到7000、8000萬,現在已經破億。在人口翻倍的情況下,埃及可耕種土地面積并沒有翻倍,工業也沒有翻倍,就業崗位并沒有與人口增長同步,大量青年找不到工作,使埃及在客觀上已經存在出亂子的土壤。加上文科教育的進步使人們想法多樣化,以及西方意識形態入侵,最終接二連三的出亂子,MXF上臺后,也無法解決埃及本地資源有限和人口爆炸的矛盾,所以依然出亂子,最后還是強勢軍人上臺擺平。
就人口是資源來說,最好的例證就是西方列強崛起。美國之所以能夠獨立,一方面有地理上與英國隔著大西洋,英國遠赴重洋鎮壓成本高昂的因素,但也有北美人口基數上來后,英國北美殖民地的實力使英國無力鎮壓。如果北美殖民地人口削減到原來的三分之一,壓根就不會有獨立戰爭。類似的,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口,美國的工業也不會高速發展,并在20世紀初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
德國也是一個例子,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戰敗,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口。在普法戰爭后,俾斯麥以“小德意志”方案統一了德國,當時德國人口只有3000多萬,但經過40多年時間,至一戰前,德國人口增加至6000萬,國力大增。當時,法國人口只有4000萬,德國在人口上一舉逆襲。普法戰爭普魯士獲勝,法國國力強于普魯士,法國戰敗完全是拿破侖三世瞎指揮和老毛奇卓越指揮的結果。在德國工業和人口逆襲之后,一舉改變過去300年被法國壓著打的格局。
但即便如此,在一戰中德國也存在青壯年男子嚴重不足的問題,一戰期間,經過大規模增兵后,又接連復原200萬軍人投入到工業和農業中。在一戰和二戰期間,德國動員率達到15%至20%,已經把現有人口動員到極限。德國還從北歐國家,以及居住在法國、東歐的日耳曼人中征兵,即便如此,依然存在兵員匱乏的問題。
生存空間、資源、就業崗位都可以去開辟
對于資源和人口的矛盾問題,一位網友說的很對,可用資源和發展空間,歸根結底是人開辟出來的。
就自然資源來說,其實也是開辟出來的,以石油資源為例,百年來,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人類可用石油資源越用越多。在我們下一代乃至下一代的下一代,都看不到石油資源枯竭那一天。
然而,人類并不是因為石器資源枯竭了才告別石器時代。現在,我們也不會因為石油資源枯竭了才告別石油依賴。一方面,各種可再生能源技術正在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汽車、輪船、乃至飛機等驅動電力化新技術和新產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活躍。
以就業來說,找工作,是去人煙稀少的地方好找?還是人群密集的地方好找?
當下就業問題其實根本就是偽命題,如今的就業問題不是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而是輕松又錢多的工作很難找。
當下,資本家把勞動者當韭菜收割,同時,年輕人在吃苦耐勞方面和父輩相比差的很遠,加上受過高等教育自我期望普遍較高,眼高手低自然找不到工作。鄭強就表示,中西部多個國企到浙大校招的人數比浙大對口專業當年畢業生都要多,但年輕人一聽說是中西部地區,都不愿意去。
來看幾組數據。
《牛津英語詞典》1989年出版第二版,收錄了301,100個主詞匯。2009年,詞典收錄的詞匯達到61萬余個。
目前,英語詞匯量估計已經超過100萬個。每年新增詞匯三萬個以上。尤其是,醫學和科技領域近年來還在加速涌現新詞。英語詞匯目前到底有多少個?這個問題,已超出英語研究機構予以統計的能力了。
20世紀80年代統計認為,人類已發展出5500門學科,其中非交叉學科為2969門,交叉科學學科總量達2581門。
中國國家標準GB-T13745-2009依據學科研究對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學科的派生來源、研究目的、目標等五個方面對學科進行分類。據此分類統計,當今世界,僅自然科學的學科種類約近萬種。
