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看罷當前中國的“全球化”,則難為文。
“全球化”,這是當前的熱詞,大家都不生疏,中國已經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至少三分之一的貢獻了,現在,正發誓為經濟“全球化”再做偉大貢獻,要推動“世界經濟全球化”。
就說美國吧,美國自二戰后搞“全球化”,意味是說,全地球都是美國的利益。對于歐洲,美國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還有馬歇爾計劃,從金融上把歐洲控制在自己手中。而老歐洲英法等國,用了二十多年時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迫使美元與黃金脫鉤,歐洲各國貨幣才逃出美元的控制。對中國,也就是蔣介石集團,美國通過一百多個協議,把蔣介石的金融、經濟完全控制在手中。這樣,華爾街的資本大鱷就把歐洲、中國“化”在了其掌握之下,這才是美國的全球化。
美國搞的全球化,就是要美元國際化,努力使美元成為全世界的結算貨幣,然后,美國通過印美元,就可以全世界地買商品。不光是買商品,美元作為全世界大宗商品結算貨幣、儲存貨幣、投資貨幣,還使美元可以安排各相關國家的經濟結構、金融結構、產業鏈位置,支配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改變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方向;控制國際經濟“分工”,將這些國家置于國際“產業鏈”最低位置;更可以決定商品的價格,讓美國出產的商品價格奇高,而其他國家的商品國際貿易價格極低。總之,美國的“全球化”就是控制全球經濟、配置全球資源、決定全球商品貿易價格。
在冷戰時代,美國的這個控制全球經濟金融的努力遭到蘇聯、中國和第三世界的打擊,也受到歐洲的或分或合的反復抵制,到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這個企圖遭到慘敗,蘇聯、中國與其三分天下,構成了世界“大三角”格局,西歐、日本等盟友,也貌合神離,反復挖其墻角。
在二戰前,英國、法國甚至德國、日本等帝國主義強國,也搞過全球化,做法與美國完全相信,只不過范圍小一些,無非是把自己的金融資本推向更大的地方,比如,日本搞的全球化叫做“大東亞共榮圈”,而英國則是“日不落帝國”之類,在它們的經濟圈子內,經濟、金融、定價、產業配置、資源等完全操之于這些帝國主義國家之手。也就是日本、德國、美國這些帝國主義后起之秀受不了英法等國對世界經濟的操縱,才發生兩次世界大戰。目的嘛,大家都想控制更大的世界市場。
改革開放的中國也要搞全球化了,要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做偉大貢獻了。按說,有英、法、德、日、美、蘇等國的經難為借鑒,咱的全球化算是有后發優勢的,有豐富經驗可資借鑒的。但是,由于中國的精英、智庫們,智力超凡,能力神奇,與眾不同,所以,中國“全球化”的辦法也是反其道而行之,與美國二戰以后全球化的辦法完全相反。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全球化,是全世界的利益向美國輸送,美元要作為結算貨幣、全世界都要引進美元資本、華爾街決定大綜商品定價、美國決定世界產業鏈的配置。咱們大中華國現在搞的全球化則完全相反,讓全世界的資本都流向中國,讓中國成為全世界資本的市場,連中國的銀行也向他們完全開放,不設定其持股比例限制。中國的金融機構允許各國資本滲股,我們不但不認為這是中國的損失,反而認為是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當然,人民幣繼續以美元為“錨”,引進多少美元等外資,就發行多少人民幣,這樣,在中國市場上,人民幣完全成了外幣的代用品。這樣的全球化,只是中國特色的全球化,是把中國市場、中國經濟、中國金融完全變成世界資本的市場、世界資本的經濟、世界金融的混合體。
為什么要搞這樣的全球化?我真想不通。自從1415年葡萄牙殖民非洲以來,600多年了,全世界的強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沙俄、蘇聯等所有像點樣子的國家,都不有搞過這樣的全球化,而且,都是極力反對這樣的全球化,想方設法、攪盡腦汁、千方百計、挖空心思地拒絕本國經濟、市場、金融被化成全世界其他國家資本的經濟、市場、金融,堅決拒絕本國貨幣成為外國貨幣在本國市場上的代用品,堅決反對外國資本進入本國市場。
可是,我們中國的“全球化”為什么要與這些曾經崛起的國家完全相反呢?我不知道這樣的“全球化”是會造成中國“民族偉大復興”,還是相反,導致中國的全部徹底殖民化,歡迎一場新的“八國聯軍”的瓜分、侵占。如果這算是全球化,那么,大清朝末年、民國期間,中國經濟不是已經全球化了嗎?
一句話,美國作為強國的經濟“全球化”,是“全球經濟美國化”“金融美元化”,其他一切資本主義強國的全球化都是如此;只有中國當前“全球化”完全相反,是“中國經濟全球化”“中國金融外資化”!當然,“中國經濟全球化”的“全球”,也僅限于美國等資本主義強國,也包括新加坡這樣的不知道算不算是國家的東西,并不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那些窮國,因為,它們沒有資本向中國輸出。
一句話也不想說,只是真的想不通,所以,羅嗦幾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