這些都會增加大量就業崗位,只要教育能夠跟上,年輕人愿意吃苦,社會分配從傾向于資本,變成傾向于勞動者,那么,就業問題將不再會是問題。
正是基于對信息時代的認識,我們在大內需三駕馬車之一的教育培訓中提議高考改革:把英語從3+X的3中拿下放進X里備選,騰出來的資源用于在語文補充邏輯思維、在數學補充程序編寫,讓IT成為義務教育的基本內容。在新一輪大航海時代,這個義務教育改革賦予中國每一個孩子一個機會,去擁有在信息空間的星辰大海中遠洋航行的知識和技能。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如今,我國其實很缺人,工廠里用工荒,工地上干活的普遍40、50歲,年輕人很少,農村普遍空巢,缺乏年輕人的情況下,新農村建設缺乏主力軍。只能建設一些樣板村、模范村,更多的農村逐漸空巢、荒廢。內地缺人,邊疆也缺人,東三省人口流失高、生育率低,一些網友還幻想通過人口侵蝕的辦法,“收復”外東北,但現實是東北的人口都快塌方了,東北一些城市廉價的不可思議的房子就是人口滑坡的最佳體現。新疆生產兵團也非常缺人,給房子給土地從內地招人。兵團為加強阿拉爾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從退伍軍人中招聘輔警,月薪超過萬元。
可以說,我國當下是缺人的,而且人口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經過教育的人口是否具有競爭力和國家開拓實力的問題。當一個國家對外開拓能力有限,教育水平又不夠的情況下,確實會成為負擔,但即便國家開拓實力有限,也可以用非法移民的方式轉嫁問題。
過去,西方國家面臨國資源和人口的矛盾,于是用轟轟烈烈的大殖民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殖民奪取生存空間。
誠然,當今社會西方國家過去的殖民模式已經不合時宜了,但軟刀子割肉掠奪資源還是普遍情況。比如西方國家通過精神殖民確立白人男性的尊崇,并在全球樹立起白人男性的霸權,使白人男性獲得了頂尖的性選擇權,獲得更多延續后代的機會,而大量本國女性外嫁的國家,則多了一批光棍,失去了延續基因和血脈的機會。又比如西方確立了金融霸權和“毛衣”規則,通過金融全球割羊毛,或通過制定“毛衣”規則收割高額利益。
即便是弱小國家,也通過非法移民的方式搶占他國資源,讓本國的無法承載的人口移民出去,消耗他國的資源養活這些人。可以說,強國、弱國都有自己的辦法搶占他國的資源。
偉人說得好,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當今的國際社會是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單一國家削減人口,其他國家依然人口高增長率,然后大量對外移民搶占他國資源,主動削減人口的國家等于是自我閹割。
在40年前引進國外資本,把人口紅利送給外資,并嚴控人口。如今人口在政策和資本傾軋下大幅下滑,覺得勞動力不夠用了,又要從海外引進勞動力。既要從海外引進資本,又要引進勞動力,這是什么道理。
國家的發展到底是為了誰?是為了外國資本?是為了外國人來永居?還是為了本國的人民和子孫后代享受更好的生活。如今,不僅很多老百姓背著新三座大山,連子孫后代都被越搞越少。鼓吹中國減少人口的,不明擺著親者痛仇者快嗎?
從實踐上看,經濟較發達的國家本土人口減少,外來非法移民就會滲透進來,通過減少人口增加資源人均占有量是異想天開。
因為人口減少,國力變弱之后,你守不住那么多資源,強國會來掠奪資源,弱國會通過非法移民的方式搶資源。主動削減人口在21世紀是自我閹割,國家在老齡化+人口下滑時期,負擔會越來越重,國家會內卷化,對外開拓能力越來越弱,進而惡性循環。相反,歷史上任何一個強國崛起,都伴隨著人口大幅上漲。
以史為鑒,從來沒有一個本土主體民族人口下滑的國家,能夠保持國運上揚的。即便是蘇聯解體后如日中天的美國,也將隨著盎格魯—撒克遜和日耳曼白人人口下滑而走下坡路。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希望能夠引以為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